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血戰上甘嶺聲勢浩大的反登陸 二、「我要親自去朝鮮」

上甘嶺惡戰的硝煙散盡後,朝鮮戰場出現了暫時的平靜。嚴冬降臨熱血飛揚的戰場,冷卻著灼熱的土地,血戰後的人們得到了暫時的歇息。

對方會有什麼新招法,下一步棋該怎麼走?這是戰爭雙方決策者和指揮官都感到頭痛的問題。

1952年秋,美國第34屆總統大選。如何結束朝鮮戰爭,是這次大選活動中的突出話題,是否有能力解決這一棘手問題,對於候選人能否登上美國第34屆總統寶座至關重要。因此,不論是民主黨候選人阿拉德·史蒂文森,還是共和黨候選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大選中都信誓旦旦要結束朝鮮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擔任過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剛剛辭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職務的艾森豪威爾,10月24日在底特律的競選演說中公開許諾,如果他當選總統,他要親自去朝鮮努力贏得朝鮮戰爭。他說:「新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重新審查使朝鮮戰爭早日光榮地結束的可能的方針。」「要完成這個工作,就需要親自到朝鮮,我本人就願意親自去。只有這樣,我才能夠知道怎樣為人民服務是最好的——是進行戰爭還是實現和平。我一定去朝鮮。」艾森豪威爾的這一許諾在選民心目中的分量很重,對他擊敗對手贏得大選,起決定性的影響。

艾森豪威爾履行競選時許下的諾言,於11月29日開始朝鮮之行。與艾森豪威爾同行的有未來新內閣國防部長查爾斯·E·威爾遜、司法部長赫伯特·布勞內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在硫磺島停留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阿瑟·雷德福海軍上將參加他們一行。12月2日,他們到達南朝鮮。

在朝鮮的三天當中,艾森豪威爾與克拉克、范佛里特等美軍高級將領及李承晚進行了一系列的會談,視察了美陸戰隊第1師、美第2師、英聯邦師、南朝鮮首都師和第1師等部隊。艾森豪威爾還跑到前線,用雙筒望遠鏡觀察一場炮戰,觀察志願軍陣地情況。

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透露,「戰地指揮官們同意,如果在一定時間內談判還不成功;我們惟一的辦法最後只能是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在我離開朝鮮時我的結論是,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一條固定的戰線上,繼續承受著看不到任何結果的傷亡。小山丘上的小規模進攻是不能結束這場戰爭的」。「我們不能容忍朝鮮衝突無限期地繼續下去」。

艾森豪威爾採納了杜勒斯提出用三齒耙捕龍遏制中國的戰略,給中國施加全方位的壓力,迫使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按照杜勒斯向馬克斯韋爾·泰勒(1953年2月接替退休的范佛里特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講述的這一戰略是,一根齒從朝鮮出來,另一根從台灣出來,第三根從印度出來。從台灣出來這根齒,即利用逃到台灣的蔣介石的力量給新中國製造麻煩。在「海倫娜」號巡洋艦上,艾森豪威爾就決定,解除杜魯門政府的所謂「台灣海峽中立化」的規定,鼓勵蔣介石對中國大陸發動牽制性的進攻,即所謂「放蔣出籠」。艾森豪威爾1953年就職後宣布了這一決定。他說這一決定的目的,是「提醒中國共產黨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長了,朝鮮戰爭或結束,或者擴大到朝鮮以外」。所謂第三根齒,是通過印度方面警告中國,如果再不讓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原子彈了。

艾森豪威爾回到美國以後,在12月1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能用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

進行大規模軍事冒險行動,是美國當局試圖以自己的條件解決朝鮮僵局的一個構想,是艾森豪威爾登台前後重點考慮的方案。

在美國有關當局籌劃「聯合國軍」在朝鮮軍事行動計畫的同時,自1952年10月份以來,「聯合國軍」頻繁進行了登陸作戰演習。據統計,10月份進行了四次演習、11月份進行了三次演習、12月份則進行了十五次演習。有的演習相當逼真,致使美軍士兵以為真的在進行登陸作戰。

此時,「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在第一線共有十七個師,其中美軍四個師、英聯邦軍一個師、南朝鮮軍十二個師;在第二線,有美軍三個師、南朝鮮軍兩個師另三個團的機動兵力。在朝鮮戰場,美軍保有三個師作為機動後備部隊,這是自朝鮮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