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怎麼能是一回事 假電報

段祺瑞原本向袁世凱請了兩個月的病假,期滿後又續了兩個月,日子久了,也就跟被革職了一樣。直到1915年8月29日,他才被正式解除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

9月間,在帝制派的策動下,各地出現了勸進熱潮,就連很多反對帝制的人,或者為保身家性命,或者不舍名利地位,都違心地加入了這股熱潮。

在袁氏幕府中,梁士詒是一個頗有見識也相對比較清醒的人,據說段祺瑞曾與之相約,說:「我一文一武,萬不可贊成帝制,誤袁氏。」現在一看若再不跟風操作就可能出局,梁士詒也趕緊跟上,親自出面拼湊了一個帝制請願團。

就連段祺瑞本人都無法免俗。雖然他已脫離陸軍部,但身上還有袁世凱所賞的「管理將軍府事務」,在幕僚們的勸說下,他只好以此名義列名勸進。不過此後就一直保持沉默,不再多言。

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決定接受帝制,第二天便在北京同仁堂匆匆「登極」,接受百官朝賀。那一刻,他終於把嫌棄已久的「共和」給扔到了一邊。

不久,袁世凱又進行大封賞,總計有一百二十八人被封爵,唯段祺瑞一人榜上無名。由此可見,袁世凱知道段祺瑞並非真心勸進,對他自帝制活動以來的不合作和暗中抵制的態度仍耿耿於懷。

眼見得是「天上的喜鵲叫喳喳,地上的新人要成家」,不過還沒等袁世凱咂出皇帝這枚人蔘果的味道,局勢就突然大變。

事情首先是由那個上了袁世凱當的馮國璋引發的。對馮國璋來說,共和是沒辦法的事,如果能夠復辟帝制倒是最好的,但他希望讓清室復辟,而不是袁世凱自己來當皇帝。

在帝制問題上,袁世凱固然不能跟馮國璋講真話,馮國璋對袁世凱其實也存有二心。他後來從北京一回到南京,梁啟超就將袁世凱陰謀稱帝的籌備情形告訴了他。

馮國璋弄清自己受了矇騙後很生氣,他大發牢騷說:「我跟老頭子(指袁世凱)這麼多年,犧牲自己的主張,扶保他做了元首。可他對我仍不說一句真心話,鬧到最後,還是『帝制自為』,傳子不傳賢。」

傳子當然是傳給袁克定,馮國璋對袁克定很有戒心:「像這樣的曹丕(指袁克定),將來如何伺候得了?徒然叫我兩面不夠人(指對清室),怎不令人寒心!」

馮國璋甚至認為等不到袁克定繼位,袁世凱就會對自己下手——以江蘇地位之重要,袁世凱又如此處心積慮地加以防範,一旦稱帝成功,勢必要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為了自保,馮國璋開始與雲南的蔡鍔、廣西的陸榮廷互通聲氣,結為外援。

蔡鍔是西南反袁的主將,他在回雲南之前,曾在袁世凱的統率辦事處供職。袁世凱對蔡鍔的軍事才能很賞識,每天都邀請他共進午餐,當時正值「剿辦」白朗軍時期,關於「剿辦」的一切計畫情報和有關文電,袁世凱也都放心地交給蔡鍔審閱。蔡鍔由此洞悉了北洋軍的底蘊及其弱點,認定「雲南一個師,足夠打敗北洋十個師,就軍事論,勝算決不屬袁」。

蔡鍔在軍事上雖有信心,但云南畢竟僻處一隅,且所養士卒不足兩萬,一旦舉義,就要與十萬北洋軍為敵,所以他特地與馮國璋訂立密約,說明只要南京率先出兵反對帝制,雲南必第一個響應,以收互相牽制之效。

馮國璋在這件事上比較謹慎圓滑,不想輕易表態。他起初的算計就是按兵不動,待到蔡鍔等人和袁世凱鬧起來,再坐觀成敗,從中漁利。

可是馮國璋手下的兩名幕僚卻跟幕主想的不一樣。這兩名幕僚,一為馮國璋的秘書長鬍嗣瑗,一為機要秘書潘若海,他們是康有為的學生和心腹,均為地道的清室復辟派。

馮國璋與康、胡、潘觀點一致。自康有為介紹胡、潘入幕後,他對二人極為信任,他在江蘇督軍任內,所有文電皆由這兩位秘書代拆代行,公私圖章大印也均由胡、潘負責掌管。

康有為這一支清室復辟派的前身是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當年因為袁世凱告密,維新派吃了大苦頭,以後時時醞釀報復。見馮國璋首鼠兩端,不肯先發,潘若海就背著他,以馮國璋的名義給蔡鍔擬寫了一份電報,上寫:「寧已出兵,望公速發。」

這份電報用的是江蘇督軍署的官印稿紙,蓋的也是督軍署大印,並由潘若海親自送到上海租界郵局(時稱電報局)拍發。電報局一看上面蓋著印,也不問真假,便將此密電發至雲南昆明。

密電到達時,蔡鍔已做好了獨立的準備,看了假電報,他趕緊按照密約進行誓師。12月25日,蔡鍔宣布雲南獨立,同時在昆明成立護國軍,由他親自統率,向四川發動進攻。

護國軍入川後,大破曹錕、張敬堯等北洋軍,可謂勢如破竹,旗開得勝。這時蔡鍔不見江蘇出兵,便去電詢問馮國璋因何失信,而馮國璋卻被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此事紛傳滬、寧、川、滇各地,一時引為笑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