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米格空中走廊」的開闢 三、周恩來等人的意見

第六次戰役計畫是建立在以打促談思想基礎之上,因而打的時機、打的規模,尤其是打的效果,必將影響到朝鮮問題的解決。

毛澤東在接到彭德懷8月8日的電報後,於8月10日批示「請周、聶迅即集會研究,提出意見」。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0日夜間,周恩來邀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炮兵司令員陳錫聯、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李濤等,研究彭德懷來電,討論下一步作戰計畫。大家分析了時值朝鮮雨季,運輸和糧、彈均較困難,以及空軍尚未準備好,暫不能出動配合作戰的情況,亦考慮到由於和談不便發動大打的現實因素,一致認為,無論從軍事或政治的角度考慮,9月份都不宜大打,而「以加緊準備,推遲發動大打為有利」。

11日早,周恩來將討論情況書面報毛澤東。關於空軍參戰的機場尚未準備好,中央軍委決定空軍參戰時間推遲到11月份,徵求斯大林的意見還未得到答覆,因此上述研究意見未及時通報給彭德懷。

接到彭德懷8月17日下達的作戰預案後,周恩來起草了中央軍委給彭德懷並告高崗的電報;經毛澤東閱改後,於8月19日發出。電文就目前的作戰方針與第六次戰役的備而不戰的問題提出了具體意見。

中央軍委首先在電文中說,由於朝鮮境內缺乏我空軍直接利用的機場,中央軍委考慮空軍11月份方能出動作戰,因此對我軍目前作戰方針必須從各方面重加考慮。繼而分析指出:

敵人對於朝鮮談判,只打算實現軍事休戰而不妨礙他的世界緊張政策,故他反對以三八線為分界線,政治原因大過軍事原因。其拖延談判,一方面企圖以此逼我讓步,另方面也為的是拖過舊金山會議及便利其國會通過預算和加稅。敵人敢於這樣拖延,自然是因為了解我們是在誠意謀和。但敵人也怕負起談判破裂的責任,其原因由於他了解我們在朝鮮的力量已在加強,如果破裂後大打起來,問題依然不能解決,如因此而將戰火擴張至中國大陸,可能又遇到英、法的反對。現在美國已取得英、法等國同意不以三八線而以他所擬的堪薩斯線為非軍事區的南線,也就是他所謂的防守線,並準備做若干調整,因此,敵人也就敢於在這一點上,與我們僵持起來。

中央軍委指出:

為使休戰談判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並準備談判不成,破裂的責任落到敵人身上,除對談判的意見已見毛主席八月十七日致金日成同志的電報外,在作戰上,我們也應與談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適應。在九月份,如果我們預擬的戰役計畫,確實能做到殲滅美三師、偽二師及其他敵人一部或只殲敵一個師,同時,又能迅速推進至漣川、鐵原、僉化地區或只推進一個地方,而不致為敵人趕回原陣地甚至侵入我陣地,那麼這個戰役尚是有意義的。但從現在具體情況看來,不僅空軍在九月份不能參戰並也不能掩護清川江以南的運輸,而且其他方面也不易使我們這次戰役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首先,朝鮮雨季八月底才能結束,清川江、大同江、新成川、富城幾座橋樑尚未修通,清川江以北堆積的糧車最快恐需至八月底才能倒裝完畢,因之,連續作戰一個月的糧食在九月份得不到完全保證。彈藥從現在前方儲量計算可供一個月作戰消耗,但雨水浸蝕的程度不知檢查結果如何,有些倉庫距離前線較遠,尚不能供應及時。且戰役發起後,不論勝利大小,均有使戰役繼續發展可能,我們糧彈儲備只有一月,而後方運輸又未修暢,設敵人窺破此點,我將陷入被動。次之,從戰術上看,在九月份談判中,敵人向我進攻的可能是較少的,因此,我軍出擊必須攻堅,而作戰正面不寬,敵人縱深較強,其彼此策應亦便。我第一線又只能使用八個軍突入,敵人除麟蹄以東外有十六個師旅可供呼應,即使我在戰役開始時,殲敵一部,但突入後迂迴滲透,擴張戰果及推進陣地,則須經過反覆激戰,時間拖長的可能極大,結果對談判可能起不利作用。現在我們握有重兵在手,空軍、炮兵逐步加強,敵人在談判中對此不能不有所顧慮。設若戰而不勝,反易暴露弱點。如談判在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上,在九月份尚有妥協可能,亦以不發起戰役為能掌握主動。據此種種,望你對九月戰役計畫再行考慮,可否改為加緊準備而不發動,如此,既可預防敵人挑釁和破裂,又可加強前線訓練和後勤準備。

