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英法爭霸延續 爭霸美洲

如果英國政府能夠善用其海軍,他們完全能夠同時保住馬德拉斯和路易斯堡。而路易斯堡被法國奪回的事實也讓新英格蘭人極其失望。新英格蘭雖然只是殖民地,但他們開始覺得其利益被英格蘭毫無理由地忽視了。

1733年,新英格蘭的貿易就因為《糖漿法》(Molasses Act)而遭到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該法規定對從英屬西印度群島以外進口的糖漿一律徵收高額關稅,但英屬西印度群島又不能為新英格蘭的商人供應足夠多的原料來生產朗姆酒以維持其與西印度群島和非洲的三角貿易。由於缺乏出口的拳頭商品,而且還由於他們被禁止在本土發展工業,新英格蘭也就只能依靠發展這個貿易來獲得購買英國工業品的外匯。

事實上,這項法令也不是那麼容易實施的,但它的出台本身就意味著新英格蘭的利益已經讓位於西印度群島上的種植園主的利益了;而如今,用路易斯堡來交換馬德拉斯的行為,再次以犧牲新英格蘭的利益來換取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在這段時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母國政府正準備制定更嚴厲的商貿規定及其他法規,這必然將讓美洲大陸殖民地陷入更加艱難的困境。此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中部地區開拓殖民地,他們非但不承認母國,甚至還因為他們曾經遭受的苦難而深深仇恨母國。

1748年的和平只能說是暫時性的,不僅如此,在1756年大不列顛對法國再次宣戰之前,兩國間還發生了許多非官方的戰鬥。

在印度,杜布雷渾水摸魚,並與那些意圖攫取王位的野心人士互相勾結,甚至同意在必要的時候為其提供一小批訓練有素的法國軍隊。杜布雷採取的這個新策略,起碼在1751年前都有效地損害了英國在印度的利益。

就在那年,新的英國總督桑德斯在東印度公司引入了一個只有二十六歲的年輕職員羅伯特·克萊武。克萊武負責帶領一支遠征軍進攻卡那提克的首府阿爾果德。這支遠征軍只有八位軍官,其中包括克萊武等六人都沒有服過兵役;只有五百名士兵,其中還有三百人是義大利人。克萊武最終奪取了阿爾果德,隨後還擋住了地方長官錢達·薩伯萬人大軍近兩個月的圍困。錢達之前因為英國人圍困特里奇諾波利、對首府構成威脅而不得不撤出了阿爾果德。第二年,勞倫斯少校和克萊武率軍擊敗了一支法國軍隊,並再次奪回阿爾果德。儘管如此,此時的法國人還是要比英國人強大,並將主宰印度。英國人還是未能夠妥善地利用其海軍優勢,而當英法兩國最終再次宣戰的時候,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及其貿易都將蒙受巨大損失。

美洲事務也同樣糟糕透頂。在移民早期,英國人幸運地定居於大海和阿巴拉契亞山脈間的狹長地帶。英國人的移居點很集中,移民也主要從事農業和貿易。另一方面,法國人則宣稱擁有聖勞倫斯河和密西西比河流經的廣袤區域。不過,這片區域實在太廣袤以致無法完全定居,法國人也將他們的精力都放在了勘探和毛皮貿易上。不過,到18世紀中期,中部大西洋沿岸發展得很好的殖民地,尤其是弗吉尼亞的居民已經開始嘗試著越過大山進入豐饒的俄亥俄谷。這樣,宣稱擁有所有權的法國人與新英格蘭的邊疆居民以及堅持要越過邊界的地產公司間的衝突是遲早會發生的。

紐卡斯爾公爵在其哥哥亨利·佩勒姆(Henry Pelham)死後繼任首相,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打這場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的大規模戰爭,但他還是派遣了一支由勇敢但固執的布拉多克率領的遠征軍前往新英格蘭與那裡的殖民地合作,共同抵抗俄亥俄的法國人。布拉多克的失敗已經成為學校歷史教材必講的故事,這與法國在地中海失去米諾卡島幾乎是同時發生的。艦隊司令賓(Byng)的失敗則讓國民義憤填膺。賓被指控為叛國賊,但他實際上並不是,不過他在保衛不列顛的重要海軍基地的時候也的確未能擊敗法國艦隊。紐卡斯爾公爵的無能也讓自己陷入了極度恐慌中,他甚至建議國王從漢諾威調集軍隊到英格蘭以防敵人入侵!其無能由此可見一斑。

