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4世紀:舊秩序的終結 百年戰爭

愛德華三世的統治是漫長的一系列災難。他通過四處征戰所獲得的光輝勝利,點燃了其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幻想。這個十五歲的孩子,在登基三年後,也就是他十八歲的時候,結婚了。而在此之前,王國的實際掌權者是他母親的情夫莫蒂默。此時,蘇格蘭的布魯斯仍一直在侵擾英格蘭北部。不過,莫蒂默不是年老多病的布魯斯的對手,因而被迫簽訂了承認蘇格蘭獨立的協議。此時,之前相當於被囚禁的愛德華三世,在那些不滿意莫蒂默的貴族們的擁戴下獲得了實權。莫蒂默在諾丁漢城堡被抓,儘管有太后伊莎貝拉(Isabella)發瘋似的懇求,他最終還是被弔死了。從那時起,愛德華三世獲得了實際統治權。然而,很不幸的是,他卻用這種權力來發動毫無意義且沒完沒了的對外戰爭。這些戰爭的唯一好處出人意料,不過這要等他死後才完全顯現出來。

蘇格蘭,這個從未被征服、一直沒有併入英格蘭的國家,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一個攻擊對象。1329年,得了麻風病(此病在此後很長時間內成為相當常見的疾病)的布魯斯去世,並將王位傳給他五歲的兒子大衛。愛德華三世和貴族們認為這是個機會,並努力想立巴利奧爾的兒子為王。不過,儘管戰爭持續了好些年,但仍一無所獲。不僅如此,這場戰爭還促使法國國王腓力六世與年幼的大衛結盟,而且法國還趁機洗劫了懷特島。

更加重要的事件是始於1337年與法國的漫長戰爭,史稱「百年戰爭」。這場戰爭為兩個民族都帶來無盡的痛苦。不過,這些戰爭,包括與蘇格蘭的戰爭,也是這三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得到發展的重要因素。

法國之前是個不起眼的小國,後來在連續三個雄才偉略的國王的領導下,通過征服各路諸侯和亨利二世時代屬於英格蘭的那些土地,到1300年已經成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不過,如今的國王卻不是王室的父系子孫。愛德華三世小時候被莫蒂默送到法國,希望法國能夠承認英格蘭對阿基坦的所有權;同時,愛德華也已經承認了腓力六世的合法性,但他仍然宣稱自己是法國的國王並決定要通過戰爭來獲得王權。這完全是沒有政治頭腦的冒險,因為即使軍事上成功了,也只能維持一小段時間。戰爭是不可能將兩個國家合二為一的,英格蘭也不可能通過戰爭來永久性地奴役法國。不過,民眾起初是樂見戰爭的,因為國王雖然掌控著對外政策,但如此愚蠢的戰爭在兩個強大的鄰國間持續了一個世紀(中間偶有休戰),如果民眾不同意的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英格蘭這邊有這樣一些考慮。我們在前面已經指出,法國與蘇格蘭之間的傳統友誼,使得英格蘭要想征服蘇格蘭這個北方王國變得更加困難——假設有這種可能的話。那麼,通過削弱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敵人,也就是蘇格蘭的朋友——法國,就為將整個島嶼一統為大不列顛鋪平了道路。而且,法國的快速擴張也威脅到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最後領地阿基坦。此外,兩國間還存在著羊毛貿易上的摩擦。

正如我們提過的,英格蘭的貿易和財富在增長,其中最重要的支柱產品就是羊毛。它被出口到布業中心佛蘭德斯。在英格蘭,羊毛貿易令鄉紳和商人緊密聯合。鄉紳在莊園里養羊,而商人則幫他們賣羊毛。表面上,鄉紳和商人分別是郡縣裡的騎士和市鎮里的市民,差距極大,但他們卻通過這個經濟紐帶捆綁在一起。

這也使得他們在議會裡緊密合作,並進一步加強了下議院的力量。

每年三分之二的羊毛都被銷往佛蘭德斯的城市根特、伊普爾和布魯日。而當這些城市受到被法國征服的威脅,他們就會呼籲愛德華三世捍衛他們的利益。而且,與法國的戰爭多少已經成為兩國間的一個傳統,已經常態化了。戰爭,提供了掠奪和冒險的前景。除了貴族外,還有大量的英格蘭人都渴望這兩樣東西。一種新封建主義已經成長起來,並滋生了一套需要用戰功來滿足其擁護者的混蛋騎士精神。

不過,愛德華三世在戰爭中的領導能力跟他在和平時期的一樣差。戰爭的最初三年並沒有實現預期目標,甚至直到1340年的斯魯伊斯(Sluys)海戰 中才獲得第一次勝利。那時,法國海軍還掌控著海峽,甚至還燒了南安普敦。但當愛德華調動了他能夠找到的所有艦船——儘管大部分是商船,法國艦隊幾乎被英格蘭人的致命弓箭徹底摧毀。

