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中的秘密 小諸葛

編配給段祺瑞第二軍的部隊,有的駐紮於濟南,有的先前被派往灤州參加秋操。接到改編命令後,各部才開始向目的地信陽集結。當段祺瑞到達信陽時,這些部隊僅有一小部分到達,大部分尚在行軍途中。

信陽城位於河南南部,毗鄰湖北,正是袁世凱所說的「進可取武漢,退可左右京師」的軍事重地。不過段祺瑞剛到時,信陽正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前有殘兵不斷退卻下來,後有部隊等著組編,大家各自為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哄搶物資和尋釁滋事的事件更是比比皆是。

有一天傍晚,段祺瑞在城內辦完公,騎著馬返回司令部駐地。途中有人前來報告,說車站剛到的一批士兵為了爭搶物資,不但動手打架,而且還開了槍。

段祺瑞立即帶著衛隊把出事現場包圍起來,將肇事士兵和帶兵的管帶全部抓了起來。盛怒之下,他拿起馬鞭對著士兵們就是一頓猛抽,最後連鞭子上都沾了血,那名管帶也被重責四十軍棍,打到躺在地上不能動彈。

等氣消得差不多了,段祺瑞便把肇事士兵交給幕僚徐樹錚處理,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徐樹錚隨後的處理方式竟然讓他也有瞠目結舌之感。

徐樹錚綽號「小諸葛」,段祺瑞的家人背後則都稱他為小徐。段祺瑞幕僚眾多,但要論對段所起的影響和作用,誰都超不過這個小徐,也可以說段大半生的功業都離不開「小諸葛」的傾力襄助。

徐樹錚與段祺瑞一不沾親,二不帶故,甚至連同鄉都算不上。他是安徽蕭縣人,在私塾讀書時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智,據說十三歲便考中了秀才,而且還是秀才中成績最好的廩生。按照規定,廩生可以食廩,也就是享受由國家按月發給糧食的待遇。

其後因為父親去世,徐家倒了頂樑柱,境況便開始惡化起來。十八歲時,徐樹錚因為窮得實在念不起書,不得不背井離鄉,到濟南去投奔內兄,想找一份工作藉以糊口。

可是他的內兄也沒有什麼關係和門路。徐樹錚在濟南住了一段日子,情急生智,當下便草擬了一份國家大計條陳,準備呈送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希望能夠得到袁的賞識。

自古至今,一個普通平民要給封疆大吏寫信,渠道都不會那麼通暢。小徐是個有心人,他探知候補道齊彥儒是袁世凱的親戚,如果上呈袁世凱的文件封面能署上個齊彥儒的名字,各級辦事人員就不敢拖延或積壓。

讓齊彥儒署個名,相對而言要容易得多。這種方式很靈,袁世凱果真很快就看到了徐樹錚的條陳。條陳內容是當時社會上最流行的富國強兵之類,不過徐的觀點和康梁變法維新那一套又有所區別,它更接近於張之洞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道理總是那麼一點道理,徐樹錚的文章也沒有什麼特別獨到的見解,不過作為一篇政論文已經屬於上乘之作,起碼「言之有故,持之成理」。

袁世凱雖是武人,但也有一定的舊學功底,至少能分出文章之高下優劣。當時一般的維新文章都喜歡堆砌一些新名詞,讀起來佶屈聱牙。徐文則不是如此,它全部採用了桐城派的古文筆法,行文抑揚頓挫,脈絡分明。這說明作者具備相當的社會洞察力和古文功底,不然不可能將這些時事理論融會貫通,而且還能用桐城派的文筆表達出來。

袁世凱一邊看一邊點頭讚許,隨後便安排自己的幕僚朱忠琪接見徐樹錚。朱忠琪和徐樹錚談過話後,同樣對徐樹錚讚賞不已,他對袁世凱說:「這個青年人是蕭縣的一個秀才,食了廩(廩生),平素關心時事。他對我侃侃而談,所談都頗能洞中時弊,似乎中西學都有根柢,是個值得提拔的人才。」

說罷,朱忠琪還將徐樹錚帶來的幾本詩詞文章交給袁世凱。袁世凱隨手接過,翻閱了其中的幾首詩詞,感到徐樹錚確實頗有才華,於是就命朱忠琪把他留在衙門裡,等待機會再行安插。

就這樣,徐樹錚僅僅因為一個條陳就受知於袁世凱,成為其入幕之賓,並從此開始了他傳奇般的幕僚生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