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5世紀:踏入新世界的門檻 限制大貴族

在15世紀,為了實現自由和穩定,限制大貴族的權力並縮減他們的管轄範圍就顯得很有必要;專制王權應該受議會約束;也有必要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所有這些都不是有計畫的,但最終都發生了。事實上,正是由於這些都發生得過於迅速,以致下個世紀的人們樂於接受都鐸·亨利和伊麗莎白的半獨裁統治。都鐸王朝的君主偉大之處在於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的權力依賴於民眾的認同,而且他們也必須為民眾謀利。這種見解明顯不同於歐洲大陸的統治者。

在短暫的十四年統治里,亨利四世意識到他還必須仰賴那個讓他成功登基的議會。因為即使是在他謀殺了理查二世後,也還有在血緣上更接近王室血統的其他人。那些大貴族隨時準備著藉助他們的扈從軍隊來推翻亨利四世的統治,為自己謀利。

1400年的起義只是諸多起義的其中之一,而與法國、威爾士和蘇格蘭的戰爭也需要錢。威爾士的叛亂還誕生了一個傳奇式的領袖——歐文·格蘭道爾(Owen Glendower),儘管這次叛亂最終被鎮壓,但格蘭道爾成為了威爾士最受歡迎的英雄,甚至英格蘭人都相信他具有法力。莎士比亞對他的描述,如「我可以召喚內心最深處的東西」,及其他廣為人知的段落都被很多人深信不疑。

1402年征伐格蘭道爾的戰爭,就是由於遇到了那個季節罕見的暴雨和大雪最終無功而返。

同一年,蘇格蘭趁英格蘭內部糾紛不斷而從北部入侵,但被珀西家族打敗。亨利也主要因為得到他們的幫助才成功登基。這個擁有龐大財產和權力的家族,在諾森伯蘭伯爵和伍斯特(Worcester)伯爵的領導下,其領地幾乎覆蓋了英格蘭北部的大部分區域。作為邊疆領主,他們保留了一批扈從,因而有能力推翻國王,也有能力擁立新王。

第二年,他們轉而反對亨利四世,但南部英格蘭並不想讓這些權貴騎在他們頭上,於是團結起來,在什魯斯伯里打敗了珀西家族。伍斯特伯爵被俘虜、砍頭,他的侄兒亨利·珀西,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哈利·霍茨波(Harry Hotspur) 也被殺死。諾森伯蘭伯爵被監禁,後被釋放,在流浪威爾士時被殺害。法國人也攻擊了英格蘭沿海,但法國的內部紛爭在這二十五年里挽救了英格蘭。而且英格蘭還幸運地俘虜了蘇格蘭年輕的王子,也即後來的詹姆斯一世。也正因此,蘇格蘭人不敢輕舉妄動。

在那個多事之秋,雖然議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王,但並不意味著人民主宰了議會。下議院雖然掌控著國家財政,但控制上議院的權力也同樣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下議院。這裡的關鍵點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議會與其所選舉出來的君主之間的關係。議會更好地被控制在人民手裡,對於以後的發展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議會的控制最終都會變成其中更為有力的議院的控制。不過,亨利四世與我們之前提到的其他國王一樣,也必須利用自由民和城市議員來壓制貴族。這個代代相傳的遊戲,慢慢地增強著人民的權力;權貴們的軍事壟斷也首次被打破;下議院表明立場不願再被壓制。而且正是這個時代,下議院還嘗試要求沒收高級教士的收入來滿足國王不斷增加的資金需求。其中所需沒收的規模,莎士比亞是這樣描述的:「要滿足國王的需求,差不多要十五個伯爵、一千五百個騎士和六千二百個士紳的全部資產」,外加兩百個救濟院。國王拒絕了,這並不是因為他不願意招惹貴族,而是因為要應對當時的其他敵人,他就必須同時聯合自由民、其他平民和教會。這樣,貴族們的財產算是保住了。我們現在要來看看另一件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件事將在亨利八世期間發生,儘管在當時看來,這件事有點突然,但在這裡我們將會發現其背後深厚的歷史根源。

儘管老百姓會很樂意看到他們的財政負擔被轉移到那些富有的修道院院長和主教身上,但這並不等於說他們喜歡異端邪說。

當教會要求國王立法燒死那些教會法庭認定的異教徒時,上下兩議院都是同意的。不過,英格蘭的君主並不熱衷於宗教迫害——除了瑪麗·都鐸,亨利四世也不是個宗教迫害者。雖然他的確打算要消滅羅拉德派,但相對而言,被處以死刑的異教徒還是很少的。

羅拉德派的領袖約翰·奧爾德卡斯爾(John Oldcastle)爵士被審訊並被開除教籍。在被進一步迫害前,他成功逃脫了。他和一部分追隨者還密謀反對新王。不過,這群烏合之眾在聖吉爾斯被擊敗。儘管絕大部分人都逃脫了,但還是有一些人被俘,最終被弔死或燒死。幾年後,奧爾德卡斯爾自己也被俘且被燒死,這次具有歷史重要性的運動也就由此結束。英格蘭甚至還通過了一部法律以沒收這個教派的所有成員寫的書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