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里家世 二

楊絳的母親唐須荌(1878~1937年)也是無錫人,與丈夫楊蔭杭同齡,他們倆於一八九八年結婚。唐須荌是一位賢惠文靜的知識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學務本女中讀書,與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以及湯國梨(章太炎太太)同學。唐須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與楊蔭杭結婚後,甘做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務。

現存關於唐須荌的史料不多,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順便提到了她的父母的關係,讀來感人肺腑,彌足珍貴。楊絳說:「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們子女從小到大,沒聽到他們吵過一次架。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裡,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我父母卻無話不談。他們倆同年,一八九八年結婚。當時我父親還是學生。從他們的談話里可以聽到父親學生時代的舊事。他們往往不提名道姓而用諢名,還經常引用典故——典故大多是當時的趣事。不過我們孩子聽了不準發問。『大人說話呢,老小(無錫土話,指小孩子),別插嘴。』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兩人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他們的話時斷時續,我當時聽了也不甚經心。我的領會,是由多年不經心的一知半解積累而得。我父親辭官後做了律師。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詳細向我母親敘述:為什麼事,牽涉什麼人等等。他們倆一起分析,一起議論。那些案件,都可補充《人性與世態》作為生動的例證。」 見《楊絳作品集》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1993年10月版,第59~60頁。">楊絳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和睦自由、民主開明的家庭當中,可想而知,是相當幸運的。

楊絳父親楊蔭杭的兄弟姊妹共六人。大姑母排行第一,出嫁不久即因患肺病去世。大伯父在武備學校學習,一次試炮失事,轟然一聲,就轟得不知去向,遺下大伯母和堂兄、堂姐各一人。最小的三叔叔留美回國後也因肺病去世。二姑母楊蔭枌、三姑母楊蔭榆都比楊蔭杭小,出嫁後都與夫家斷絕了關係,長年住在哥哥的家裡。所以,她們兩人和楊絳的關係比較密切。

楊蔭榆比楊蔭杭小六歲,由他資助在蘇州景海女中上學,兩年以後,就轉學到上海務本女中,後來赴日本、美國留學,故日文、英文都十分熟練。兩度回歸,分別擔任北京女高師「學監」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這時的楊蔭榆頑固守舊,與進步學生對立,發生了魯迅在《華蓋集》中提到的「女師大事件」,「從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條『落水狗』」 。楊絳在這裡指的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和北京數千名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示威遊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最後通牒」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的賣國行為。示威中,反動軍閥下令開槍,當場打死打傷三四百人。在這一事件中,楊蔭榆站錯了立場,遭到魯迅等進步人士的痛責。

但是,這位獨身而孤僻、在家中也不受孩子們歡迎的女教育家,在後來日寇侵佔蘇州時,卻顯示了她性格中最可貴的一面:對自己民族的大忠大勇,因罵敵而罹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