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愛德華一世:中世紀的不列顛 愛德華的外交與戰爭

我們前面在討論英格蘭命運的時候,已經提到過威爾士、愛爾蘭和蘇格蘭。從現在開始,它們將在我們的故事裡佔據更重要的位置,因為它們與英格蘭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重要,更具連續性。它們都為後來的帝國貢獻了自己的元素,尤其是蘇格蘭,但我們並沒有詳細地討論它們的歷史,這是因為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英格蘭這「半個島嶼」擴張的結果。正如倫敦是帝國的首都,英格蘭也是帝國的心臟。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繼承王位的愛德華一世在其父親亨利三世於1272年去世時,並不在英格蘭。事實上,他在回家路上優哉游哉、不慌不忙,直到1274年才回到英格蘭。愛德華繼承王位雖然一帆風順,但英格蘭卻遠未能夠實現和平與穩定。

在亨利三世的葬禮當天,愛德華一世繼任王位。大貴族們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祭壇上向未到場的國王愛德華一世宣誓效忠。

直到如今,他們依然要在每個新國王的加冕禮上宣誓效忠。雖然愛德華是依照「繼承權和權貴們的推舉」獲得王位的,但王位平穩地移交給不在場的繼承人這一事實,強化了「繼承權」這個原則——儘管「推舉」還沒有完全消失。關於推舉,我們在後面還有機會提到。此外,父親的葬禮日被視為新朝代的起始日的計時法,同時也可以說是下述觀念的起始點,即國王永垂不朽。這裡的「國王」,指的是作為象徵和憲法體系的構成部分的王權,而不是指具體的某個君王。不過,這個觀念也是要到愛德華四世時期才最終確定下來。

這個新國王被證明是英格蘭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國王之一。

儘管愛德華體格強健,愛好狩獵、比武和其他戶外運動,性情急躁,但他忠於配偶、忠於婚姻——這在當時可是個相當罕見的品質。除此之外,他還有點冷酷。但作為一個政治家、組織者和立法者,幾乎沒人做得比他更好。他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行為就是接受了約翰一世《大憲章》里的條款——而他的父親是拒絕接受《大憲章》的。依照《大憲章》,國王只有在王政廳或議會的同意下才可以開徵免服兵役稅和補助金。我們先簡短地討論下愛德華一世統治期間的外交關係和戰爭,而後再討論法律和議會等。

與此時英格蘭相當成熟的民族主義相比,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組織程度落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基本上還處於宗族階段——儘管也已存在具有些許模糊權利和權力的最高領主。我們在前面已經指出英格蘭的土地相對平整,而威爾士和蘇格蘭則屬於山地。在威爾士和蘇格蘭,定居生活方式的發展都相當慢。

事實上,威爾士在一定程度上已從放牧轉向了農業,但還沒有城鎮,村莊也很少。由於道路匱乏,數不清的山谷里的領袖們彼此隔絕,彼此間的戰爭也是局部性的,他們還掠奪邊界附近更加愛好和平的鄰居。

在定居的英格蘭人和未開化的威爾士人之間,是貴族們如莫蒂默家族(Mortimers)的莊園。這些居住在邊境附近的人,領先於威爾士人卻落後於其他先進的英格蘭人。威爾士自身實際上還處於混亂之中,其邊境附近也時常被掠奪。且不管是戰爭還是掠奪,威爾士人通常都喜歡團結起來反對英格蘭人。威爾士親王,儘管被英格蘭國王視為封臣,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獨立的。愛德華一世繼任後,威爾士親王盧埃林(Llewelyn)在四年內都拒絕效忠。

終於,他和他的兄弟大衛於1282年發動了戰爭。愛德華率軍進攻,並於當年殺死了盧埃林。次年,大衛被俘並被處死。

如同他們的軍事組織之不規範,威爾士人發明了異乎尋常的「長弓」。愛德華明智地採用了這種新武器,這也讓英格蘭的弓箭手聞名於世,最後還對戰爭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有人說,威爾士人的長弓射出的箭,能夠「穿過騎士裹著盔甲的大腿並將他釘在馬鞍上」。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很低,不管怎樣,長弓還是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它在戰爭中產生的巨大影響幾乎可以和後來的火藥相比。英格蘭人採用了長弓,而法國人沒有採用,這也部分解釋了英格蘭為什麼能夠取得驚人的勝利——我們稍後就會談到。蘇格蘭人和北部的威爾士人也沒有採用長弓,他們還在使用矛。南部威爾士人無疑是長弓的發明者。

新武器具有深刻的民主化效應。那些將要摧毀法國騎士制度的英格蘭弓箭手,來自各個階層,自耕農的兒子如今都能打敗身穿盔甲的騎士。通過在軍隊裡面引入固定工資制,愛德華在提高效率和使戰爭大眾化上又邁進了一步。封建制度傾向於廢除步兵,而無論如何,封建兵役的作戰天數也不能超過四十天。於是在以前就有了被普通民眾所瞧不起的、領薪的外國僱傭軍。而愛德華一世通過支付工資創造了一個戰爭機器,並組成了一支由英格蘭人所組成的軍隊。英格蘭也正成長為那個時代最為強大的軍事強國。

