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道尊流虛 第四部 決勝 第二十章 跨越鴻溝,機不可失

項羽糧盡,難以支撐,接受了鴻溝為界的議和。項羽撤軍是迫不得已,劉邦準備撤回關中卻是糊塗。這時,只有張良清醒地看到,大進攻的時機已經來到。

吃過晚飯以後,張良在燭光讀了幾編兵書,讀到「窮寇勿迫」四個字,不禁笑了起來,頗有些不以為然的輕輕搖了搖頭。他以為真到了制窮寇於死命時,切不可軟手。

正在這時陳平走了進來:「子房挑燈夜讀,還獨自發笑,不知讀到了什麼精彩之處,說出來也讓大家高興高興!」

張良放下兵書說:「兵書曰『窮寇勿迫』,不知是說窮時有如背水,自知死地而後生,還是勿迫以表示仁愛?」

陳平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囁嚅說:「也許二者兼而有之吧!」

張良又笑了:「我以為這是一種迂腐的說法,窮寇猶如打傷之猛獸,若不乘此時機致之於死命,待到它恢複過來,反將你吃掉。」

陳平贊同說:「是這個道理。啊,對了,快跟我一起到漢王那裡去,陸賈從項羽那裡回來了!」

二人急忙走了出去。

劉邦冬天受傷退回成皋治療已過了大半年,傷口已基本痊癒,但廣武的劉、項相持仍沒有了結。

但近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跡像表明,項羽支撐不住了,有撤軍的可能。劉邦實施了幾種策略頗得民心,一是在他管轄的地區,只收十五歲以上至五十六歲的百姓的賦錢,每人只收百二十錢。另外漢王下令,凡戰死的士卒,官吏要為他換上葬服買棺材入殮,護送回鄉安埋,以免棄屍溝壑,當然深得人心。連朝鮮的北貉和燕等地方,都派出驃悍的騎兵來為劉邦助戰,項羽一天天成為孤家寡人了。

最近,武涉從漢營逃跑回來了,張良使齊歸來以後,武涉離間的陰謀敗露,劉邦本來要殺他的,張良念其為故人,暫時軟禁館驛。也許是張良故意要送他回去報信吧,他終於找到機會逃出了成皋。項羽從武涉那裡知道了,韓信不可能歸附於他。而且最近還得到消息說,他要南下擊楚。眼看糧食一天天少了,項羽已經做好了退軍的準備。

的確,張良縱武涉逃跑回去報信,促成了項羽撤軍的決心。

因此,前日劉邦派陸賈為使,到楚營去見項羽,談判放還太公和呂后的問題,因為時機已經成熟了。

等張良和陳平來到劉邦那裡,陸賈已經走了。這位漢營中最善辭令、最善外交的人,此行空手而歸,他始終未能說動項羽,未能迎回太公和呂后。對於劉邦來說,他的外傷雖然痊癒了,而內傷依然未曾癒合。這就是他時時憂思著自己的老父和妻子,為他們難測的命運夜不成眠。如今陸生遊說失敗,誰能料到那個反覆無常的人會幹出什麼出人意料的事來呢?

劉邦說:「既然談不成,項羽又正難以支撐,我想突然殺過去,一定能把太公奪回來,二位以為如何呢?」

「我以為不可」,張良說:「戰,就正中項羽所欲,於我不利。他愈是急於撤軍,就愈是急於來一次決戰。」

陳平贊同說:「目前不是戰的時機。」

漢王說:「那不是就無法可想了嗎?」

張良說:「還是只有談,不能失去耐心。」

「連陸賈這種能言善辯之士尚且無功而還,誰還去談得好呢?」劉邦持否定態度。

「不是談不好,而是沒有談好!」張良說。

「此話怎講?」劉邦不解。

陳平懂了:「我以為子房的意思,是說不能單刀直入的談放還太公,那樣項羽不但不能同意,反而要價愈來愈高,以為你在求他。」

張良說:「對,要投其所好,他正想退兵,我們就去和他談退兵,閉不談太公和呂后,這樣肯定十分感興趣。注意力自然就轉移了。」

陳平說:「最後,談到退兵的條件時,才提出放太公的事來,這樣就讓項羽明白,要想退兵言和,就非送還太公、呂后不可,那樣他就不得不答應了。」

「此計甚妙!還是讓陸生去嗎?」劉邦說。

「再讓陸生去,項羽轉不過彎來,又以為是談太公。呂后的事,還沒談就把門封死了,還是換一個人去吧!」

「可惜酈生已死!」劉邦感嘆。

「還有一個人可去。」陳平推薦說。

「哪一個?」劉邦問。

「侯伯盛。」陳平說。

「候成,不錯,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可以叫他去。」劉邦答應了。

張良當即代劉邦草擬了一封致項王的信,說楚漢之間願意長期議和,休戰罷兵。然後把侯成請來加以吩咐之後,叫他明天就到楚營去談判議和的問題。

侯成欣然接受了這一使命。

第二天他來到楚營,項羽一聽說劉邦又派使者來了,便大聲憤怒地說:「昨天才把那個姓陸的打發走了,今天又派了個姓侯的來!告訴他,我知道又來幹什麼的,要他回去對劉邦說,他那老子和老婆,不放就不放!」

