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變革創新,思維從現在提速 第二十五章 憂患思維:解憂於端倪,防患於未然,消禍於初起

在迪斯尼影片《冰河世紀2》中,地球上的冰河期就快要結束了,大大小小的動物們都在歡天喜地地慶祝水世界即將來臨,一片歌舞昇平。因為冰塊即將溶解,地球表面形態將進一步分化成海洋和陸地——新的紀元也即將誕生!所有冰河時期的動物都非常高興,歡呼雀躍地迎接水上世界的來臨,面對噴泉、清水、激流,以及冰雪融化的奇景,所有的動物都沉浸在水上樂園帶給它們的歡樂之中。

然而,影片中機警的猛獁象曼尼、樹獺希德及劍齒虎迭哥卻警覺到天氣正在劇烈變化,巨大的冰川正發生著大規模的崩解。它們察覺到周圍融化和崩塌的雪山將會形成洪水,它們賴以生存的樂土很快就會成為一片汪洋,因此,它們必須承擔起警醒所有無憂無慮的動物,並且帶領它們逃離即將化為汪洋的災難之地的重任……影片在最後安排了一隻船來拯救它們。最後,歷盡艱險,幸免於難的動物們終於登上方舟,躲過了災劫。

這部影片很有啟發性,它在幽默詼諧中為我們帶來了一絲沉重的擔憂——在貌似巍峨的冰山下,潛流暗涌,冰雪的消融隨時會讓冰山毀於一旦。如果你不去注意這些潛在的危險,並且不知道如何應付這些危機,那麼等待你的將是不可逆轉的滅頂之災。

企業也是如此,全球化競爭和微利時代的來臨也讓企業的腳下成為了隨時會融化和崩塌的冰山。每一個企業經營者都應當意識到,冰山在融化,企業危機時代已經來臨。

管理大師德魯克有一句名言:「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對於本來已經危機四伏、兇險重重的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如今衡量企業成功的標尺已經不再是做大或者做強,而是生存!要生存,就必須有憂患意識,就必須有憂患思維。

一個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遲早會遭殃;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憂患意識,遲早會消亡。

張瑞敏說海爾「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這恰當地說明了憂患意識和思維的重要性。

因為有了憂患意識,張瑞敏反覆抓管理、抓重點、抓提高。一旦發現了什麼失誤、漏洞,就抓住不放,認真解決。他給中層、基層管理者講「木桶理論」,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木板的高度。抓住了失誤,改正了缺點,就相當於將最短的木板替換成了最長的木板,這樣整個水桶裝的水就多了。

憂患思維,是一種危機情懷,是對企業乃至社會發展前途和命運的自覺關注。憂患思維的增強,能夠引導企業家正視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認清前進中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在順境中把握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天下事,成於懼、敗於忽。」企業家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明察面臨的困難,明確自身的差距,才能做到解憂於端倪,防患於未然,消禍於初起。

王嘉廉先生是美國CA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著名的美籍華裔企業家。有一次,一名記者在採訪時問他,什麼是他最放在心上的事情時,王嘉廉說,最放心不下、惴惴不安的事情是能否為他的員工們全額發出下個月的薪水!

盛大集團的CEO陳天橋先生在回首盛大的創業歷程時說,自己每一年裡都承擔了別人十年的風險。危險,自從盛大創立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它。遭遇過投資方突然撤資,遭遇過與合作夥伴對簿公堂,遭遇過黑客的大規模襲擊,也遭遇過競爭對手「舉報」所謂的偷漏稅……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總裁任正非先生多次強調:「我現在想的不是如何去實現利潤最大化,而是考慮企業怎麼活下去,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這話看似低調保守,但仔細琢磨,卻正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家首先應該具備的智慧。電信是一個競爭殘酷的行業,世界上的眾多電信公司不是發展,就是滅亡,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任正非經常給所有的員工敲警鐘:「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大凡那些能夠常青發展的企業都有一種危機經營的意識,它們都不相信過往的成績,不相信已經佔有的市場地位,不相信已經積累下來的資產。它們唯一相信的是未來之路還會崎嶇不平,必須「如履薄冰」地面對未來,就像IBM的總裁郭士納先生所說的:「長期的成功只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過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