隨後,中央軍委於8月21日,將有關部隊調動、機場修建、兵員補充、物資供應及運輸等問題電告了彭德懷。

中央軍委就志願軍計畫的第六次戰役問題所起草的給志願軍的指示,正確分析了敵人對待談判的目的和敢於拖延談判的原因,客觀闡述了我方進行第六次戰役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明確了停戰談判期間志願軍作戰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的關係,確立了重要的作戰指導方針。這一方針對於規範我方的作戰行動,為爭得在談判中的主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8月21日和22日,彭德懷兩次致電中央軍委,同意軍委對情況的分析和提出的方針。21日,彭德懷在回覆軍委19日電報指示的意見時,肯定了部隊作戰情緒,戰力元氣恢複和戰術等準備工作情況,認為「擊破敵現在的設防和取得一定程度勝利的條件是有的」。但相對於一月以上的激戰來說,在糧、彈、炸藥、運輸器材準備上又顯得不足,「現空軍9月不能參戰,被沖塌之鐵路橋樑8月難已全部修復,戰役擴大,物資無保障」,因此,他同意「9月戰役改為積極備戰,防敵進攻,準備適當時機反擊,如敵暫不進攻,待10月再決」。22日,彭德懷又說:「同意將9月戰役進攻,改為積極準備。」

8月21日,毛澤東電示彭德懷,讓彭德懷考慮鄧華8月18日的建議。鄧華曾就對是否提出就地停戰問題在經彭德懷轉毛澤東的報告中建議:

在軍事上我應有所準備,縱目前不進行戰役反擊,也應當儘可能作戰術反擊,收復些地方,推前接觸線,更好地了解敵人陣地及其堅固程度。

毛澤東令彭德懷予以認真考慮:「9月份能否進行此種戰術反擊,如何進行法,須用多少兵力,勝利把握如何,敵人的反應將會如何。」彭德懷在接到毛澤東的指示電後,於8月23日複電同意。說:「9月不舉行大的戰役進攻時,可選擇偽軍突出部舉行局部進攻。」8月2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我軍已決定9月不作大規模反攻戰鬥。」

爾後,志願軍便轉入配合朝鮮人民軍,粉碎「聯合國軍」夏季攻勢的作戰。

後來的夏、秋季防禦作戰表明,舉行戰術性的反擊作戰更有利於殲敵,更有利於戰線的穩定,對堅持持久作戰更有利。因此,到了10月下旬,彭德懷決定「大戰役反擊在無空軍配合下暫不進行」,「11月甚至今年底(除特別有利情況在外),擬不準備進行全線大反擊戰役,根據9、10月經驗,採取積極防禦方針,敵人消耗很大,敵對我亦甚恐懼」。至此,第六次戰役計畫遂告撤銷。

第六次戰役作戰的目的是著眼於配合停戰談判,戰役兩步計畫使用志願軍十三個軍,另有人民軍四個軍團配合,還準備動用十個空軍團及在朝的全部坦克炮兵部隊支援配合步兵作戰,但殲敵目標並不大,只計畫殲敵兩個師左右。戰役計畫已吸取了以往張口過大的教訓,尤其是戰爭指導者和戰場統帥在作戰時機的選擇上,最後確定重兵在握,備而不發,以確保主動的方針,這在戰爭指導藝術上是頗具深意的,且也取得了效果。據戰後美國公布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每半月向安理會送的「聯合國軍作戰報告」中透露,當時敵人得知我軍備戰活動後,其內部頗為不安。李奇微在報告中屢屢提醒安理會,中朝軍隊要發動攻勢。美國專欄作家艾倫寫的一篇「內幕報道」說,李奇微已向美國決策當局呈交了一份停戰談判進行以來「最暗淡的報告」。

第六次戰役準備,有效地束縛了敵人的手腳。當時,敵人百般阻撓、拖延停戰談判,卻不敢使談判破裂;想對我施加軍事壓力,迫我屈服,也只能實施局部進攻,而不敢放手實施全面進攻,其決策可以說一直處於矛盾中。古人言兵有「不戰而屈人之兵」一說,第六次戰役準備活動,正是此種舉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