這時候成正被項伯引了進來,侯公一聽項王的話,上前行過大禮之後便大聲說道:「漢王命臣來與項王談和。」

項羽心裡正想和,口頭卻大聲說:「我不想和,我要與劉邦來一次決戰!」

侯公說:「其實漢王並不想與大王爭鋒,這裡有漢王致大王的親筆書信,命臣送來並與大王商談罷兵的事。」

說完便呈上書信交與項伯,由項伯把劉邦的信讀了一遍。這封信來得正是時候,項羽正要退兵,又找不到一個官冕堂皇的理由,如今想言和退兵,不正給了他一個台階下么?他便關心地問道:「漢王議和有什麼條件?」

侯公說:「漢王派臣為使前來談和,只有兩個條件,如果項王答應,天下就從此可以罷兵了!」

「請講第一個條件。」項王的口氣顯然緩和多了。

侯公抓住時機時言道:「首先最根本一點,是楚漢兩國劃定一個共同遵守的邊界,從此彼此相安,永不侵犯,共享太平,不知霸王以為如何?」

這一點項羽是完全同意的,只有如此也才可能罷兵休戰,於是他說:「可以,至於以什麼地方劃界,還可以再行商議。那麼第二點呢?」

侯公說:「既然兩國要罷兵休戰、相安勿犯,就請大王送還太公和呂后。」

項羽勃然大怒,又翻臉不認人:「原來如此,換湯不換藥!我項羽不是三歲小孩,那麼好哄騙的么?我今天不殺你,你回去轉告劉邦,要送還太公,就談不上罷兵言和!」

項伯在他身後輕輕撞了他一下,提醒他不要把事情弄僵了。

這位侯公面無懼色,坦然帶笑,從容鎮靜,輕言細語地說:「大王,人誰能無父母,若大王父母為他人所擄,能安然無憂么?楚漢兩國即使劃定疆界休戰,如果漢王想起自己的老父和妻子尚羈押在霸王這裡,他能與大王相安無事么?這樣楚漢積怨日深,就會永無寧日!相反,如果大王送還太公、呂后,不正向天下顯示大王的寬厚仁德之心嗎?對漢王尚且如此,天下人能不爭著歸附大王嗎?」

項羽的臉色緩和過來,侯公見項王被說動,便抓住時機與項伯商量好一個具體辦法,這就是:以鴻溝為分界限,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鴻溝北邊與濟水相匯,從廣武入河。由西向東在大梁(今開封)折向東南,在項縣流入淮河的支流穎水。向阿拉伯數字的「7」。

項羽見鴻溝為界可以使他從困境中得以擺脫出來,這正是他所需要的,這樣他才不得不答應送還太公和呂后。

侯公怕項羽翻臉,下來之後又請項伯轉告項王,能否讓候公將太公與呂后迎回?開始項羽還有些遲疑不決,項伯告訴他,如果太公不能送還,鴻溝為界就白定了,楚軍繼續陷在這裡就危險了,大王勿因小失大,意氣用事。

每當關鍵時刻,項伯就幫劉邦的忙,這當然是看在張良的面子上。

項羽急欲退兵,默想了一陣,終於答應了讓候公將太公、呂后迎歸。侯公不辱使命,當然高興萬分,他一面派人先期回到漢營報信,自己隨項伯來見太公和呂后,還有一同被擄照管太公、呂后的酈食其,讓他們立刻準備出發,不能有絲毫遲疑。太公和呂后聽說有回歸的希望,當然求之不得,大喜過望。

收拾停當以後,候公又去辭謝項王,重申約定,並代漢王深謝項王,然後請太公、呂后分乘兩輛車,由他和酈食其騎馬隨行,離開楚營走出不遠,侯公便命加快速度,生怕項羽又反悔追來。拚命跑了一段路,只見前面塵煙滾滾、馬蹄聲急,一匹軍馬迎面奔來。為首的翻下馬拜過太公、呂后,原來是張良怕途中生變,特請漢王派樊噲帶人前來迎接,這樣侯公才完全放下心來,放慢了速度向漢營歸去。

前面就是漢軍營地了,只見漢王帶著文武大臣,步行著迎上前來,一步步向太公的乘車走近。劉邦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兩行熱淚啪啪往下直落,只見他加快步伐,忘卻了君王的莊重與威嚴,趔趔趄趄直奔到太公車前,納頭便拜,伏地痛哭起來:「太公,恕兒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