盧埃林和大衛死後,威爾士就完全處於英格蘭的統治下。至今如屹立在康韋和卡那封等地的大城堡,就是當初建來保護新領地的。國王的第二個兒子,由於他的哥哥先死了因而後來繼位成為愛德華二世,就出生在卡那封城堡。在他的哥哥去世後,這個地方就被正式封賞給他,封號是「威爾士親王」。自那以後,威爾士親王這個頭銜,幾乎一律授給國王最年長的兒子。溫莎公爵也是在十二歲的時候在這個卡那封城堡里得到他的這個最著名的頭銜的。征服威爾士之後,愛德華一世准許威爾士保留自己的法律,認可他們擁有自己的財產並建立一個主要由本地人組成的管理層。

所有這些都很好地展現了愛德華一世的政治家才能。

愛德華還設法解決愛爾蘭的問題。愛爾蘭,就好像被詛咒了一樣,一直都是大英帝國統治上的大敗筆。一個世紀前,在亨利二世統治期間曾經實現了部分征服。但這並不是英格蘭的興趣,而只是亨利二世個人的冒險活動的結果。就如我們已經揭示的,在愛德華一世時代,愛爾蘭就有了社會階層分化。當時愛爾蘭的社會階層分化,要比英格蘭的封建,但也沒威爾士的那麼混亂,也沒那麼宗族化。早在亨利二世時代,愛爾蘭人已經基本自成一個民族,它實際上是諾曼人、英格蘭人和威爾士人的混合體。

愛爾蘭境內還生活著多個民族。在較為荒涼的西部地區,大部分是純種凱爾特人,或稱為早期英國人甚至其他你喜歡的稱謂;東部則是以杜林為中心的英格蘭人的定居點或稱「圍場」(Pale),這裡還生活著挪威人和丹麥人這些入侵者的後代。愛爾蘭人被視為野蠻人,甚至連初期的文明化進程都還沒經歷過。他們遠離歐洲主流,一直處於半野蠻狀態。

威爾士的冒險家,在彭布羅克(Pembroke)伯爵克萊爾的率領下,帶著他們的長弓遠征愛爾蘭。他們使用長弓可比英格蘭人要早得多。克萊爾的外號是「強弓」,他也正是因為所使用的長弓而得到這個綽號。在當時的愛爾蘭,人們還沒有民族觀,征服者威廉一世沒有,亨利二世也沒有。因此,人們能夠接受亨利創建的、甚至是由外國人領導的聯合政府。愛爾蘭人認為,只要能夠帶來和平與正義就行。愛德華接管愛爾蘭時,那可真是一團糟。各個盎格魯-諾曼-威爾士的貴族不僅與愛爾蘭人相互開戰,這些群體內部也時常爆發爭鬥。在愛德華一世的治理下,雖有明顯改善,但也只是暫時的。不幸的是,愛爾蘭長時期的不幸故事也由此開始。雖然秩序得到較好維持,城鎮、農業和商貿因而也得以在這片寂寞的大地上繁榮起來。不過,這都只是一場空。

愛爾蘭一直未能和英格蘭結盟,但在歷經大約三個世紀的戰爭後,蘇格蘭倒是差點和平、快樂地與英格蘭結盟。不過,愛德華在處理蘇格蘭問題上並沒有很好地展現出其政治才能。

1290年,兩國本來極有可能結盟,卻被偶然事件阻止了,而且這次還是個人生活改變了歷史進程——儘管這完全違背了「歷史是強大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觀點。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指出的那樣,英格蘭南部完全不同於蘇格蘭高地,這兩個國家也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兩者還是存在關聯紐帶的,也正是這種關聯紐帶最終帶來了比想像中更快、更正式的聯盟。北部英格蘭人民和蘇格蘭低地人民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此外,與英格蘭一樣,蘇格蘭的貴族階層幾乎也都具有諾曼人血統。如同很多英格蘭貴族在歐洲大陸擁有封建領地一樣,蘇格蘭貴族也在英格蘭有眾多領地。

愛德華一世最渴望的就是實現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的結盟。

作為實現結盟的一個步驟,他要求蘇格蘭國王再次效忠於英格蘭國王——之前「獅心王」理查德為了金錢,已經把蘇格蘭國王的效忠給賣了。不過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拒絕了愛德華的要求。但當這任蘇格蘭國王驟然去世後,年幼的外孫女是他唯一的繼承人,她是亞歷山大和挪威國王的女兒。人們認為,這個女孩應該和威爾士親王結婚。這樣的話,毫不相關的兩個國家最終就有可能實現統一。不幸的是,這個「挪威少女」死於前往蘇格蘭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