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資源解放,動全身方可牽一髮 第十五章 無邊界思維:推倒你面前的牆

1961年8月,一個沉悶的夏天。12日凌晨1點,2萬多軍隊突然開到德國東西柏林邊境,立刻開始了修築柏林牆的工程。

兩天後,這堵牆建成,它徹底將一個城市分為兩半,並成為美蘇冷戰的標誌。

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的電視觀眾目睹了在柏林上演的偉大一幕,長久以來作為東西方對抗最有力標誌的柏林牆最終被推倒了,有1%的東德公民湧入西德,他們與1961年因關閉邊境而被迫分離的朋友和親戚們再度團聚。

對於德國人來說,柏林牆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冷戰,更是數以萬計小人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在這堵牆邊,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的名字,叫做「開放」和「自由」。

柏林牆的倒塌,是冷戰結束的標誌,也是人類追求開放和自由的代表。在企業管理中,有各種無形的「柏林牆」也在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推倒企業發展中的「柏林牆」,建設一個開放的無邊界的企業,越來越成為企業家們的共識。

我們處於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一切阻擋企業前進的障礙都要被掃除。企業家要打破行業界限,打破思維定式,建設一個無邊界的企業王國,就需要變革思維,無邊界思維應運而生。

哲學家尼采說:「有1000條路還沒有被人走過;1000種健康和生命的隱蔽島。人與人之大地仍是無量無邊,沒被發現。」當企業家們執著於發現一個新的市場、創造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時,他們就在努力把企業的邊界向無限處拓展。至於這種拓展是沿著行業的短頭還是長尾,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我們正在用一種無邊界思維開拓我們的世界。

蒙牛集團創始人牛根生曾說,市場競爭,資源互動,一定是人無邊界,財無邊界,物無邊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已經沒有截然的界限。然而我們很多企業家,還立足單個企業的競爭,這已經遠遠不適應時代的需要。知識經濟的發展,使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聯繫更加頻密,單個企業的競爭不再具有優勢,企業的競爭已變成價值鏈和價值鏈的競爭,企業家不但要追求單個企業的成功,更要使整個價值鏈有優勢。

正是立足整個經濟形態和行業趨勢的角度來觀察企業,我們才會發現,任何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上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豬肉價格上漲了,生產和經銷豬飼料的企業就有利可圖,但是豬肉零售商的利潤卻沒有增加,因為豬肉價格雖然上漲了,但購買量卻減少了。所以對於企業而言,我們一定要立足價值鏈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這種思維角度必然改變我們的營銷模式、管理方法。

打破邊界,改變競爭方式,尋找資源整合的臨界點,從行業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脫離條條框框限制的思維就是無邊界思維。一般的人根據常識,習慣於將「有邊界」等同於「封閉」,「無邊界」等同於開放。這其實是對無邊界思維的誤讀。任何邊界都是相對的,無邊界思維只是相對意義上的無邊界。當你立足一個企業時,無邊界就是要打破企業內部的堡壘限制;而當你立足一個行業時,無邊界就是要整合各個企業的資源,實現企業合作的無邊界。國美老總黃光裕說,「商界無域」就是這個道理,企業要打破狹窄的思維界限,從而拓展視野,使理念躍遷到一個新的層次。

無邊界思維要求企業家,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實施無邊界管理,把組織打造成一個無邊界組織,從而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整合資源,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通用電氣公司是首先打破企業內部部門限制的企業。跨部門的合作幫助通用創造了許多新產品。通用飛機發動機檢測部門的技術人員與醫療器械部門合作,將查驗發動機的材料疲勞狀況的技術用到檢驗人體上,便有了磁共振儀器。

深圳麗達包裝公司運用無邊界思維提高了速度和效率,該公司的上游原料供應商在麗達生產現場有自己的辦公室和員工,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協調原料供應,保障麗達的最小庫存。

戴爾公司則運用無邊界思維將供應商拉到自己的系統中來。戴爾的上、下游供應商必須在信息系統上與戴爾完全對接,甚至使用戴爾的內部網路及軟體,這樣就保證了用戴爾的語言溝通,從而最大化地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蘋果電腦運用無邊界思維改變了產業規則。iPod和iTune讓蘋果電腦一躍成為音樂產業的重要角色並重新劃定遊戲規則。通過與摩托羅拉合作,蘋果電腦正向通訊行業跨界而行。

