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美大敗:大英帝國分裂 獨立戰爭

1775年4月19日,托馬斯·蓋奇從波士頓派出一小隊人馬到康科德提取貯存在那裡的彈藥,但遭遇了殖民地民兵且損失慘重地被趕回城裡。「響徹全世界的一槍」終於在萊剋星頓和康科德打響,流血也終於由此開始——再也不像之前那樣只是爭吵了。英國軍隊終於有仗打了,而英國所管轄的北美人民也全副武裝起來。

一個種族的兩個偉大分支間的內戰由此拉開。在整個戰爭期間,甚至還有不少受人尊敬的英國領袖在為北美殖民地的目標作辯護。很多人承認,正是由於喬治扮演「愛國君主」的努力越來越墮落為建立在平庸內閣和腐敗議會基礎上的個人統治(不僅僅是因為個人品性,更是由於環境的影響,而且博林布魯克的理念根本就是不可行的),美國才會有這樣的自由訴求。

不過,總體而言,不列顛比北美殖民地要更團結;此外,也不要錯誤地認為真有相當多或是重要地區的英國人支持北美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英國人——包括普通士兵和不少高層軍官——對這場意在剝奪其同胞的自由的戰爭也的確沒有什麼熱情,這也部分解釋了國王不得不僱用德意志僱傭軍來完成這項令人不快的工作了。很多美國村莊至今也還沒有寬恕這些來自德意志的黑森(Hessian)僱傭兵 。在那些地方,小孩所能想到的用來稱呼別人的最壞的名字就是「黑森」。

殖民地之間的分化要比英國厲害得多,我們之前也已經提到過支持和發對戰爭陣營的比例,尤其是當想要爭取完全獨立時。

估計共有大約十萬托利黨人移居北美,他們中有大約六萬人成為後來的親英分子,加拿大後來能夠成為自治領也多半拜他們所賜。

雖然各個階級中都有托利黨人,但托利黨人主要還是來自保守的上層經濟和社會階級。而殖民地因為這些人的移居而遭受的損失,堪比當年胡格諾教徒逃跑對法國的打擊。

對於大家很熟悉的作戰過程,我們只需簡短說說即可。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英國鎮壓殖民地起義,二是由於某些歐洲國家捲入戰爭,英國不得不在全球與諸多敵人作戰。

在第二階段的戰爭到來之前,幾乎可以說北美人民是完全靠喬治·華盛頓那無畏、堅定的品質取得了勝利。華盛頓可以說是最偉大的領袖之一。他不是最有才華的政治家,作為將軍他也比不上馬爾伯勒,但當大陸會議選舉他為北美軍隊的總司令時,這仍然不失為歷史上的幸運時刻。華盛頓本是個富有的弗吉尼亞莊園主,其公共生活和軍事生活方面的經驗並不豐富,在很多人看來幾乎毫無希望的前八年戰爭中,他將向我們展示所有人都能看得見的明智的判斷、堅強的意志和品質的力量是如何比技術訓練或出色才智更能掌控命運。

1775年,接管了在波士頓圍攻蓋奇的雜牌地方兵後,他逼迫所有英軍在邦克山戰役(The Battle of Bunker Hill)後撤出波士頓城。

雖然其部屬對加拿大的進攻失敗了,但美軍在魁北克和蒙特利爾的頑強戰鬥、英軍進攻查爾斯頓和南卡羅來納失敗等事例都激發了美軍的士氣。

1776年的主題詞是政治而非軍事,因為大陸會議於7月份通過了《獨立宣言》,它向全世界宣布,大不列顛與其十三個北美殖民地間的關係徹底終結了。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島繼續效忠於英國,而美國獨立戰爭是場內戰的定性也由此確立下來。英美雙方的誤解部分是因為那些生活不同於英國人的北美人民最終不知不覺地、緩慢地演變成了一個不同的種族——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外貌和特性,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甚至仍然經常被人們所忽略,這就必然會導致始料不及的誤解。

1776年的《獨立宣言》極大地推進了獨立進程。《獨立宣言》措辭籠統、高度概括,完全不像英格蘭歷史上所起草的任何聲明。

正如我們常說的那樣,英國人總是面對具體問題、具體情景,他們也總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是要得出原則性的東西;如果實在不得不要這樣做,其措辭也要嚴格限定在必要的範疇。《獨立宣言》的引言提到,「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完全不像是一份英式文件,但它的起草者又的確全是英國人——在幾個月前,他們還是喬治三世的忠誠國民。

《獨立宣言》無疑體現了洛克和其他英國哲學家的思想甚至是措辭,但它仍然不是英式應對國家危機的國家文件。不過它將會對很多地方的人的思想、想像力和抱負產生深刻影響,這是自《大憲章》以來其他所有英文文件都未能達到的高度。不管怎樣,美國人如今算是跨過了他們的盧比孔河 ;戰爭也不再是關於貿易監管或稅收理論的戰爭,而已經成為打破或挽救帝國的戰爭。

