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十節

在我調查的過程中出現一個課題。我有一個疑問。

芥川曾經真心讚譽的菊池作品,究竟是什麼內容呢?芥川是被文章的哪一部分打動?

在芥川的文章中會經提到菊池的《忠直卿行狀記》、《恩仇的彼方》、以及《極樂》等等。不過,這些文章都無法令人感到敘述者的熱情。那麼,簡單一句話,只要說聲「沒有」令芥川打從心底被感動的作品,就能了事嗎?翻閱著《芥川龍之介全集》,我漸漸開始產生這種念頭。

沒想到,居然還真的找到了。大正八年九月二十二日芥川自田端,寄給菅忠雄 的信。上面,有這麼一句:「菊池刊登在中央公論的單幕劇作,我認為非常好,您覺得如何?」

芥川雖然向來細心體貼,但這並非直接對當事人說的。而是向第三者表示「非常好」,這可是破格的好評。

菊池在那年九月發表在《中央公論》的劇作是《順序》。芥川如果真的那麼感動,肯定會寫信給菊池,沒保存下來實在很可惜。不管怎樣,總之我認為非找來看看不可,可惜一般文學全集沒有收錄。只好趁著去國會圖書館時,找找看《菊池寬全集》了。

不過,沒能立刻看到還是會欲求不滿。於是,我把文藝春秋《現代日本文學館》的菊池短篇作品又重讀了一遍。巧妙,巧妙。芥川的「粗」這個形容詞猶在腦中,因此格外有這種感覺。

文章一開始就點出主題,行文簡單明了,這向來被視為是菊池的致命缺點。想必是因為單憑一加一無法構成小說吧。

據說芭蕉曾說「巨細道盡有何用。」巨細靡遺地通通說完了又能怎樣?其實不僅限於俳句。這句話令人只能點頭附和。若是寫論文,的確需要詳盡說明。但是,小說的價值不在那裡。

高中上課時,老師會說過這麼一段逸話:作品艱深難解的某作家,被人質問他的戲劇「究竟想表達什麼?」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

大概是覺得對方問得愚蠢,所以隨口敷衍吧。不過同時,也表明這並非能夠清楚說明的事。假設能夠說明,應該也不錯吧。然而,那也只不過是「說明」,第二次被問起時不見得會有同樣的回答;更不可能成為對每位觀眾而書的「標準答案」。

否則,以評論為名的創作,豈不是派不上用場了。

如果作者一再運用「說明」這種減法,使得舞台上不留任何東西,甚或,舞台早早便連減法都無法再用,照在舞台上的燈光想必只是在浪費電費罷了。

在小說中,讀者當然是觀眾也是導演,同時也是演員。有一百個讀者想必就會產生一百種戲劇。這和數學算式不同。小說,不會給每個人同樣的解答。

我如此深信。

那麼,說到菊池的作品,的確有些地方像是從正面大剌剌地發表演講(這是就姿態而言)。如果借用芥川的話,或許接近「等邊三角形頂點的等分線將底邊均分為二」。不過,我忍不住拍膝大嘆巧妙啊巧妙。我並未搖頭大嘆淺薄啊淺薄。我不認為自己感想有誤。那麼其中必然有什麼,令我這麼想的,是來自菊池強烈的個性。

這本書,除了文藝春秋版的評傳也有解說,撰寫人是短篇名家,也在菊池手下做過編輯的永井龍男 。他不可能沒有參與作品挑選的工作。高中時我沒注意,但是現在已知道菊池的「代表作」是什麼。所以光看目錄,就明白這本書的特色。自小說一開始,劈頭放的就是《忠直卿行狀記》與《恩仇的彼方》。接著是他的第一篇小說《自殺救助業》(說到這裡,菊池還有別的作品也是寫投水自殺)。之後,按照年代順序排列的方式,毋寧是平凡的,但其中收錄了《勝負事》和《亂世》應是出於永井的別具慧眼。我心服口服。說到巧妙,比方說《亂世》,就是一篇極具巧致的作品。

這麼重讀此書,猜測《順序》到底是哪裡打動了芥川,益發令我興奮期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