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朝鮮內戰爆發的原由 二、內戰的爆發

如果沒有美蘇的冷戰,僅僅是由於對日受降的需要,將朝鮮劃分為南北兩個佔領區,倒也不會有多大問題。問題在於,美蘇很快由戰時的盟友成為對手,大搞冷戰,使朝鮮成為冷戰的一個重要戰場。1946年7月,杜魯門說過:「朝鮮變成了兩大思想體系鬥爭的戰場,我們在亞洲獲取勝利將依靠在朝鮮的鬥爭。」

蘇軍和美軍在各自的佔領區內實行截然不同的政策,使南北朝鮮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日本投降後,朝鮮國內要求建立獨立、自由的國家的呼聲不斷高漲。8月24日,咸鏡北道首先成立自發組成的臨時政權機構——人民委員會。隨後,朝鮮各道、郡陸續建立人民委員會。同時,朝鮮建國同盟聯合各派政治力量宣布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

美軍進入朝鮮南部以後立即宣布對三八線以南實行軍事管制,解散已建立起來的人民政權——各級人民委員會和「朝鮮人民共和國」政權機構,同時啟用日本的殖民統治機構來維持「秩序」。駐朝日軍司令官向佔領軍司令霍奇請求保留一支日本武裝警察部隊,用以保護他的人員和在朝的60萬日本僑民免遭報復。霍奇當即同意。在霍奇看來,「朝鮮人和日本人一樣都是貓崽子」,並且打算把他們都當作被征服的敵人來對待。

美軍在原日本殖民政府的基礎上,建立了南朝鮮軍政府,留用絕大部分日本官員和警察。為朝鮮人民痛恨的日本警察搖身一變成為美國「軍政府」的執法者。美國佔領軍寧可友善對待原日本殖民統治機器的成員,也要鎮壓南朝鮮左翼組織和愛國人士。美國人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南朝鮮人民的強烈不滿。

霍奇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說:「在南朝鮮,人們把分裂歸罪於美國,這個地區的人民越來越憎恨一切美國人。」杜魯門在其回憶錄中承認:「大多數朝鮮人既不希望美國士兵,也不希望俄國士兵留在自己的國土上。……1946年秋季,在我們佔領的地區,曾發生過幾起騷亂和示威運動,在少數情況下,我們的軍隊還不能不向進行示威的群眾開槍射擊。」

為了抵制所謂「共產黨的滲透」,軍政府在華盛頓和麥克阿瑟總部的鼓勵下,大力扶持南朝鮮反共勢力。1945年6月,離開故鄉30年、流亡在美國的李承晚請求美國承認他是朝鮮政府的領袖。開始美國拒絕承認李承晚的「臨時政府」。但後來美國政府改變了主意。10月下旬,麥克阿瑟用軍用飛機將69歲的李承晚從美國接回到漢城。麥克阿瑟當著另一位朝鮮領袖金九的面,明確表示要由李承晚擔任統治者。

霍奇根據麥克阿瑟的命令,在漢城為李承晚舉行回國儀式。霍奇要「全體朝鮮人擁戴他們的領袖李承晚」。

1946年2月,軍政府建立了主要由右翼分子組成的「民主議院」,任命李承晚為議長。

朝鮮北部的發展比較有秩序。蘇軍沒有建立軍政府,只是設立軍事管制機構——警備司令部,並在第25軍團司令部中建立一個負責民政事務的機構——民政府。蘇軍承認各地建立的人民委員會,並採取措施使其成為朝鮮北部正式的政權機構。1946年2月7日,朝鮮北部各民主政黨、社會團體和各地人民委員會的代表在平壤舉行會議,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作為朝鮮北半部中央政權機關。金日成當選為委員長。在臨時人民委員會領導下,北朝鮮進行了土地改革和原日本工業的國有化,並在其他許多方面進行民主改革。

由於南北朝鮮事實上的對立和朝鮮人民要求立即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大國聯合託管已難實現。霍奇和他的政治顧問們認為,美國應當把政權逐步轉交給李承晚為首的反共勢力,建立聽命於美國的政權。但是當時華盛頓當局還不準備立即這麼做。

1945年12月,貝爾納斯在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上提出,美蘇兩國佔領軍司令部組成統一的機構治理全朝鮮,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美、蘇、中、英四國以聯合國的名義對朝鮮實行五年的託管。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同意四國託管,但主張建立朝鮮人自己的臨時政府作為實際行政機構。會議最後達成的協議規定:美蘇佔領軍司令部代表組成聯合委員會,就建立朝鮮臨時民主政府問題同朝鮮各民主政黨和社會團體磋商,並提出自己的建議供美蘇兩國政府考慮;該委員會還應提出關於託管的建議,交美、蘇、中、英四國政府考慮。