無邊界思維源於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的「無邊界管理」。無邊界管理打破了企業中森嚴的等級,以及溝通與交流的各種邊界,按照市場的要求,將靜態管理變為動態管理,從而使企業依靠扁平化的組織模式和無邊界的溝通方式,走上了靈活主動、不拘一格的發展之路。韋爾奇本人稱這種無邊界管理「像是科學上的重大發現一樣」。

韋爾奇的無邊界管理是從企業內部出發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不但要變革組織的內部結構,而且要整合企業外部的各種資源,實現信息、人才、顧客、供應商、銷售商的無邊界的溝通和流動。

在當今快速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最有效地運營,就必須成為具有高度靈活性的無邊界組織,也就是要保持一種橫向的、縱向的或外部的邊界不為預先設定的結構所限制。這種無邊界組織充滿活力、富有進取精神,是創新與應變的土壤。

無邊界思維要求企業家擺脫束縛,因此是一種開放性思維;它同時倡導的是一種深度的資源整合,因此,也是一種整合思維;它要求企業家立足整體看待企業管理和發展中的問題,所以又是一種系統思維。

在無邊界思維的指導下,企業要以整合資源為中心,要不斷地變革,要通過流動來煥發企業的戰鬥力。企業的各種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供給、獲取與配置能力的限制,構成了企業發展的瓶頸,無邊界思維就是要解決企業資源困境的難題,無邊界思維要求企業家做未來的建築師,它是網路經濟時代企業家面向未來的武器,是永遠流動的神諭。

傑克·韋爾奇被譽為全球第一CEO。從1981年他入主美國通用電氣(GE)開始,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裡,韋爾奇使通用電氣的市值達到了4500億美元,增長了30多倍,排名從世界第10位升到第2位。韋爾奇是企業管理方面的大師,他提出並實踐的無邊界管理和無邊界組織的管理思想,備受企業家們的青睞。

韋爾奇執掌GE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能讓閃耀在公司僱員頭腦里的智慧火花,讓所有層次上的人都可以分享?

通過不斷的思考和交流,韋爾奇認為管理應該打破官僚體制,實現一種沒有邊界的管理。這就要求企業家關起門來思考,走出門去交流。

韋爾奇喜歡用領導這個詞,而非管理。為了建立無邊界管理,韋爾奇主動徵詢員工的意見,甚至親自到現場與一線員工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建議。韋爾奇把這種做法定義為「深潛」,就是跟最基層員工在一起工作。

「深潛」保證了領導者能夠更廣泛地思考問題,而不是局限於部門經理們提供的建議。為了從一線員工吸取意見,韋爾奇不僅「深潛」,還實行「聽證會」制度,鼓勵每個員工暢所欲言,保持自己獨特的稜角,傾聽他們的發言,集思廣益。

正是因為運用無邊界管理,韋爾奇領導的通用,溝通沒有阻塞。例如他發現公司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或有了一大筆交易,這時意見不統一,韋爾奇就到會議現場跟大家一起無拘無束地研究,中間甚至開玩笑或罵人,有時甚至不需要紙和備忘錄。在這個無拘無束的過程中,誕生了很多好的點子和思想。

韋爾奇為了進一步推進無邊界管理,創立了一個「公司行動集團」(業務拓展部),以促進員工堅持不懈地分享各自最好的思想。業務拓展部聘請外腦擔任總負責人,由20名左右的MBA組成。業務拓展部不僅要促進新理念的傳遞交流,而且要幫助企業領導實施這些理念。業務拓展部不僅傳播思想,也在管理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的思想。「每天發現一個更好的辦法」是當時GE最流行的口號。

無邊界管理使企業的每一位員工都可以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有一位員工的想法,使GE受益匪淺。當通用公司實施「數一數二」戰略時,他尖銳地指出:這個戰略可能阻礙公司的發展,壓抑新的成長機遇。這位員工認為,通用的管理人員,為了使他們所負責的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就會把市場定義得非常狹窄,這樣雖然他們保持了「數一數二」的位置,公司卻將遭受重大損失。故此,需要不斷地對現有市場進行重新定義,以不斷擴展市場外延的辦法,迫使每一個人以全新的態度看待企業。韋爾奇對這個新思想非常贊同。他要求通用的每一個子公司都必須重新定義他們的市場範圍。結果,1981年GE給出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