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英法爭霸延續 搶奪印度

在美洲,那些新英格蘭人尤其是在總督威廉·謝利強力領導下的馬薩諸塞人,拉起了大約有四千人的軍隊。他們除了得到西印度群島的一支海軍中隊所提供的幾艘船隻以維持通訊外,再沒有從英格蘭那裡得到任何幫助,但他們居然包圍並最終奪取了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法國人的要塞路易斯堡。可惜的是,殖民地在這次帝國防禦和戰爭中所作的傑出貢獻及其卓越能力,並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應有的重視。

我們現在必須轉向世界的其他地方了,那裡正在發生將對未來有著重大影響的事件。英國、法國甚至還有荷蘭和葡萄牙的貿易站分布在印度的沿海,其中英法兩國的貿易站的重要性無疑更大。英國人主要集中在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而法國人只有兩個貿易站,即離馬德拉斯不遠的龐第傑瑞和靠近加爾各答的昂德納哥。法國人在印度的力量雖然比較弱,但他們的優勢在於在模里西斯島擁有一個軍港。在龐第傑瑞的總督杜布雷和海軍軍官拉布爾多內的領導下,他們在18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對印貿易及其他事務上都要比英格蘭人激進。

毫無疑問,直到現在為止,英法兩國都只是將印度帝國看作貿易競爭對手;而在貿易過程中,國內的統治者是能夠提供幫助的,但兩國的東印度公司都不願讓歐洲的戰火燒到他們的印度移民身上。印度自身此時也正在經歷影響深遠的變革,而且變革還將對不列顛產生同樣深遠的影響。為了理解這兩個民族間的關係,我們必須花點時間來研究印度的文明化進程。印度的文明化進程與喬治時代的英格蘭所設想的文明化可是不一樣的。

其實,兩個民族的說法都多少有點誤導性,因為不知道多少個世紀以來,印度就是許多不同種族的混合體,這些種族的語言、思想、特性和文明階段都不一樣。印度甚至可能有數以百計的民族、部落和語言。不過,雖然北方印度人中混雜了大量的雅利安人血脈,但南方印度人還是保持了他們最初的血統。一般來說,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種族間的混合雖有大幅增加,但各地的情況又有顯著不同。此外,印度雖然有很多宗教,但將印度人凝聚在一起的還是印度教,其作用甚至都超越了政治權力。

另一方面,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其他種族和群體都沒有的,它嚴格地將印度人分為不同等級。這套制度肯定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也已經成為印度人認可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不過我們也無法在此對這種獨特且非常重要的制度進行詳細描述。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種姓制度利用規章和習俗將一群人區別於另一群人。其中的標準包括了很多因素,但又並非總是相同的因素,比如民族、行業或是職業。

對於種姓的數量,人們的估計大相徑庭,從兩千至四千不等,而且整個制度是極其複雜的。每個印度人都生來就屬於某個種姓,並且終身不變。任何試圖打破其種姓規則的人都會被驅逐出去,其與原種姓內以及其他種姓的所有關係都由此切斷。他們不僅禁止不同種姓間的通婚,甚至在很多時候還禁止其他形式的社會交往。一方面,這套制度使得印度人的生活過於死板,以致即使是戰爭和統治者的變革也無法牽動印度人的深層生活,就像狂風掠過海面而大海深處依舊波瀾不驚一樣。另一方面,這也使得印度人很難聯合起來推翻征服者,並強化了不同民族、語言和特性的人群間的分裂。

大約在七個世紀前歐洲人首次到印度貿易時,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徵服者的軍事統治之下。其中最後一個長期實行統治的帝國就是強大的莫卧兒帝國,其對印度的統治在本書的開篇就已經存在。其中最後一個征服者是伊斯蘭教徒,他們又為印度的分裂增添了一個新要素。這是因為那些統治著數量龐大的印度人的統治者是外來民族,他們信仰不同的宗教,也不奉行種姓制度。

之前所有的征服者都不曾試著從實際出發而非依靠暴力來統一印度人民或是建立一個牢固的政府。莫卧兒帝國可能是做得最好的了,但即使是在莫卧兒帝國相對和平的統治下,國民也未曾享有公平與正義。其時,稅收就佔了民眾收入的三分之一。地方官是不穩定的帝國在各地的實際掌控者,民眾也完全處於地方官員的控制之下。

18世紀的前半葉,莫卧兒帝國行將覆亡。而此時歐洲和美洲正處於戰爭中,印度也隨之沸騰了。雖然還有一些總督如奧德和孟加拉的行政長官、德乾的蘇波答繼續在名義上效忠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但他們實際上都已經獨立。此外,好戰的馬拉塔部落開始佔領印度半島並索取大量貢金,否則就要進行破壞性的掠奪。

其中,德里四分之一的稅收就要付給他們。莫卧兒帝國的殘餘力量已經無法與他們抗衡,而如果馬拉塔人具有莫卧兒帝國的統治能力的話,他們也有機會在前者的廢墟上重建一個帝國。但他們並沒有建立起新帝國,除了四處大肆掠奪外並無其他建樹。

阿富汗人也經由不設防的西北邊界湧入印度。已經成為波斯和阿富汗之主的納迪爾·沙洗劫了德里,雖然他後來只奪取了廣袤的旁遮普(其在旁遮普的權力也受到錫克教徒的威脅)並原路撤回,但他仍給了莫卧兒帝國致命一擊。不過,納迪爾·沙在大山那邊的帝國也支離破碎。馬拉塔人則在1760年成為幾乎整個印度的主人,儘管他們只是在掠奪而不是在治理。這樣,可能擁有兩千萬人口的印度,正處於可怕的混亂之中。

這種形勢自然影響到英法兩國那些小小的貿易站,這些貿易站開始陷入危險之中,隨時會遭到貪得無厭的馬拉塔人的攻擊。

與此同時,英法兩國也於1744年宣戰,英國人於是利用他們先進的海軍力量將法國商人及其貿易趕出印度。拉布爾多內和杜布雷則發起了報復,他們於1746年聯手奪取了英國人的馬德拉斯。之前杜布雷向卡那提克的統治者許諾奪取馬德拉斯後就馬上歸還,但他食言了。印度的行政長官派遣了一支由一千人(但只有五百人受過訓練)組成的軍隊進攻杜佈雷,反被杜布雷擊潰。

英國人從陸地和海上對本地治里的進攻都失敗了,印度人對英國人的崇敬也由此轉移到法國人身上。後來歐洲實現了和平,並於1748年簽訂了《亞琛和約》(Peace of Aa)。根據和約,法國人同意歸還馬德拉斯給英國人,但作為交換也得到英國人在加拿大的路易斯堡。不管怎樣,這事算是結束了,而下一代人的印度大戲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