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志願軍攻克漢城 六、「最壯觀的戰鬥」

按照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將軍的計畫,第二十六軍主攻下碣隅里,其最遲攻擊時間應為12月5日。然而,12月5日這一天下碣隅里非常平靜,中國軍隊沒有任何大規模的攻擊動作。第二十六軍之所以沒有按預定時間發起攻擊,是因為這個軍的推進速度緩慢,5日,他們距下碣隅里還有50~70公里路程。於是,當柳潭裡美陸戰一師撤退到下碣隅里以後,第二十六軍攻擊下碣隅里美軍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了。而戰後的戰場通報顯示,在柳潭裡的美軍沒有突圍之前,下碣隅里的美軍僅為兩個步兵排。

中國第二十七軍的戰後總結對於當時處於朝鮮戰場的中國軍隊具有普遍意義:對敵人估計過低;大部隊過於分散,小部隊過於集中;偵察手段有限,後勤供應嚴重不足……到了12月5日這一天,集結於下碣隅里的美軍已達到約1萬人,各種車輛約1000台。美軍的人員和車輛集中在一個方圓僅僅幾平方公里的小小地域里,如此的密集程度,加上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哪怕有一發炮彈落到這裡,都會引起巨大的傷亡。但是,在朝鮮半島東線作戰的中國軍隊缺乏火炮迅速機動的能力,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軍大規模地集中在一起。

但是,至少史密斯師長心裡明白,中國軍隊吃掉他的決心已定:中國的第二十六軍正在向這裡步步逼近,第二十七軍也從柳潭裡方向壓迫而來。更糟糕的是,在陸戰一師下一步撤退的道路上,大約有五六個師的中國士兵已經迅速南下,在下碣隅里至古土裡乃至五老里的道路兩邊準備節節阻擊。而現在,這條道路上的所有橋樑已經被中國工兵炸毀。可以說,陸戰一師仍然深陷在包圍之中,突圍出去的路上一定布滿了死亡的陷阱。

美第十軍下達的命令僅僅是一句話:儘快撤退到咸興地區。

史密斯師長也恨不得立刻就撤退到瀕臨東朝鮮灣的咸興,但是他的陸戰—師根本快不了,除了要整頓經歷過劇烈的戰鬥而損失巨大的部隊,並讓士兵們稍微恢複一下體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遍布在下碣隅里每一座帳篷中的傷員必須先撤退出去。傷員的人數大約在5000人左右,帶著他們突破漫長的血路撤退到海岸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有一個辦法:空運。把傷員空運出下喝隅里。

下碣隅里的簡易機場終於可以使用了。這是史密斯師長在這段暗淡的日子裡感受到的惟一一絲光亮。當第十軍司令官阿爾蒙德催促陸戰一師迅速北上進攻的時候,陸戰一師因為堅持修建這個機場嚴重延誤了北進的時間,史密斯為此幾乎丟失了自己職業軍人的前途。但是僅僅11天後,當第一架遠東空軍的C—47飛機載著傷員飛離下碣隅里的時候,第十軍終於看見修建這個機場的必要性了。

在撤退傷員的工作中,陸戰隊隊員在機場的跑道上發現了曾經倉皇逃竄的美陸軍第七師的假傷員。這些美國陸軍士兵「走到跑道上,裹上—條毯子,倒在擔架上大聲地呻吟起來,於是衛生兵就抬起他們上了飛機」。在這種情況下,一名軍醫向史密斯師長報告了一個奇怪的數字:他管轄的帳篷里原來有450名傷員,可當天他運走的傷員人數卻是941人。到了天黑的時候,他從機場回來居然發現又有260人躺在他的帳篷里。軍醫認為,如果不加強檢查,會有更多的「沒有受傷的士兵上了飛機」。史密斯師長當即宣布這位軍醫是「上飛機資格的最後裁定人」。軍醫為了更方便地執行裁定,選擇了一個活「樣品」:一位叫萊森登的軍醫由於腳凍傷,走路—瘸—拐的,於是所有的傷員都必須與這位軍醫相比,「傷勢不重於萊森登醫生的人不準上飛機」。

