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滄海嘯聲 第三部 抉擇 第十七章 席前借箸駁酈生

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謬誤。自以為聰明過人的高陽狂生,他的餿主意險些兒壞了劉邦的大事。張良是縱觀歷史風雲的智者,酈生只不過是玩弄小聰明的說客而已。

劉邦與項羽你死我活逐鹿中原的戰爭,進入了高下難分、勝負難定的階段。

劉邦要打敗項羽,決不能僅僅據有關中,誰能立足中原,鹿就死誰手。而當時的滎陽、成皋,也成了中原的戰略要地,劉、項就始終在這一帶周旋,進進退退,殺得難分難解。

去年四月劉邦從彭城敗退下邑,五月因為得到蕭何、韓信的支持,重新恢複了元氣,佔領了滎陽。六月他雖然回到關中櫟陽,八月又進入滎陽。為什麼劉邦要死死抓住這個地方不放呢?因為滎陽的西北有一座敖山,自秦始皇佔領中原以後,就開始在敖山築城建倉,儲備糧食,成為他征伐六國的軍糧供給基地之一,也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物質保障。漢王佔領滎陽之後,大將軍韓信就立即控制了敖倉,派重兵把守。並且修築了從山上到河邊的甬道,運送糧食給滎陽的漢軍。韓信北征以後,又任命大將周勃與曹參駐守敖倉,足見它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和漢王劉邦對它的重視。

這一點怎瞞得過精明的范增,他多次提醒項羽:「劉邦能在滎陽站住腳,就是因為有敖倉供給他的軍糧。如果斷了他的糧道,就不戰自潰了!」

於是項羽一面派精兵悍將,去侵奪漢軍的糧道,切斷甬道,奪取糧食。然後,項羽又親自率兵圍困滎陽。

從去年末至今年初,發生了兩次令天下人震恐的怪事。紅日當空,突然一個黑色的影子慢慢將太陽吞沒,頓時天昏地暗,如大夜彌天。許久,太陽才又被黑影一點一點地吐了出來。

於是,人們在做著各種不安的猜測,太陽被吞沒,是上天發出的何種警示?它像征著一種什麼樣的災異要降臨人間?特別是在這天下大亂、征戰不息的年代,它又預示著一種什麼樣的興與亡?滎陽城內,漢軍缺糧已一天天嚴重,劉邦焦慮不安。他派人出城向霸王求和,想把滎陽以西為漢,滎陽以東為楚。項羽想到北邊齊亂未平,身後彭越難服,不妨雙方暫且罷兵,等將齊、梁之亂平定後,再來與他決一雌雄。但聽說亞父范增堅決反對,項羽才沒有作出決斷。

一天,張良正要吃午飯了,才看見何肩急匆匆地從外面回來,便問他道:「今天上午你到哪裡去了,這麼遲才回來?」

何肩興緻勃勃地說:「宮裡要請一位刻金印的工匠,恰巧當年我師傅有一位在滎陽的朋友,就是刻印高手,連鐵匠活也是他教我師傅的。」

「此人還在嗎?」

「早死了,找到了他的徒弟,把他請進宮來了。」

張良有些詫異地問:「漢王要刻什麼金印?」

何肩說;「刻的是六國諸侯的金印。」

張良大為震驚,此時此刻刻六國諸侯的金印幹什麼?

他猛然想起敗走彭城時,在去下邑的荒山上,漢王不是流露過自己想退回關中,將關東之地分封給其他的人么?這個關頭究竟是誰給漢王出了這個愚蠢透頂的餿主意,豈不要壞大事么?

他急忙放下碗筷站了起來,拔腿就往外走。

何肩追上去問:「侯爺要到哪裡去?」

「我去見漢王,你先去吃飯吧,別跟我來!」

張良說完就急匆匆地走了。

他的住處離劉邦不遠,而且大家都知道他和漢王的關係,進進出出根本不用通稟,也沒有誰敢加以阻擋。

他進宮看見漢王正在吃飯。劉邦見他急匆匆走來,便停下筷子問道:「子房有什麼急事嗎?我看你走得那麼急。」

張良沒有一點客套,單刀直入地問道:「漢王請工匠刻金印幹什麼?」

劉邦以為是什麼緊急情況,原來才是說的這件事情。本來正想要告訴他的,沒想到他正好來了,便請他坐下,說道:「近來我日夜焦急難安,總想不出一個徹底打敗項羽的好辦法。正好這時有人向我獻一策,我認為倒是個好主意。」

「是何良策?」張良明知故問。

「要怎樣才能削弱項羽的勢力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分封六國的後裔為王!」

「誰給漢王出的這個主意?」

劉邦正感到得意,沒有想到張良的問話,充滿氣憤的語氣,再掉過頭來見他滿臉怒容,漢王還真有些疑惑不解,所問非所答地問道:「你怎麼了?子房!」

正在這時,侍衛稟報酈食其求見。漢王見張良如此態度,解鈴還須繫鈴人,就讓酈食其來和他談吧,便忙傳他進來。

這位身長八尺鬍鬚花白的高陽狂生走了進來。平時他自以為讀了不少書,自恃有才,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聰明。