久居太平世界的軍隊必定鬆鬆垮垮,沒有戰鬥力,而面臨強敵的軍隊反而會因為緊張而厲兵秣馬,從而提高戰鬥力。企業家經營企業也要運用這個道理,讓危機感來激發出團隊的潛能,甚至在真正的危機中來鍛煉隊伍。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運的。「未雨綢繆,善養天機」,一個企業,只有領導者帶頭與整個團隊常居安思危,使得整個團隊具有危機意識、憂患思維,然後苦練內功,夯實基礎,才能從容面對危機,輕鬆應對危機,進而把企業做強、做大。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的微軟公司的總裁,有一句話也許能更準確地表達出蓋茨心中的想法。這句話也是蓋茨非常喜歡的微軟公司文化中的一條內容:「每天早晨醒來,想想王安電腦,想想數字設備公司,想想康柏,它們都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大公司,而如今它們也煙消雲散了。一旦被收購,你就知道它們的路已經走完了。有了這些教訓,我們就應常常告誡自己——我們必須要創新,必須要突破自我。我們必須開發出那種你認為值得出門花錢購買的Windows或Office。」

蓋茨歷來以悲觀的論調談論微軟,即使是在微軟最鼎盛的時期,他也一再強調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的時間。當微軟利潤超過20%的時候,他強調利潤可能會下降;當利潤達到22%時,他還是說會下降;到了今天,他仍然說會下降。他認為這種危機意識是微軟發展的原動力。微軟著名的口號「不論你的產品多棒,你距離失敗永遠只有18個月」,正是這種危機意識的體現。

微軟的危機感使得它找到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續創新。事實上,蓋茨一直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是軟體能發揮其效益的地方,他都會讓微軟顧及到。因此微軟為手錶開發軟體,為電話開發軟體,電視機、汽車上也有微軟的產品。不過這些東西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大眾接受。例如微軟為有線電視網路開發的軟體直到最近幾年開始才贏得了大量的客戶,而相應的開發工作歷時已超過了十年。

在蓋茨的眼中,每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對於微軟來說都是福音。因為利用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微軟可以通過研發新軟體的方式快速進入這些新的領域。蓋茨說:「微軟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速,走到別人的前面去。」

2004年5月底,當病毒和信息安全問題一再困擾電腦用戶時,微軟宣布開始出售一種可由電腦製造商預裝在伺服器內的網路安全軟體,從而正式拉開了自己進入網路安全軟體市場的帷幕。出於對科技進步的關注,微軟從來都不缺乏市場敏感。微軟從2002年初開始不斷提升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並在2003年收購了一家羅馬尼亞軟體公司的反病毒技術,從此走上了開發殺毒軟體的道路。

開發殺毒軟體並不是微軟的強項,但蓋茨更清楚地知道,技術是主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永遠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追逐潮流的結果就是促進企業不斷設計、生產出市場需求的各種新產品。一個企業能否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成為決定該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新經濟時代,企業產品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不及時更新產品,就可能導致企業的滅亡。

計算機領域有一個人所共知的「摩爾定律」,它是由著名的晶元製造廠商——英特爾(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力經過長期觀察後,於1965年4月19日提出的。

「摩爾定律」基本定理:

1.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3.用一美元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就翻兩番。

「摩爾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準確。它印證了英特爾公司高速成長的輝煌歷程,同時,也是微軟公司持續常青發展的秘訣之一。

在微軟發展的初期,蓋茨一直是靠給大公司提供軟體產品而生存。但是當時兩大電腦生產商蘋果公司和IBM公司也在試圖研發自己的軟體,試圖藉機擺脫微軟。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