莫斯科外長會議協議公布後,南朝鮮右翼勢力為建立反共政權,利用人民渴望迅速獨立的情緒,製造「反託管」輿論,不顧事實地說美國贊成朝鮮獨立而蘇聯主張託管。美國政府的政策也發生變化。1946年2月,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一份政策文件中認為,聯合委員會很難達成協議,美國應在該委員會陷於僵局後自行建立朝鮮南部的「臨時政府」。

聯合委員會會議於1946年3月開始後,美蘇雙方在「民主政黨和社會團體」的性質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蘇聯要求排斥製造「反託管」輿論的右翼組織,美國則堅持要由它們作為南朝鮮「民意」的代表參加磋商。會議在無任何結果的情況下於5月休會。第二年5月復會後,雙方繼續上述爭論。9月,美國利用自己在聯合國的影響,強行將朝鮮問題納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的議程。11月14日,聯大在美國操縱下通過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決定設立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由該委員會監督在全朝鮮舉行議會選舉,然後成立朝鮮的統一政府。此前,美國在聯合委員會會議上提議終止該委員會的工作。

北朝鮮拒絕讓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入境,美國又操縱「聯大臨時委員會」(美國為避免蘇聯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在二屆聯大上提議每個成員國派一名代表組成聯大臨時委員會,在二屆聯大閉幕到三屆聯大開幕期間執行聯大受權的六項有關任務。聯大於1947年11月3日通過了美國的提議)通過單獨在南朝鮮舉行選舉的決議。

1948年5月10日,南朝鮮舉行選舉,產生南朝鮮「國民議會」。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成立。

北方針鋒相對。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族統一民主主義陣線於8月25日舉行最高人民會議的選舉。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金日成當選為內閣首相。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立即呼籲外國軍隊撒出朝鮮半島。蘇軍於1948年底完成從北朝鮮的撤軍。1949年6月30日,美國宣布在南朝鮮的美軍已撤離完畢。

美蘇軍隊撤走後,美蘇在朝鮮問題上的鬥爭並沒有停止。這種鬥爭與朝鮮南北雙方的鬥爭交織在一起,愈演愈烈。雙方的誤會、歧見、矛盾越來越多,裂痕越來越大。

在美蘇冷戰背景下,南北兩個政權、兩種制度之間在如何實現統一和統一於誰的問題上存在著的激烈鬥爭,無法調和,最後導致朝鮮戰爭爆發。

由於美國的兵力不足,要達到其全球戰略目標很困難。為保證戰略重點地區的需要,美國不把南朝鮮看作是一個重點地區。因此,一度設想在遠東發生戰爭時不直接用美軍保衛南朝鮮,也不以朝鮮半島為基地對亞洲大陸發動進攻。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國新聞俱樂部的演說中,宣布了由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和杜魯門批准的遠東戰略。艾奇遜宣布,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禦環帶」從阿留申群島起,經過日本,直至琉球群島和菲律賓。朝鮮和台灣沒有被劃在這條防線以內。

在美國當局看來,南朝鮮的價值主要不在它本身,而在於它對美國在整個冷戰中的「可信性」的影響。因此,艾奇遜在演說中又說,在這條線以外的地區如遭到軍事攻擊,就「首先必須依靠受攻擊的人民來抵抗,繼則依靠整個文明世界在聯合國憲章下承擔的義務」。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立即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武裝干涉,是合乎其邏輯的,並不是美國政策的一個突然轉變。

美國並沒有「放棄」南朝鮮。根據1948年8月簽訂的《韓美臨時軍事協定》,美國向南朝鮮派遣由500人組成的龐大的軍事顧問團,配備到南朝鮮軍各級指揮部門;提供給南朝鮮的軍事裝備價值1.1億美元,包括10萬支步槍、5000萬發子彈、2000具火箭筒、4萬多輛軍用車輛和各種火炮(這一數字來自美國官方戰史《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戰爭爆發前後》)。1950年1月,美國與南朝鮮又簽訂了軍事援助協定,南朝鮮得到1097萬美元的軍事援助。在美國撤軍之前和撒軍以後,都積極擴充和武裝李承晚軍隊。1948年8月,由原日本統治朝鮮時期的軍官和警察為主組成的「南朝鮮國防警備隊」已有五個旅十五個團共5萬餘人,名稱也改為「國防軍」。1949年5月,南朝鮮軍將旅升格為師,陸軍擴充到八個師二十三個團,兵力已達10萬餘人。以後,南朝鮮的軍力繼續擴充。據美軍戰史著作披露,到1950年6月,南朝鮮的總兵力達15萬餘人,其中陸軍為八個師94808人,另有海岸警衛隊6145人、空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