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屬神的安慰 二

接下來在這第二部分中列出了大約30個理由,其中每一個都會給予處在苦難中的有理智的人以恰當的安慰。

第一個就在於,有不幸和損失也必有愉快,有所失也必有所得。故而,聖保羅說,上帝的信實和寬容不會聽任某種試探或苦惱達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他無論何時都創造和提供某種安慰,使我們得以承受得住(參見《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因為,連聖人和異教的大師們也說,上帝和自然不允許有純粹的邪惡或苦難。

現在我設定這樣一種情況,即假定一個人有100馬克,失掉了40,還剩下60。如果這人成天想那失去的40馬克,那他就感到無慰和焦慮。既然這人對所受的損失和痛苦耿耿於懷,無法排解,互相盯住不放,糾纏不休,這樣的人,又怎能得到安慰和免於痛苦呢?而如果他轉而面對他還保有的那60馬克,背對那失去的40馬克,全神貫注於這60馬克,樂此不疲,那麼,他當然就感到了安慰。凡是有著的好東西,都能夠提供安慰,而凡是既不好又並沒有的東西,凡是不歸我所有和從我那裡失掉的東西,則必然產生出無慰,產生出痛苦和煩惱。所以,所羅門說:「在受苦的日子裡不要忘記享樂的日子」(《傳道書》,11章,27節) 。這也就是說:如果你處在苦難和不幸之中,那麼,你就應該想到你還保有的好處和歡樂。上面說到的那個人,如果他想到,有成千上萬的人,倘若他們能具有你還保有的那60馬克,他們會覺得自己當上了富有的老爺太太,會欣喜若狂,這樣一來,就能得到安慰了。可是,除此之外還有可以使人得到安慰的東西。如果他患病而肉體經受很大的痛苦,然而他卻居有豪宅,不愁吃喝,又得良醫診治,手下僕役成群,親朋好友時來探視,他該如何看待這個呢?而那些窮苦的人們,也患病,甚至病得更重,承受的痛苦更大,但連想喝冷水也沒人會給,他們又該如何呢?他們無可奈何地必須在風雨交加之下挨門挨戶地去尋求乾麵包。所以,如果你想要得到安慰,那麼,你要忘掉那些日子過得比你好的人,而去想一下那些比你苦的人。

我還要說:所有的苦難都來自於愛戀和傾心。故而,如果我為了一些過去的事物而感到痛苦,那就說明我還有,我的心還有著對這些過去的事物的愛戀和癖好,而我卻並沒有全心全意地敬愛上帝,還沒有去愛上帝希望我與他一起去愛的東西。這樣,如果上帝允許讓我合乎情理地遭受到損失和痛苦,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聖奧古斯丁說:「主啊,我本不願失去你,但我卻曾貪心地想與你一起去佔有被造物;我因此而失去了你,因為,作為真理的你,當人們要與你一起去佔有被造物之虛假和欺詐時,你是深惡痛絕的。」 在另一個地方,他又說到:「覺得單有上帝還不夠的人,實在是太貪心了。」還有一個地方,他又說:「凡是不滿足於上帝本身的人,又怎能滿足於在被造物里上帝的恩賜呢?」 一切上帝感到陌生的東西,一切不完全是上帝本身的東西,給一個善良的人帶來的不應是安慰,而應是痛苦。他無論何時都應該說:主啊,上帝,我的安慰!如果你把我從你那裡趕出到另外什麼地方去,那我求你賜給我一個另外的「你」,使得我能夠從你而到你,因為我除你以外什麼也不要。 當我們的主對摩西允諾給以良好的祝福,差遣他進入意味著天國的聖地時,摩西就說:「主啊,除非你也同往,不然就不要差遣我去」(參見《出埃及記》,33章,15節)。

所有的傾向、慾望和愛戀,都起源於類同,因為所有的事物都傾向於和熱愛其同類的事物。純真的人熱愛純真,正義的人熱愛並傾向於正義;人口說出的,就是他心裡想到的,就像我們的主所說的:「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6章,45節),以及所羅門所說的:「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傳道書》,6章,7節)。所以,這就實實在在地說明,如果人還在外面找到傾向和安慰,那麼,居住在他心中的並不是上帝,而是被造物。

所以,一個善良的人,如果發現上帝並不在他裡面,上帝父神不在他裡面作用於他的行為,而是可憎的被造物生活在他裡面,決定他的傾向和作用於他的行為,那麼,他就應當在上帝面前和在自己面前極度地感到羞愧。故而,大衛王在《詩篇》中如此傾訴說:「我晝夜以眼淚當作安慰,人不住的對我說,你的上帝在哪裡呢?」(《詩篇》,第41篇,第4節) 因為,對外在的事物的傾心,在本為無慰的事物中尋找安慰,熱衷於此並對此津津樂道,這就明確地說明在我裡面已看不到上帝,上帝在我裡面已不再警醒,在我裡面已不再起作用。而且,他(指善良的人)也應該由於其他善良的人們察覺到這個而在他們面前感到羞愧。一個善良的人,絕不可為了受到一些損失或苦難而發怨言;寧可說,他應該怨恨自己竟然發怨言,怨恨自己竟然察覺到自己有怨恨和痛苦。

