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日本國民文學的旗手 第一節

作家司馬遼太郎於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生在大阪市浪速區西神田町。父名福田是定,他本名福田定一。

祖父經營糕餅業,乃父是一名開業藥劑師。

出生不久後,因健康欠佳,寄養在外祖父家附近的奈良縣北葛城郡。後年,司馬遼太郎自己常提起,在內心深處的故鄉是奈良,而不是大阪。在古都的生活體驗,對後來大量撰寫歷史小說似乎也有關連。

七歲(一九三零年)進入大阪難波鹽草小學校就讀。小學生時代似乎乏善可陳,往往與玩伴到處鬧事。六年之中曾得過「學業優秀」獎狀,卻從未獲得「操行優良」的獎勵。

十三歲(一九三六年)進入私立上宮中學。前兩年過著平淡生活,第三年開始,每天放學後順道至市立圖書館看書,到晚上八、九點才返家。看書習慣持續到大學畢業為止。在這裡,看遍館內圖書,最後連釣魚書也認真閱讀。

十八歲(一九四一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就讀。作家陳舜臣早一年進入該校。此後,兩人交往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投考東京的大學(後年他曾回憶起當初希望念早稻田大學中文系);不得不念完在家鄉的大阪外國語學校蒙古語文學系。雖然對蒙文毫無興趣,然而在學中逐漸對俄國文學、《史記》中的列傳發生興味,並且對中國之塞外民族逐漸發生關心。

二十歲(一九四三年),戰事擴大,取消學生緩召措施,被編入兵庫縣「戰車第十九連隊」。次年,調至「滿州」(中國之東北)陸軍戰車學校受訓。八個月結訓,被派至牡丹江「戰車第一連隊」。

二十二歲(一九四五年)由「滿州」經韓國撤退回日本國內,隨著戰爭結束(八月十五日)而退伍。戰爭體驗使他認真思考「愛國」的本質、生死問題;並對日本現代化中的技術水準表示懷疑。

二十三歲(一九四六年)進入「新日本新聞社」擔任記者,負責採訪大學訊息及宗教界新聞。

二十五歲(一九四八年),「新日本新聞社」結束經營;改入「產經新聞社」京都分社。

從此,一直到三十八歲(一九六一年)辭職為止,十三年間,他從記者做起,後來被升為「文化部」經理、「出版局」副理。

進入報社之初,他計畫做到三十歲,然後辭職寫小說。但事與願違,想執筆寫作文學作品並不容易(雖然是以「寫」為職業)。一九五五(三十二歲)那年,一位接受採訪過的凈土宗人士寺內大吉極力慫恿他動筆寫小說,這竟是使他變成職業作家的契機。

一九五六年(三十三歲),處女作《波斯的幻術師》獲「講談俱樂部獎」。這也是他使用筆名「司馬遼太郎」之始。依他自己解釋,「遼」是「遼不可及」,「司馬」是《史記》作者司馬遷。也就是「自己遠不及司馬遷」。

一九六零年(三十七歲),以日本「忍者」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梟之城》獲「(第四十二屆)直木獎」。

在日本,「直木獎」、「芥川獎」形同小說作家的「證書」。他的獲獎年齡,在諸多作家之中,算是稍早的;這也意味著可以及早進入職業寫作的世界。

一直到七十三歲(一九九六年)去世為止,司馬遼太郎留下了龐大的寫作成果,也獲得極高評價。一九九三年,他榮獲日本文化界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台灣紀行》在台灣亦曾引起一陣子討論。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