1776年和1777年的戰況對美國相當不利。華盛頓率軍將英軍趕出波士頓之後就撤回紐約,但在1776年8月的長島戰役中被威廉·豪伊將軍擊敗,於是不得不撤回新澤西。不過他們在聖誕節成功突襲了特倫頓的黑森僱傭軍,軍隊士氣也由此大受鼓舞。第二年,英國人醞釀了一個野心極大卻足以致命的計畫,而這個計畫也最終導致了美國的獨立。豪伊將軍此時已經控制了紐約,並扼守了哈德遜河之口。依照這個計畫,豪伊本應挺進河谷,和從加拿大下來、穿過尚普蘭湖的約翰·伯戈因及其大約八千名士兵匯合,這樣就可以將新英格蘭區域和其他殖民地隔離開來。不過,豪伊認為在此之前他還有時間給華盛頓致命一擊;而華盛頓此時早已南下很遠。通過海上行軍到費城,豪伊的確在布蘭迪維因戰役(The Battle of Brandywine)中擊敗了美軍並逼迫華盛頓在福吉谷紮營。在1777~1778年冬,美軍在寒冬中痛苦掙扎,而豪伊等英國人則在費城這個當時美國最具吸引力的城市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社交季。

華盛頓曾留了一些兵力在紐約,但他們還不足以奪取哈德遜河谷的控制權。當伯戈因經過艱苦卓絕的行軍穿過荒野到達薩拉托加時,西部的聖烈治率領的軍隊和紐約的軍隊都未能如期出現支援他。被苦苦期盼的豪伊及其軍隊則相當於被凍結在費城好幾個月。計畫失敗的後果就是伯戈因被迫全軍投降。這個計畫實在是太過複雜了,除了豪伊那令人費解的行動外,它也還需要當時美軍精確配合才能夠成功。

這個災難也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戰爭。法國早就給美國人提供幫助,但一直拒絕公開這樣干,也不願正式結盟。不過,伯戈因在1777年的投降,最終使得法國在次年2月與正在鬧革命的北美結盟。諾斯勛爵現在倒是願意應承北美除了獨立外的所有訴求,甚至還請求辭職。不過,國王甚至是查塔姆,雖然願意接受所有其他條件,但肯定不可能接受帝國的分裂。查塔姆在其最後的議會演講中反駁了從美國撤軍的提議。在演講過程中,他因為中風而暈倒,並於一個月後逝世。

戰爭的方向也由此發生了變化。

1778年並沒有爆發決定性的戰鬥,戰爭也從陸地轉向了海洋。由於英國海軍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法國人於是取得了海上優勢,不過也沒有取得什麼大勝。

英軍丟掉了西印度群島的多米尼加和格瑞那達,但也奪取了聖盧卡西島;紐約(豪伊在費城度過了冬天后就撤到紐約)的一小支軍隊也奪取了薩凡納。

1779年,西班牙的加入讓英國的敵人成分變得更加複雜。當年還爆發了持續三年的著名的直布羅陀圍攻戰。不過在英勇果敢的指揮官埃利奧特的指揮下,英國最終還是保住了直布羅陀岩。

我們之前提過的英國在印度的麻煩如今也達到了頂峰;甚至在非洲海岸也發生了戰鬥,法國人和英國人就貿易站的爭奪也展開了拉鋸戰。

1780年,俄國、丹麥、瑞典、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抵制英國的武裝中立聯盟,荷蘭也對英宣戰,其他國家倒是沒有像這些國家那麼熱切地反對英國。不過,雖然這些國家都宣稱其權益受到了英國的侵害並只是以中立的姿態堅決維護其自身權益,但他們還是因此鉗制了英國。英國人在北美的戰鬥是從南往北推進,而且看起來很有希望取得勝利。在海上,喬治·布里奇斯·羅德尼擊敗了西班牙艦隊並成功收復了直布羅陀,並將法國和西班牙的一支混合艦隊從西印度群島趕回了歐洲。

1781年初,英國人在海陸兩路都取得了開門紅,這年也是雙方鬥爭的關鍵一年。從南往北進發的英軍取得了重大勝利,並毀壞了大量鄉村。不過,美軍的格林將軍扭轉了局勢,而英軍的康沃利斯將軍最終被迫退守弗吉尼亞海岸的約克鎮,並在該半島上構築防線。

雖然羅德尼指揮出色,但英國政府還是沒能夠正視海軍。一系列的失誤——其中包括羅德尼自己犯的一個失誤——導致海洋控制權落入了法國之手。本來希望英國艦隊能夠給他幫助的康沃利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