他興沖沖地走到漢王的飯桌前,打開一張絲巾,取出了一枚金印送到漢王面前:「漢王請看,這就是滎陽城裡一位治印高手刻的金印。如果漢王以為可以,就命他繼續儘快地把那五枚刻好。」

劉邦年少時是個不讀書的無業游民,哪裡懂得什麼治印,隨便看了看便遞給張良說:「子房看看,你說行就行!」

酈食其沒有想到漢王把終審權交給了張良,雖然他並不一定把這個敢刺殺秦始皇的人放在眼裡,然而有一點他心裡是明白的,這就是張良在漢王心中的地位,比自己高得多。這是他平日最為不滿的地方,因為他自視才高八斗,在劉邦周圍的謀士中,他根本瞧不起張良、陳平等輩,他以為這些人只不過會玩點小聰明而已。只有自己才是個堂堂正正的儒生,才真正通讀過聖賢經典,但是劉邦卻更多地聽信張良、陳平。不過在此刻,他還是怕張良故意挑剔,攪了他精心策劃的大事。

自打沛公路過陳留時投靠到他帳下以來,他還未曾建立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功,當然也沒有封王的資格。平時,也未立過什麼戰功,只是被劉邦派往各諸侯間,充當說客而已。在下邑時,他風聞劉邦坐在馬鞍上問過張良,他想把關東之地封給別人以破項羽。

前幾日他有事來見漢王,想自薦去充當遊說齊王歸順漢王的使命。劉邦對這老頭,開始不怎麼感興趣,後來他有的獻策還是深受劉邦賞識的,像取滎陽、據敖倉就是他的建議。劉邦還記得當時酈食其對他說過這麼一段難忘的話:「臣聽說,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天的人,那麼他就可以取得天下,否則就不可能。要奪取天下的人,必須以民為天,而民又以食為天。敖倉是天下有名的糧倉,我聽說那裡還儲存許多小米。可笑的是,項羽攻下了滎陽,卻不知道堅守敖倉,只派了一些謫卒去分守成皋,自己卻引兵東去了,這不是老天爺要把這座糧倉送給漢王嗎?滎陽和敖倉這般唾手可得,如果不思進取,就是過錯。如今楚漢難以並立,互相爭奪一時難分勝負,海內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農民不能耕種,女工走下織機,天下人心不定。希望漢王立刻進軍滎陽、奪取敖倉,依靠成皋的險要,控制太行的要道,扼住壺關的出口,據守白馬的要津,這樣漢王就可憑藉險要的地理位置而制服諸侯,何愁天下不能歸順於你!」

這無疑給當時困居下邑的劉邦指引了一條陽關大道,所以他欣然接受而且立刻付諸於實施,一度軍威大振,其中確有這位高陽狂生的功勞。

前日酈食其一來,劉邦就主動垂詢擺脫目前困境的良策。這位滿腹經綸的儒生早已摸透漢王的心思,他又正準備獻策劉邦,讓他去遊說齊王,如果漢王同意分封六國後裔,兩者不就是一回事了嗎?再加上近日來心事重重,因為攻滎陽、占敖倉是他的主意,生怕劉邦如今被圍困滎陽糧食將盡,怪罪於他,因此也急於想提出一個解圍的良策。

如果漢王真的接受了他這一建議,恢複六國不是他的頭功嗎?不但漢王將視他為股肱之臣,而且六國君王也都會感恩於他,那時他就真如當年佩六國相印的蘇秦了,張良與陳平又何足道哉!

於是他便信心十足地對漢王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卻依然分封他的後人在杞國。周武王誅殺了商紂王,也分封了他的後人去宋國。而秦始皇殘暴無道,消滅六國之後,弄得那些國王的後裔無立錐之地。如果陛下能夠真心恢複六國之後,他們都會感恩戴德擁戴陛下,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漢王的德行已傳播天下,就可以南面稱霸了,到時候項羽也會恭恭敬敬地來朝拜陛下了!」

這一番美好的描繪,真使得劉邦暈暈糊糊,像飲下了一盞美酒一般,頓時心花怒放。再也沒有想到要不要詢問一下張良和陳平,究竟可行不可行,就當機立斷定奪下來。

他立刻說道:「很好!你趕快去找工匠把金印刻好,然後就請先生身佩六國使帶,去完成這一重大使命!」

他未曾料到如此千秋偉業,竟憑他三寸不爛之舌把漢王說動,瞬息間變為現實。被授予六國使帶,這真是青史留名的大事,他出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種飄飄然的大人物的感覺。但畢竟年近七十的老叟了,出門跨門坎時沒有留神,差點兒絆倒。

誰能料到我酈食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