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亨利八世:英格蘭的新航向 大陸均勢政策

文藝復興是以不同於其在母國義大利的形式來到英格蘭的。

繪畫和其他藝術在英格蘭的發展並不理想,人們對由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開創的政治學理論也不怎麼感興趣,他們普遍渴望擺脫道德法的控制及其他約束。而且在研究此後的整個都鐸時期時,我們必須考慮到對個人主義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的、促使人們擺脫中世紀性質的理想和控制的那些因素——不管是好是壞。其中最低微的變革案例,可能出現在義大利的小氣統治者身上;而伊麗莎白時期海盜的冒險精神也同樣要歸功於這次對個體控制的放開。現在,亨利八世需要思考他所繼承的政治問題,以及他那個時代的知識和道德大氣候了。

總體而言,英格蘭的文藝復興具有注重實用和嚴肅的一面,這也是文藝復興最好的一面;而這正是其他國家的文藝復興所缺乏的。在其他國家,文藝復興的影響主要是在藝術和個人修養上。

在英格蘭,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的最高成就。托馬斯·莫爾也是文藝復興運動中最傑出的精神領袖之一,他在很長時間內都一直是亨利的密友。他這本書想要找到建立理想國的方法,至今仍引人入勝。它已經超越了它所在的那個時代,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英格蘭文藝復興的最好成果實際上是對理想國的期待:在理想國里,窮人不再受富人壓迫,也不再受統治者壓迫;所有人各取所需、按需分配,人們不再渴望私人財產;信仰完全自由;由公共財政負責小孩的撫養,每個小孩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亨利八世登基後首先做了兩件事,一是將幫他父親斂財且招人憎惡的達德利和恩普森關入倫敦塔,二是娶了他哥哥的遺孀——西班牙的公主凱瑟琳。後一件事跟羅馬教皇有關,而這也使亨利八世捲入了正在歐洲大陸醞釀的新局勢中。

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時代的法國曾進攻義大利,以圖擴展其疆域。後來,西班牙、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加入進去,卑鄙地試圖瓜分威尼斯共和國。但法國的強大給他們敲響了警鐘。

1511年,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主要聯邦聯合起來迫使法國退出義大利半島。被認為起源於1494年法國第一次突襲義大利時的現代國家的權力平衡理論,如今開始成型並付諸實踐了。亨利八世決定加入西班牙岳父的陣營反對法國。他計畫同時從北部和南部攻擊法國,而且北部的進攻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成功的。也正是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沃爾西的組織能力第一次為其贏得了亨利的寵愛。

事實上,亨利正處於危險之中,因為他又夢想著佔有法國領土。這也是英格蘭歷史上最後一次做這樣的夢。幸運的是,他的同盟國實現了在義大利打擊法國勢力的目標後,聯盟就立刻解散了。傷心且生其岳父氣的亨利,孑然孤立。這是他在現實政治教育中學到的一部分,且他永遠沒有忘記這個教訓。他與法國建立了新聯盟,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年邁的法國國王。儘管英格蘭對法國的敵意已經成為傳統,但英格蘭還是由此建立起在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政策和不征服政策。

如今,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且引人注目,命運之鐮收割了很多大人物的性命。

1515年,老邁的法國國王逝世,其女婿繼位,即弗朗索瓦一世。第二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逝世,他那已經擁有荷蘭(這是個對英格蘭貿易相當重要的國家)的外孫卡爾繼位,成為卡洛斯一世。不到兩年,卡洛斯一世的祖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一世逝世,十六歲的卡爾又繼承了哈布斯堡王室的所有領土,成為查理五世。

而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和權力只能通過選民的投票來獲得。儘管亨利八世和弗朗索瓦一世也是候選人,但查理五世還是毫無意外地勝出。這樣,查理五世也就擁有了荷蘭、西班牙及其在美洲的領土、南部義大利、奧地利和部分德意志,而且德意志其他邦的統治者名義上也受他管制。這三個年輕人似乎已經瓜分了這個世界的大部分領土。當時亨利二十八歲,弗朗索瓦二十六歲,查理十九歲。

在接下來的十年,亨利與他的大法官紅衣主教沃爾西一直為結盟和權力平衡而奮鬥。弗朗索瓦和查理之間的平衡明顯是不相稱的,這僅從兩者的疆域差距就已經可以明顯感知到。神聖羅馬帝國是多民族、多國家的大雜燴,分散、笨重、難以駕馭,而且很多都是不忠誠的。帝國內的不同種族講著不同的語言,外表和傳統也不一樣,沒有凝聚力;而團結一心的法國則剛好位於其帝國的中心地帶。此外,就英格蘭看來,作為荷蘭統治者的查理五世,距離英格蘭海岸的距離很近,屬於傳統上的敵人。英格蘭的優勢是它那主要在亨利七世期間積累起來的財富。而現在,國王和沃爾西都大方地想用這筆財富來讓英格蘭成為歐洲的裁決者。

