第二章 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辜講

在孔子的祖國,政府中做部長的一位貴族(季康子,姓姬,名肥。魯哀公時魯國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問孔子,怎麼做才能讓百姓產生的對領導尊重、對國家忠誠的情感,才能使百姓在國家的良性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孔子回答:「認真地對待百姓,那麼百姓就會尊敬你;讓百姓們看到,你是那麼尊敬自己的父母,效忠自己的國君,對比自己職位低的人體貼入微,那麼百姓就會忠誠於你。提拔那些勇於做事的人,並教育那些沒有文化的人,那麼百姓就會為國家獻出自己的力量。」

辜解

中國社會如果想實現健康、正常的運轉,必須首先依靠民眾或勞工階層的勤勞力量去生產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保證整個社會物質的充裕和人民生活的康樂;其次,還必須依靠中國儒生的知識能力去教化民眾,管理並正確使用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勤勞力量,並適當地供應知識成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須依靠貴族的高貴品格來指導民眾,將他們的勤勞力量引導到一個高尚目的之上。

正如孔子教導的忠誠的絕對神聖責任保證了國家的種族不朽一樣,儒教里祖先崇拜儀式保證了家庭的種族不朽。事實上,中國的祖先崇拜儀式與其說建立在來生的信念上,不如說建立在種族不朽的信念上。中國人,當他死了以後,讓他感到安慰的不是他相信會有來生,而是相信他的孩子、孫子、曾孫及所有他的親人,都會記得他、想起他、愛他,直到永遠。通過這種方式,在他的想像里,死對中國人來說,就像一個漫長的旅行,就算沒有希望,至少也有再次相會的極大「可能」。這樣,通過祖先崇拜儀式,以及忠誠的神聖責任,正如別的國家的宗教對來生的信念所給予人類大眾的一樣,儒教在中國人活著的時候給了他們同樣的生存的永恆感,在他們死時給了他們同樣的安慰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人把祖先崇拜儀式看成和對皇帝的忠誠的神聖責任的原則同樣重要。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孔子教導的、我稱為中國的國家信仰的整個體系,其實只有兩個東西,對皇帝的忠誠和對父母的孝順——用中文說,就是忠孝。具體地說,忠實的三個條款,中文稱為三綱,儒教或者中國國家信仰的三個主要責任,按照重要程度分別是——第一,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第二,孝順和祖先崇拜;第三,婚姻的神聖不可侵犯和妻子對丈夫的絕對順從。三個條款中最後兩個已經在我所謂的家庭信仰,或者前孔子時代中國的舊約信仰里出現;而第一個條款——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是孔子首先教導的,是他憑此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國家信仰或者新約信仰。儒教里忠實的第一條款——對皇帝效忠的絕對責任——取代了所有宗教裡面的忠實的第一條款——對上帝的信仰。

由於儒教有信仰宗教中的上帝的替代物,儒教,正如我說明的那樣,可以替代宗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