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資源解放,動全身方可牽一髮 第十一章 系統思維:關注企業的整體利益

一次,「酒店大王」希爾頓在蓋一座酒店時,突然出現資金困難,導致工程無法繼續下去。在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他突然心生一計,找到那位賣地皮給自己的商人,告知自己沒錢蓋房子了。地產商漫不經心地說:「那就停工吧,等有錢時再蓋。」

希爾頓回答:「這我知道。但是,假如老蓋不下去,恐怕受損失的不只我一個,說不定你的損失比我的還大。」

地產商十分不解。希爾頓接著說:「你知道,自從我買你的地皮蓋房子以來,周圍的地價已經漲了不少。如果我的房子停工不建,你的這些地皮的價格就會大受影響。如果有人宣傳一下,說我這房子不往下蓋了,是因為地方不好,準備另遷新址,恐怕你的地皮更是賣不上價了。」

「那你要怎麼辦?」

「很簡單,你將房子蓋好再賣給我。我當然要給你錢,但不是現在給你,而是從營業後的利潤中,分期返還。」

雖然地產商老大不情願,但仔細考慮,覺得他說得也在理,何況,他對希爾頓的經營才能還是很佩服的,相信他早晚會還這筆錢,便答應了他的要求。

在很多人眼裡,這本來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自己買地皮建房,但是最後出錢建房的卻不是自己,而是賣地皮給自己的地產商,而且「買」的時候還不給錢,而是從以後的營業利潤中來償還。但是希爾頓做到了。

為何希爾頓能夠創造這種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奇蹟呢?

原因就在於他妙用了一種思維方法——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告訴我們,事物之間不光是一種競爭關係,也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希爾頓正是把握了他與對方並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地皮買賣關係,更是一種系統關係,這種關係決定了買賣雙方處於同一利益系統中,彼此都是同一條船上的螞蚱,因此,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選擇。

系統思維的思維方式源於20世紀的重要理論——系統論。

系統論是20世紀思維科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其創始人為奧地利著名學者貝塔朗菲,他廣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創立了一般系統論。系統論與控制論、資訊理論一起,被稱為「三大論」。

系統思維正是借鑒了系統論而形成的一種邏輯抽象能力。生物學中有生態系統,是指一個能夠自我完善,達到動態平衡的生物鏈。系統一般是可以封閉運作,可以自我完善,並且能夠動態平衡的集合。

系統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對事情通盤考慮、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論事,要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研究。系統思維蘊涵著豐富的方法,它要求我們在考慮某一問題時,不是把它當做一個孤立的、分割的問題來處理,而是當做一個有機關聯的系統來處理。

系統思維就是根據對象的系統特徵,從系統整體出發,著眼於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關係,採用系統分析方法,以期獲得最大化利益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不但強調企業要看到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更要重視企業外部的關係。尤其在當代社會,知識經濟把整個社會連接為一個大系統,存在於這個大系統的任何一個子系統,都必須給自己明確定位,都不能孤立地看待經營管理問題,而要建立企業自身的利益共同體。

當代的企業競爭,是一種全球化競爭,很多企業為了應對全球化的競爭風險,主動建構利益系統,從而大大增強了企業競爭力。海爾與三洋、TCL與松下、TCL與飛利浦之間,都建立了合作關係,它們是基於市場與技術的優勢互補利益關係。對於海爾來說,與三洋的合作可以提升其國際品牌形象,而TCL與松下、TCL與飛利浦模式更多在於利用TCL的龐大營銷網路,釋放TCL過剩的和相對低效率的營銷網路資源。這些利益共同體之間,無論是從行業還是市場來說都屬於原定的競爭對手的關係,它們為了應對挑戰、尋求共同優勢而聯合到一起,從而變對手為隊友,重新建立新的利益系統關係。利益共同體是一種系統,與具有互補競爭優勢的夥伴建立聯盟,通過彼此協作取得相互的利益。

有些利益共同體之間沒有競爭關係,也沒有行業關係,但是合作雙方的競爭優勢合併以後可以形成共同利益優勢。國內的比如格蘭仕,聯合其他企業,形成營銷聯盟,這些企業大多與格蘭仕沒有競爭關係,但和格蘭仕的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因此,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關係。