不過事實證明僅憑這點財富還不夠。

在那些年裡,沃爾西的權力達到頂峰。威尼斯的大使報告說當他第一次來到倫敦,沃爾西常說「國王陛下將會這麼做」,後來變成「我們將會這麼做」,而到1519年又變成了「我將會這麼做」。

沃爾西紅衣主教將會是英格蘭最後一個偉大的(由於他是最能幹的)教會政治家,他以詭計多端、善於交際聞名,但他的政策最終都歸於失敗,就跟他的職業生涯一樣。而這個人本身也幾乎沒什麼好誇的。

威尼斯人認為,沃爾西的傲慢自大與其野心和貪婪一樣,都大得離譜;而他所有行動的動機似乎都是為了追求無窮的權力和財富。他在擔任主教和其他聖職時斂財,還利用職務之便從國外的敵人和盟友、國內同胞那裡斂財,生活奢華、講究排場,所有這些都讓他不得人心,甚至於如果國王繼續任用他的話,國王自己都會遭受譴責。弗朗索瓦與亨利會談期間,正是沃爾西的巔峰時期。而我們通過下面一件事也可以稍微明白他為什麼會倒台。

酷愛奢華、愛擺排場的亨利允許那些在餐桌旁伺候他的人戴著帽子,這也是傳統;但沃爾西則不僅堅持不讓戴,而且還要他們跪著伺候。

顯然,兩個年輕的競爭對手弗朗索瓦和查理之間的和平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因為他們之間有太多分歧,如義大利和其他。英格蘭要支持哪邊?在接下來的八九年里,亨利顯然聽從了紅衣主教兼大法官的建議——沃爾西的工作能力還是相當強的。最後,亨利還是「不聽忠告」。亨利八世對英格蘭歷史所施加的重要影響,大部分還是要到以後才能感受到;而沃爾西大約10年的治理——如果我們可以還稱之為治理的話——幾乎沒有為英格蘭留下什麼價值。

英格蘭幾乎是在與查理結盟和與弗朗索瓦結盟之間搖擺,而它也是小心謹慎地邁出第一步的。

1520年,弗朗索瓦和亨利在離加萊不遠的地方會面,當時會面的場景是如此的奢侈、豪華,以致人們後來稱這個地方為「金縷地」(Field of the Cloth of Gold)。不過,這也是欺詐遍地的原野,因為那些慣用外交手腕的人本來就詭計多端。亨利和沃爾西實際上已經決定站在查理一邊了。與往常一樣,沃爾西也有自己的利害關係在其中,並想藉此實現自己的野心。支持查理五世這個決定似乎部分是由於查理承諾在下次的教皇選舉中支持沃爾西當教皇。而金縷地會議里的會談及其他事件給弗朗索瓦的感覺卻是,英格蘭最起碼會在他與還像個男孩的查理皇帝之間保持中立。

在兩年後爆發的戰爭中,英格蘭入侵了法國。與往常一樣,蘇格蘭人也同時侵入了英格蘭。其實英格蘭的軍事行動並不重要,查理五世實際上並不需要幫助,因為他自己的力量就具有壓倒性優勢。

1525年在帕維亞,他粉碎了法軍並俘獲了弗朗索瓦。這樣,查理也就擁有了原先屬於法國的米蘭公爵領地,甚至還俘虜了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儼然已是歐洲大陸的霸主。而這明顯不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樂意看到的結果。此外,查理五世俘虜弗朗索瓦一世的同一年,克雷芒(Clement)七世當選為羅馬新教皇 。顯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並沒有履行其諾言,協助托馬斯·沃爾西成為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領袖,他甚至什麼都沒做。沃爾西紅衣主教和亨利於是調轉槍頭,與弱勢方法國結盟。

我們不可能確切知道沃爾西的個人動機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但不管怎樣,英格蘭的確拋棄了以前征服歐洲大陸的夢想,轉而扮演起了維持歐洲大陸權力平衡的角色。這或許也是沃爾西的主張。不過,沃爾西的外交最終還是失敗了。被打敗的法國對西班牙奴顏婢膝,因為他們的國王在敵人手裡。這樣,非但權力平衡未能得到維持,查理甚至大有稱霸世界之意。而出爾反爾的英格蘭既分不到戰利品,也不能對新獨裁者施加任何影響。

此外,在這過程中,英格蘭還花費不菲,國庫也因而空虛,而大法官自己倒是斂了巨額錢財。在國際上幾年前還燦爛奪目的英格蘭,如今迅速隕落;而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