除了傷員外,史密斯師長堅決主張把將近200名美軍士兵的屍體抬上飛機。為此,他又與第十軍司令部吵了起來,史密斯的態度十分強硬:「我們不惜生命也要帶回這些屍體,我們絕不會把這些陣亡的士兵留在孤寂荒蕪的朝鮮東北部的村莊里!」然而在柳潭裡,陣亡美軍士兵的屍體已經被就地掩埋了。更讓史密斯惱火的是,那些被運到日本醫院的士兵的凍傷引了起輿論對陸戰一師的指責,說使士兵凍傷是「指揮員的失職」,要求軍事法庭「調查失職者」。為此,史密斯憤怒地又給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官凱茨將軍寫了一封信:

我在這裡剛剛把一枚銀星勳章授予一名中士,他為了扔手榴彈脫下了手套,手指被凍傷,你能因為這位士兵未能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凍傷而把他送交軍事法庭嗎?你能因此把他的營長、團長、師長送上軍事法庭嗎?

在朝鮮東線的戰鬥中,裝備和補給都劣差的中國軍隊因凍傷而失去戰鬥力甚至死亡的士兵數量約為一萬人,相比美軍因此而失去的戰鬥兵員而言這幾乎像是一個天文數字。

雖然史密斯師長的憤怒隱含著推脫,但戰爭就是戰爭是不可爭辯的。

為了撤退,美軍對下碣隅里進行了空前的物資補給。美軍的四引擎飛機以紅、藍、黃、綠和橙色的降落傘,投下了大量的食品、藥品、汽油和彈藥。數量之大使空軍的降落傘都不夠用了,以致要從下碣隅里的地面回收,但落在下碣隅里的降落傘已經被美軍士兵們撕開當做禦寒的毯子和圍巾了。由於地面凍得很硬,空投的物資一半以上落地時損壞,還有一部分落到了中國軍隊的火力控制範圍內,因此儘管空投的物資總重量已達到300多噸,史密斯師長還是認為不夠。對陸戰一師的另一項重要補充是人員。500多名在仁川登陸時負傷現已傷愈的陸戰隊官兵也被空投到下碣隅里,以作為陸戰一師撤退時主要的突擊力量。

美軍陸戰一師於下碣隅里開始的大撤退中,有一個問題成為了歷史性的問題,那就是,依據美軍空軍的力量,使用空運的方式將下碣隅里1萬多名美軍運送出去,不是不可能的。當時,美軍空軍為此專門派出負責指揮這一地區軍事行動的丹納少將到下碣隅里和史密斯師長會面,明確建議使用空軍的C—47飛機撤退出陸戰一師的全部人員。然而,陸戰隊為什麼放棄安全的空中撤退,而選擇了九死一生的地面突圍,史密斯師長的解釋是:如果進行空運,就必須逐次收縮下碣隅里的環形陣地,以一批批地抽出兵力運走,那麼,空運中一旦中國軍隊進行大規模的進攻(這種可能性極大),不但空運會立即陷入極大的混亂,而且處在空運狀態中的美軍很難立即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部隊會遭受極大的傷亡,甚至可能出現不可控制的局面,而這種局面一旦出現,陸戰一師將徹底覆滅。再者,空運必須抽出兵力守衛機場,而等最後一架飛機起飛後才算完成任務的這支守衛機場的部隊必定要被中國軍隊全部殲滅。還有,在黃草嶺等待大部隊撤退路過時一起突圍的一個營沒有單獨突圍的可能性,他們也將孤零零地成為中國軍隊的一頓美餐。鑒於所有這些因素,地面突圍儘管危機四伏,但從保存更多生命的角度看,反而比空運給予的機會多。

史密斯是一位師長,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全師官兵的師長。

12月5日下午,離史密斯定下的撤退的時間還有半天,應記者們的強烈要求,史密斯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美國記者、英國記者、法國記者紛紛從咸興飛來,他們已經把陸戰隊糟糕的情況向全世界進行了報道。殘酷的撤退行動在即,史密斯沒有心思和記者們進行文字周旋,但當記者提到陸戰隊現在是「後退」還是「退卻」的時候,曾經在陸戰隊從柳潭裡向南撤退時發出奇怪的「向南進攻」的命令的史密斯師長頓時亢奮了起來:

退卻,是被敵人所迫使,是向友軍保持的後方地域轉移。但是,這次作戰,後方也被敵人佔領著,因此,這不是退卻,是進攻!

第二天,西方各大報紙的大標題醒目而駭人:說退卻毫無道理,是對其他方向實施進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