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日本國民文學的旗手 第三節

《鎌倉戰神源義經》是司馬歷史文學中的一環。

作者技巧的運用其生花妙筆,把平清盛(一一一八——一一八五年)和源賴朝(一一四七——一一九九年)兩家鬥爭、彼此趕盡殺絕的悲慘史實做了一番極為精採的描繪。既然是小說,自然有作者揮灑的空間(例如源賴朝流放蛭小島的二十年,在歷史上幾乎是空白)。

有關本書主人公源義經,何以最後被逼迫得走投無路,是否單純出於兄弟鬩牆?何況源義經曾為乃兄源賴朝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何以如此無情?——這有待就時代背景稍加說明。

原來,「平安時代」(七九四——一一九二年)雖然曾經大量吸收中國的文物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權統一國家;後期卻出現重重危機。在皇室本身,有「上皇」(退位後又執政)、「法皇」(退位而且出家信佛,之後又重新執政)的複雜問題;朝廷中則有「攝政」、「關白」(大約與「攝政」同權)干政(這些人大多是皇親);以及武將之爭奪權力(源平之爭是個典型的例子)。在首都以外各地區,紛紛竄起地方政府無法管轄的「莊園」。日久之後,這些「莊園」各自擁兵自重。

在「源平之爭」分出決定性勝負的一一九三年,勝利者(也是全日本第一軍事強人)源賴朝揮麾北上,在距離京都五百公里以上的鎌倉建立了另一個政權(即「鎌倉幕府」)。源賴朝刻意矮化皇室、朝廷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又何必如此誇張呢?

當然,源賴朝的創舉倒為後來的足利家、德川家規範出良好模式。然而,在抵達鎌倉不久,源賴朝不僅不能充分掌控局勢(當時沒有今日的通訊設備),對朝廷的動靜、平家殘餘等還要充分留意。此時,源義經卻擅自接受京都方面冊封為「左衛門少尉」(近衛軍司令)、「檢非違使」(司法長官);這不能不使兄長的源賴朝懷懼在心;終於使出殺手鐧,以免除後患。——後來,歷史學家也有人認為這乃是皇室的「離間計」。又,關於日本武士的生死,胡適也曾認為豐臣秀次奉命切腹自盡,「最悲壯動人」,是武士漂亮的「死法」(見董康《書舶庸譚》序)。

作者司馬遼太郎除了讓歷史故事重現於讀者眼前之外,他似乎也要訴說一些他的看法:在亂世,不管是貴族、平民,要圖生存談何容易?而最悲慘的是剛剛浮上檯面的武士階級,似乎每一個人生下來就註定是悲劇:曾經不可一世的平氏家族、源義經都是如此。包括源賴朝本身,他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政權,不久又分崩離析(雖然他自己未曾看到這一幕)。

其實,司馬遼太郎也具備清晰的史觀。例如,在本書中,他強烈描述當時的所謂「血統崇拜」,是很有見地的。此種心態維持至十九世紀;甚至現在的日本人多少也有此種想法。在此書里(見〈四條聖人〉),作者也指出:「平家之後,出現過源氏、足利氏、織田氏、豐臣氏、德川氏等統一者。可是,他們全看到平家的前車之監,而產生強烈的自製心。」這也是一段耐人尋味的說詞。

總之,《鎌倉戰神源義經》雖然是一部外國歷史小說,應該也有一讀的價值。

作者簡介

林景淵;一九四四年生,台灣台南人。台中師專、早稻田大學畢業,筑波大學碩士。曾任教空中大學、東吳大學。現任中興大學共同學科主任;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