英格蘭雖然獲得了勝利,卻沒撈到什麼油水。在短暫的停戰後,戰事再開。六年後,英格蘭人取得了最著名的勝利之一。 而其他一連串的重大勝利則要等到下個世紀。愛德華很輕率地率軍遠征法國,幾乎直搗巴黎,卻遭遇橋樑倒塌,還被大量敵人圍攻。

愛德華沿索姆河而下並幾乎抵達河口。最終,愛德華從一場必敗之仗中獲救。在那一仗中,愛德華背靠無法跨越的溪流,藉助一個淺灘,他的軍隊才得以通過並在克雷西附近找到一座山丘立足。

在那裡,他們還受到法國軍隊的攻擊。

兩支軍隊的行為很好地展示了兩個民族的差異。法國還處在早期封建階段,在貴族階層和被鄙視、被壓迫的農民之間沒有其他階級。前者人數眾多且都身穿盔甲或甲衣,其表現完全沒有封建制度所特有的紀律性。此外還有外國僱傭軍,其中包括熱那亞弓弩手,至於人數有各種估計,具體應在六千至一萬五千人之間。

在另一邊,英格蘭不僅發展出了封建社會所沒有的新階級,如自耕農、城市議員和鄉紳,他們還有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而他們手中的這些長弓已經有些日子沒在戰爭中發揮神威了。而且,英格蘭不同階級間同心協力以及英格蘭人的實用思維,都是法國人所缺乏的。這在戰鬥過程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英格蘭馬背上全副武裝的騎士下馬與弓箭手背靠背戰鬥,並在弓箭手之間用他們的長矛刺殺敵人。英格蘭所有軍階的軍人都步行作戰且紀律良好,而法國的騎士則是雜亂無章地騎馬前沖,每個人都只想著獲得個人榮譽。

熱那亞人發揮的作用也極小。這不僅是因為長弓的威力要遠強於弓弩,還因為一場大雨淋濕了僱傭軍沒有保管好的弓弦,使得他們的弓弩幾乎失效——而英格蘭人則妥善保管好了他們的弓箭,並讓弓弦保持乾燥。在黑太子 的領導下,正如莎士比亞所寫:

他強大的父親在山上,

微笑地注視著他那如狼似虎的兒子,

搜尋著法國貴族的鮮血。

可見,敵人所遭受的屠殺是極其恐怖的。據說,被屠殺的法軍數量遠遠大於整個英格蘭軍隊的規模——英格蘭軍隊的規模遠小於法國軍隊的規模。法方陣亡的還包括在騎士精神感召下參戰的波希米亞的瞎子國王。波希米亞國王的紋章和格言,即著名的三根鴕鳥羽毛和「我服務」(Ich Dien),被年輕的英格蘭太子用來製成自己的紋章。這個紋章自此就一直被威爾士親王沿用。

英法雙方都英勇作戰,但戰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國的失策。不過,法國並沒有吸取教訓,甚至是後來在嘗試使用長弓並已像英格蘭人那麼嫻熟時,也還沒有吸取這些教訓。長弓這種武器及其戰術,並非愛德華三世的發明,而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其缺點就是編隊容易被側翼的騎兵衝散,但法國人沒有充分利用這一點。儘管英格蘭人並沒有佔得什麼便宜,但百年大戰中一系列光彩奪目的局部勝利,卻對英格蘭人的優越感和無敵感的培育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克雷西戰役後,愛德華三世匆忙趕去圍攻加萊,並招降了加萊。對法國海岸邊這一防禦性城堡的佔領,不僅意味著英格蘭在法國的軍事力量的加強,也打開了新的大陸市場。與此同時,古老的法國-蘇格蘭友誼開始起作用了。蘇格蘭國王大衛入侵了英格蘭,但在內維爾的克羅斯遭遇慘敗,並被囚禁。儘管獲得了這些令人矚目的勝利,愛德華三世還是和法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在此後的八年也沒有獲得任何實際進展。大戰中斷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黑死病遍虐歐洲並大約於1348年登陸英格蘭——關於這個話題我們稍後再說,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講完愛德華三世與法國之間的戰爭。

1355年,英法間再次爆發戰爭。愛德華三世以加萊港口為基地,發動了新一輪的遠征,而黑太子則深入法國南部。蘇格蘭境內的反叛逼得愛德華匆匆趕回老家,而黑太子則繼續前進並於普瓦捷獲得了出乎意料的輝煌勝利。他不僅贏得了勝利,還俘虜了法國國王並將之帶回英格蘭以索取巨額贖金。現在,英格蘭可以跟別人吹噓自己同時俘獲了兩位君主。四年後,也即1360年,愛德華再次越過海峽,希望能夠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但這次突襲的結果卻相當悲慘,他被迫簽署了《布萊提格尼條約》(Treaty ny)。根據此條約,愛德華三世放棄了對法國王位的所有訴求,但保留了加萊和蓬蒂厄,並讓英格蘭的領地大幅向南延伸。不過,戰爭遠未結束。吉耶納(Guienne)的造反最終導致戰火甚至燒到了西班牙。

在接下來的十四年時間裡,英格蘭丟失了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