大師 們說,直接處在天之下的是無邊無際的熊熊烈火,然而,儘管如此,天卻絲毫不受其害。 有一本著作中說到,靈魂之最低處,甚至還比天之最高處要來得高貴。 既然如此,如果一個人竟然為了一些如此渺小的事物而感到困惑和陷入痛苦,那他又如何敢於說他是一個屬天的人,說他的心已在天上呢!

現在我說些別的事。一個善良的人不可能也不願意要上帝在任何特殊場合所要的東西,因為,上帝除了善美的東西之外不可能還會要什麼;尤其是正由於是上帝所要的,那就必定是善美的,而且是至善的。所以,我們的主教導使徒們並通過他們又教導我們,而且也是我們每天祈禱所求的,那就是,願上帝的旨意成就。然而,當上帝的旨意來臨和成就時,我們卻在發怨言。

一位異教的大師塞涅卡 問道:什麼是苦難不幸之中的最好的安慰呢?回答是:人對萬事應坦然處之,似乎一切本來就是他所願望的和所祈求的;因為,如果你知道萬事無不出於上帝的旨意,無不具有上帝的旨意和就在上帝的旨意裡面,那你也就感到如願以償了。一位異教的大師說道:至高無上的父,高天之主,凡是你願意要的,我都一一謹收;求你賜給我你的旨意,以此而為我所願!

一個善良的人應當如此來信靠上帝,如此篤誠信仰他和認定他是如此的善良,即上帝憑著他的仁慈和愛心不會無故地讓人遭受痛苦或磨難,除非是他以此而讓人免於遭受更大的苦難,或者希望由此而在地上給予他更強有力的安慰或某種更好的東西,使上帝的榮耀得以更廣泛和更強烈地表現出來。然而,就因為所發生的事乃是上帝的旨意,故而善良人的意志應當完全與上帝的旨意合而為一,使得人與上帝有著同一個意願,哪怕它會有損於他甚或令他遭到詛咒。所以,聖保羅的願望是,為了上帝,為了上帝的旨意,為了上帝的榮耀,他甘願與上帝分離(可參見《羅馬書》,9章,3節)。因為,一個真正完善的人,應當習慣於讓自我趨於消亡,在上帝裡面擺脫掉他自己,在上帝的旨意里得以超脫,從而做到使他整個的福樂都依存於其中,對自己和對一切其他的東西都不予理會,只知道上帝,除了想認識上帝的旨意和上帝,就像上帝認識我一樣以外,再也沒有什麼別的意願了,這個,一如聖保羅所說的那樣(可參見《哥林多前書》,13章,12節)。上帝認識一切他在認識的東西,關愛和願望一切他在關愛和願望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在他自己裡面,按照他自己的旨意。我們的主說道:「惟獨只認識上帝,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章,3節)。

所以,大師們說,天國中的福樂者完全不是以被造物的任何模樣去認識被造物的,寧可說他們是以一個模樣去認識被造物的,那就是,上帝,並且,上帝於此對自己,對一切事物,予以認識、關愛和願望。並且,是上帝自己教導我們如此來祈求的,所以我們說:「我們的父神」,「願你的名神聖」,這就是說:惟獨認識你(參見《約翰福音》,17章,3節);「願你的國降臨」,我以前曾以為富的東西,我現在什麼也不要,只以你為富。所以,福音書中說到:「靈心方面貧乏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章,3節) ,這就是說:意願方面貧乏的人,有福了,我們祈求上帝,願「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就是行在我們裡面,「如同行在天上」,就是行在上帝自己裡面。 一個這樣的人,對上帝一心一意,凡是上帝所要的,他就要,上帝以什麼樣的方式要的,他也以這樣的方式去要。這樣,因為是上帝以特定的方式要我們也犯一些罪,所以我們也就不想不去犯,這是因為,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就是行在罪孽之中,「如同行在天上」,就是行在正道之中。為了上帝的緣故人想以這種方式離開上帝,為了上帝的緣故而與上帝分離,這不過只是對我所犯的罪的懺悔;這樣,我厭惡所犯的罪,但不受其苦,就像上帝厭惡一切的邪惡,但不受其苦一樣。我對罪孽有著厭惡,最大的厭惡——因為,我不會為了任何被造的或者可造的事物而犯罪,哪怕在永恆之中會有成千上萬個世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