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談話是歌,睿智驚艷全場 不要太能「說」了,小心嚇著別人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人為了讓別人的意見同自己保持一致,他們往往採用了一種錯誤的策略:說話太多。尤其是那些推銷員,他們更易犯這種不經濟的毛病。其實,你不如讓對方暢所欲言,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事和與己有關的問題一定比你知道得多,所以不如問他一些問題,讓他給你講述有關的一些事情。」

身為主持人的董卿,雖然也很能說,但是她非常善於精鍊語言,自己不說太多,更多的是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在《朗讀者》第二期中,節目邀請了一位野生動物飼養員來朗讀。站在舞台中央的董卿,親切地與從觀眾席上走上來的飼養員大哥握手。

於是董卿開場就從大哥擅長的環節開聊,問其最喜歡的野生動物是哪一種,本來話題應該從此打開,但是飼養員大哥似乎有些緊張,導致回答問題的時候會有一些表情僵硬、面部抽搐的動作。因此,董卿找話題引到大哥或許是不善言表,並向觀眾解釋大哥談吐不自然的原因,甚至還幽默地說大哥有時間可以稍微進行自我微調。

接著董卿急中生智,問了飼養員大哥一句:您覺得自己像什麼動物?她把話語權又轉給大哥,並且又給到他擅長的問題(介紹動物)。最後,稍微緩和後,她又帶到主話題:大哥和自己喜歡的動物有什麼感人的事?此時飼養員大哥已經不那麼緊張了,在講完自己的動人故事之後他已然控制不住眼泛淚光。董卿控制得遊刃有餘,完美把握住了被訪談者的情緒,善於提問,打開了大哥的話匣。

主持人竇文濤說:「做主持人少說一句比多說一句強。」李維嘉也曾說:「主持人不光是靠說話來表現自己,還要懂得讓別人開口說話,就像了解別人需要什麼一樣,你應該學會讓現場的觀眾開口說話,把他們的情緒調動起來。」

有人認為,一味讓對方開口,讓對方表達觀點,不是喪失了對問題的主動權嗎?那樣的話,說不定不但我們沒有說服別人,反而被對方說服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我們鼓勵對方先說話,多說話,目的在於研究分析談話者,尋找到一針見血的切入點,然後直擊要害。因此一般談話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個相對獨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只要精於提問,往往就會有收穫。

當然,鼓勵對方說話不是盲目的,我們要找准談話者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只有涉及雙方利益的問題或者雙方都關注的問題,才會引起對方的興趣。在話題主導方面,一定要讓對方「有話可說」,尋找到恰當的談話空間,尤其要注意讓對方能夠與你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談得上交流。

在倪萍主持的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里,倪萍坐在演播室的沙發上,往往只以一句「有請」開場,然後任尋人者講述自己的故事。有引導提問,但基本不會打斷對方說話。播出時每人不過20分鐘的片段,但錄製時長從來沒法控制——在心理學上,傾訴本來就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很多人一輩子沒有對人說過的創傷,甚至自己都沒意識到是創傷的創傷,對倪老師就很自然地說出來了。」節目評論員張春蔚說。這不只是因為倪萍曾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更因為她像自家人一樣招呼他們:「姐姐來坐我旁邊」「孩子你今天是來找誰的?」有人多年苦撐都沒有哭,一見倪萍,聽到這樣的一聲提問,便如得到釋放般哭了起來。

更重要的是,倪萍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或者說,中國經驗,能捕捉一句話中隱藏了什麼現實背景,也能洞察沒說出口的地方包含了怎樣的創傷。一個姐姐來尋找36年前走失的弟弟,說到別人都認為是她把弟弟弄丟的,倪萍馬上問:「媽媽也是這麼認為的嗎?」

姐姐哭了:「媽媽沒有這麼說過,但我覺得她心裡就是這麼想的。」

然後父母上台。儘管節目組想帶出所有心結一朝冰釋的走向,但遺憾的是母親一心只念找兒子,向女兒道歉並不走心。

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往往能夠根據談話中的內容靈活選擇切入點,提出一個新的、觀眾感興趣而且也能夠引起嘉賓共鳴的話題,嘉賓會更加滔滔不絕,而主持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資料能夠選擇新的切入點,於是整個節目進入良性循環,成功地進行下去。這種引導談話的方法,實際上從另一個方面鼓勵了談話者多說話,在我們日常活動中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每個人都只對自己感興趣,比起別的事情,他們對自己本身的興趣最濃厚。卡耐基說過:人如果不去思考特定的問題,那麼他有95%以上的時間在思考自己的成就與需要,那是每個人平時最關心最在意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重感,都希望自己很突出、很重要、很特別,都喜歡尊重他的人,都渴望被理解、被重視、被認可。

但很多女人都會錯誤地把說話當作一種學問深淺的量尺,事實上,口若懸河、妙語如珠不等於口才好。真正會說話的女人懂得適可而止,把更多表達的機會讓給對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