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運籌帷幄,提升戰略想像力 第三章 超前思維:做未來市場的領跑者

二戰期間,美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生意冷清,眼看就要破產了。老闆傑克看到戰時百業凋零,只有軍火生意是個熱門,而自己卻與它無緣。於是,他把目光轉向未來市場,他告訴兒子,縫紉機廠需要轉產改行。兒子問他:「改成什麼?」傑克說:「改成生產殘廢人用的小輪椅。」

兒子當時大惑不解,不過還是遵照父親的意思辦了。經過一番設備改造後,一批批小輪椅面世了。許多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士兵和平民,紛紛來購買小輪椅。該產品在本國暢銷,在國外也大大擴展了市場。傑克的兒子看到工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財源滾滾,在滿心歡喜之餘,不禁又向其父請教:「戰爭即將結束,小輪椅如果繼續大量生產,需要量可能已經不多。未來的幾十年里,市場又會有什麼需要呢?」老傑克成竹在胸,反問兒子:「戰爭結束了,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呢?」「人們對戰爭已經厭惡透了,希望戰後能過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傑克進一步指點兒子:「那麼,美好的生活靠什麼呢?要靠健康的身體。將來人們會把健康的身體作為重要的追求目標。所以,我們要為生產健身器做好準備。」

於是,生產小輪椅的機械流水線又被改造為生產健身器。最初幾年,銷售情況並不太好。這時老傑克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兒子堅信父親的預測,仍然繼續生產健身器。結果就在戰後十多年左右,健身器開始走俏,不久便成為熱門貨。當時傑克健身器在美國只此一家,獨領風騷。老傑克之子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擴大企業規模,終於使傑克家族邁進億萬富翁的行列。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非常熟悉「隆中對」。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定國安邦戰略決策,在此後被一一驗證,這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神奇的預測能力,其實,諸葛亮也好,上述材料中的傑克也罷,他們運用的都是超前思維。

什麼是超前思維呢?

馬克思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是對超前思維的形象化解釋。超前思維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思維活動,是人對事物發展的趨勢或未來進行的推斷和估計,是對未來的一種展望和預測。

當代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更是面向未來的競爭,只有敢於面向未來的企業家,才能由今天的成功者成為明天的領導者。世界上沒有什麼大廈不倒塌,同樣,世界上沒有公司可以做到永遠基業常青,而唯一不倒的是人類的精神、人的思維模式。要想使一個企業成為行業的領導者,企業家首先要成為思維超前者。正是因為超前思維是面向未來的思維,所以也就決定了誰將引領未來。

活在過去是一種懶惰,活在現在是一种放縱,只有活在未來才是真正企業家應該具備的精神。企業家不能靠完善昨天來面向未來,而要立足今天來導向未來的輝煌。而這一切,沒有超前思維,是不可能的。一個企業的價值由他的領導者決定,而領導者的成敗由他今天所做的事情決定,更由他今天的選擇決定,而要進行理性的選擇,都必須面向未來。要面向未來,就必須有一種超前的大胸懷、大境界、大氣魄。

索尼的市場計畫已經做到了2050年,我們可以想見,屆時索尼將佔領世界上多少先進的娛樂產品。這就是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區別,這也是行業的領導者和跟隨者的區別。因此,對於任何一個試圖做領導者的企業而言,必須有超前規劃,任何一個企業家要領導未來,就必須有超前思維。

超前思維是對未來的預測和計畫,是一種前瞻意識,如果一個企業將目光聚焦在很小的範圍內,固然可以聚精會神,但卻容易短視。沒有對長遠規劃的企業,又怎麼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成為優勝者呢?可以這樣說,任何企業的競爭都是未來的競爭,今天不過是企業面向未來的階梯,不過是走向未來的一個註腳而已。

超前思維也是一種彈性思維,它是一種以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而對現實進行彈性調整的思維。將來會發生什麼,到了將來我們該怎麼辦?這是企業的戰略家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毫無疑問,捷足先登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前驅和領導者,才能真正在市場競爭中成功,因為眼界決定胸懷,胸懷決定未來。

李嘉誠的成就為世人所稱道,很多人都很尊崇他「小贏憑智,大贏靠德」的為商之道,卻很少注意到李嘉誠也是一個大戰略家,更是超前思維的聖手,從他創業開始,在傳統行業翻雲覆雨,到他晚年在新經濟領域翻江倒海,他卓越的超前思維能力,讓人震驚和佩服。這無疑證明:思維無禁區,胸懷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世紀50年代末期,香港經濟突飛猛進。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使香港成為投資者的天堂、冒險家的樂園。李嘉誠和夫人經過反覆商討之後,決定轉向房地產業。

香港是個彈丸之地,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之港府採取高地價政策,寸土寸金,房貴樓昂。

李嘉誠靠做塑料花生意起家,他多次為廠房傷透腦筋。尋找交通便利、租金適宜的廠房非常艱難,數次擴大生產規模,都是在現有的廠房重新布局。車間里,設備、人員、製品,擠得水泄不通。經過長時間醞釀胎動,李嘉誠謹慎地進入地產業。

1958年,李嘉誠在香港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座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開始插足地產界,兼營房地產。

1960年,李嘉誠在柴灣購地興建了兩座工業大廈。這兩座大廈的面積共12萬平方米。而在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島和新九龍中心地段地價猛升。洞察先機的李嘉誠,率領「長江」先人一步跨入地產界,並成為其中最積極的一支勁旅。

1966年,內地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動亂,香港人心惶惶,整個社會亂成一片。很多富翁紛紛逃離香港,觸發了自「二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低價出售物業。那些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建築商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這時,已經擁有數個樓盤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不斷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作為資產者,最關注的莫過於「大陸會不會以武力收復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陸的共產主義制度」。

經過仔細分析,李嘉誠認為:「不可能,大陸若想武力收復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廣州之際一舉收復,何必等到現在?」

經過深思熟慮的李嘉誠,毅然採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於是,在別人成量拋售房地產的同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將自己所有的資金用來大量收購房地產,在觀塘、柴灣、黃竹坑買地建大廈,取名「長德」、「長華」、「長匯」等,全部作收租用途。朋友們知道後,都為他擔心,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誠毫不動搖,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怕就別干實業這一行!」

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他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李嘉誠的超前思維又一次成功了。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李嘉誠從中獲得了200%的高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凈產值達到5億多港元,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

1986年,世界石油價格處於低潮,李嘉誠充分運用趁低吸納的策略,迅速進軍北美能源市場,耗資32億港幣收購了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權。同年12月,他又以不起眼的方式趁勢攻入歐洲能源市場——他首先以私人名義斥資1000萬港幣收購了在英國倫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權。隨後,李嘉誠又透過麾下的聯信有限公司,耗資6億港幣購入英國皮爾遜有限公司49%的普通股權。該公司是一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多元化控股公司。他擁有《金融時報》、紐約投資銀行等多家公司的股權。就在李嘉誠謀划進一步取得皮爾遜的控股權時,該公司的主要股東採取了反收購措施。對此,李嘉誠見好就收,於一年之後趁機高價售出手中股權,獲利14億港幣。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自此,香港樓價暴跌近50%。但是,在此情況下,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集團卻頻頻出手收購跨國企業。1999年2月,和記黃埔集團減持英國電訊公司股權42%,獲利50億港元;同年10月,又出售E權益,獲利1130億港元。這宗交易震驚全球。12月,和記黃埔又出售旗下和記黃埔電訊19%的股權給日本NTT,一天內就賺了33億港幣。三宗交易加在一起,已為李嘉誠進賬1200多億港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