企業家運用系統思維,就能突破原有的行業界限和企業差別,而把眼光集中在資源的整合上,凡是能為企業所用的資源,都可以利用。打破行業限制和思維禁錮,從而不再局限在企業內部這樣簡單的小系統中,而是從市場競爭的大系統中汲取資源,從而為自身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當然,作為企業,處理好企業內部的小系統的關係,也至關重要。

華為公司認為,將員工利益與企業長期利益結合在一起,能增強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長遠發展的關切度和管理的參與度,形成具有競爭和激勵效應的科學的分配製度。員工每年從企業所得利潤中,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分紅回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華為每年的銷售額幾乎以翻番的速度增長,員工的股權回報率最高時達到100%,即使在發展速度放緩的2002年,員工的股權回報仍然維持在20%左右。華為公司的全員持股,使得員工對公司的責任感和忠誠度得到提升,在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中,員工都會考慮盡量節省開支並創造利潤,他們知道,在華為獲得的每一分錢的利潤中,都包含了自己個人的一部分。

可見,華為公司正是把員工納入整個利益共同體中,才能提高員工的主人翁精神。系統思維作為一種邏輯思維能力,要求企業家在戰略上要關注系統的整體利益,從系統的角度出發,應對市場競爭,進行企業管理。從這個思維視角來看,系統思維要求我們將企業置於宏觀的利益環境下,正確處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競爭對手、企業與員工、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並進而建立一種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在這種利益共同體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從企業自身的系統來看,企業也要把握好系統中的要素關係,尤其是影響系統的關鍵要素。

任何系統,都由各種各樣的要素構成,每個要素都對系統有一定的影響,但因為各類條件的限制,對系統起著主導作用的因素也不同。所以,企業家在處理問題時,應該明確系統中的關鍵要素。

如何找到關鍵要素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一切有影響的要素,對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將各個要素按照發揮作用的大小劃分,從而找到影響系統的關鍵要素。

關鍵要素往往對結果產生巨大作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鮑羅·道密爾是運用系統思維,抓住關鍵要素解決問題的高手。

道密爾在美國工藝品和玩具業中享有盛譽,是傳奇性的人物。1945年,這位21歲匈牙利青年,身上只帶了5美元到美國闖天下。20年後,他成為百萬富翁。

道密爾初到美國的18個月,就換了15份工作,有些甚至是別人夢寐以求的。這在別人看來是無法理解的,但道密爾覺得,那些工作,除了能維持生存外,都不能展示他的能力。

通過當推銷員,他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用自己所掙的錢收購了一個瀕臨倒閉的工藝品製造廠。當時道密爾只提出兩個條件,不負責工廠舊的債務,他接手以後的虧損由他自己負責。另外,儘管他只佔有工廠70%的股份,但這個工廠將來如果掙了錢,他的利益要佔90%。

一年後,這家工廠起死回生,獲得了驚人的利潤。

道密爾是怎麼成功的呢?原來,他接手工廠後,首先仔細研究公司的每一項作業程序,由定價、消耗到銷售,由生產到管理,把每一項缺點記錄下來。他對這些可能導致工廠虧損倒閉的要素進行排列分析,確定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可調整的,然後,他針對這些缺點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通過對一系列因素的比較和測算,道密爾最終得出結論:工廠倒閉的主要原因在於管理成本太高和產品定價太低。

針對這一結論,他採取了行動。首先,要降低管理成本,他就必須裁減大批職員。道密爾把留下來的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加倍,薪水也加倍,以與工作量相適應。這些留下來的人,由於待遇提高也增加了責任心。

其次提高產品價格,以此來增加贏利。

許多人認為道密爾倒行逆施,怎麼可能通過加價來吸引更多的顧客呢?但道密爾並非盲目採取這個措施。在加價前,道密爾先加強服務質量,以減少顧客的埋怨,改變消費者對公司的看法,讓他們覺得物有所值。當時機成熟時,才加價。而道密爾加價的理由也很簡單:「我賣的不是日用品,消費對象並不是那些為一毛錢斤斤計較的家庭主婦。只要產品精美、服務周到,客人不會在乎貴幾毛錢。工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