紐卡斯爾辭職後,德文郡公爵組織了一個新內閣,並由威廉·皮特實際履行首相職責,不過不久就被滿懷敵意的國王暫時性地趕了出來。新內閣立刻在公共事務上表現出蓬勃朝氣並對法宣戰。由於腓特烈大王控制下的普魯士的分裂,法國此時也正處於戰爭之中,其力量也因而被分散。不過,不列顛似乎還是不可能取得勝利,於是他們又組成了一個由紐卡斯爾為首的新內閣。紐卡斯爾雖然不是一個戰爭好手,但他在拉贊助和對付下議院方面還是頗有手段的。後來由於公眾的呼聲實在是過於強烈,皮特再次被召回內閣。皮特的任務就是負責打仗,而他為此表現出來的幹勁和能力都是當時的其他政治家所望塵莫及的。

年紀不小的皮特,儘管自私自利、專橫、好炫耀並且還有其他缺點,但他無疑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個偉人。他比其同時代的政治家更了解歐洲和英國。他的爺爺托馬斯·皮特曾在印度的發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他似乎也能夠理解美洲殖民地的特性。他與商人階層結成了親密同盟,並被稱為「偉大的下議院議員」,他用一套新的愛國主義和公共服務精神鼓舞了英國大眾。此時的英國人已經接受了政治管理中的行賄和腐敗,將其看作是必要的罪惡,並認為需要在恰當的時候容忍這種罪惡,就像美國人曾經容忍了他們政治中的腐敗一樣。

拒絕接受官場的這種傳統陋習的皮特,一下子就成了普通大眾崇拜的偶像;但對於那些並不認可其「公職等同於公信」這一觀點的人而言,就是一個危險的預兆。此外,他在挑選下屬方面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天賦,總是能夠挑對人;他不僅依據他們的能力而非他們的級別或影響來挑人,而且他也是依據這個標準來獎勵人的。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獲得下屬的高度忠誠,尤其是那些年輕的服役軍官以及其他級別較低的下屬。最後,他自己也不知疲倦地工作,是一流的管理者。在無能的政治家將英國拖入災難之後,皮特通過四年光彩奪目的努力,將其提高到可能是其歷史上最高、最具統治力的位置。

在這些年間,勝利接踵而至,甚至英國人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到1760年,英國征服了加拿大,奪回了路易斯堡。在著名的魁北克戰役中,蒙特卡姆被迫在亞拉伯罕平原向烏爾夫投降。在戰爭中,英軍表現出色、勇敢無畏,戰果累累。雖有不少年輕的英國指揮官在戰爭中丟掉了性命,但他們卻用自己的生命擊潰了法國,並換來了輝煌的、傳奇般的勝利。尼亞加拉城堡、提康德羅加、克朗波音特等地也被英軍攻克;而在俄亥俄谷,迪尤肯堡即如今的匹茲堡也落入了英軍之手。至此,法國在美洲的力量算是被徹底瓦解了。

雖然英屬的十三個殖民地也並非完全不採取行動來自衛,但與他們在上次小得多的危機中的行為相比,他們在這次危機中的貢獻實在是小得可憐。不過,議會在此次戰爭中則顯得小氣且迂腐,這與帝國防禦中存在的問題有著很大關係。由此導致的問題也終將在幾年後呈現並被放大,並成為引發大革命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部分上,困難也來自幾個殖民地和地區間相互的嫉妒和敵意。

事實上,他們彼此間毫無同情可言,也彼此不了解。除了講同樣的語言及其與不列顛的關係外,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不小於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差異,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大相徑庭。他們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隔閡,包括宗教、文化和經濟上的。比如,清教徒的新英格蘭以商人和小農場主為主,與貴格會的賓夕法尼亞、天主教的馬里蘭、聖公會的弗吉尼亞或是以農奴製為基礎的南方大種植園有天壤之別。

1753年,戰爭已經迫在眉睫,英國政府要求殖民地召開聯席會議,其中包括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馬里蘭、紐約、新澤西和新罕布希爾的總督。他們還努力改善一些印第安人政策,試圖形成聯合條約,甚至還想要在所有殖民地中形成全面的政治聯合。

但英國政府的這個建議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成果。

1754年,殖民者試圖在奧爾巴尼建立此類聯合,但嫉妒和地方主義再次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顯然,一旦與法國和印第安人大規模開戰,英國不可能從殖民地那裡獲得任何幫助,這些殖民地頂多就是在其邊界範圍內保護其民眾和定居點。因此,任何全面戰爭都將不得不由英國政府來主導,而不能寄希望於它的殖民地。此外,由於幾個殖民地對其邊界上或是與之貿易的印第安人部落的政策常常都是相互衝突的,這也使得形勢變得更加危急。

在梳理這次戰爭的主要情節的線索時,我們不得不提到皮特。

皮特不僅在陸上開戰,也終於在海上動用了英國海軍。他放手讓羅德尼和霍克率領海軍與法軍作戰,其中霍克在基伯龍灣贏得了一場大勝。曾經威脅要入侵英格蘭的法國人,如今已經基本喪失海上力量。西印度群島中的瓜德羅普群島和瑪麗-加朗特島,以及法國人在非洲海岸的貿易站都落入了英國人手中。在歐洲大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