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一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樣,既可以收復四鎮,收回了也穩得下來。二是各個擊破。我軍集中優勢兵力猛攻一點,一鎮一鎮次第攻克。三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西域運輸艱難,軍需糧草的供應、補給要非常及時。」

武則天很滿意王孝傑的對答,心裡有了底,臉上綻出了笑容。即命王孝傑擔任武威軍總管,會同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軍進攻吐蕃。王孝傑不負聖命,冬十月,大破吐蕃軍,取回四鎮,仍在龜茲設安西都護府,屯兵鎮守。然而朝廷的思想不大統一,姚琦等朝臣主張放棄四鎮。右史崔融手捧笏板,出班奏道:「唐高宗朝,主管官員溺職,不能守四鎮,吐蕃因而強大,從焉耆西面長驅而來,經高昌、車師、常樂,渡過莫賀延沙磧,就兵臨敦煌。現在王孝傑收回了四鎮,怎能放棄不要。」

「王孝傑很了不起,仗打得又艱苦又漂亮,替朝廷挽回了面子。」

武則天讚不絕口。

「陛下,如果四鎮無守,吐蕃一定得西域,住在西域南方的群羌勢必被迫投降。吐蕃與群羌結合,河西諸郡便會遭受莫大的威脅。」

「崔愛卿,往下說。」

「莫賀延沙磧寬二千里,」崔融受到了武則天的鼓勵,嗓門提得更高了,「無水草。吐蕃控制沙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軍就無法渡過去。如此,伊州、西州、北庭、安西等地,將全部喪失。」

「所言極是,四鎮決不可丟。」

武則天採納了崔融的奏議,決計以重兵守住四鎮。此後,周朝與吐蕃在西域和青海兩方面常有戰爭,勝敗相當,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到了萬歲登封元年三月,肅邊道行軍大總管王孝傑和副總管婁師德,在素羅汗山甘肅臨潭縣境跟吐蕃大將論欽陵、論贊婆兄弟會戰,周軍大敗。賞罰分明的武則天將王孝傑貶作平民,婁師德貶到原州寧夏固原縣當員外司馬。婁師德接到左遷的移牒簽字時,不勝驚訝,嘴巴鼓得圓圓的。

「哎喲,官爵連一個也沒有留下?」他眉頭一跳,瞬間又恢複了平靜:「也好,也好。」

天使見婁師德沒有提出任何請求,安之若素,臉上看不出一點喜怒憂樂悲的表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色,以為他是裝出來的。婁師德當真毫不介意,鎮定自如,不躁不萎,不焦不愁,不慌不忙,自己動手打點好行裝,如期赴任。秋末,吐蕃突然派遣使節來到周朝,要求和解。

武則天沒有輕易表態,她派出右武衛胄曹參軍郭元振進行回訪,觀察其動向與意圖。吐蕃接待很熱情,招待也頗客氣。大相論欽陵系祿東贊之孫,對中原的風俗相當熟悉,也不拉架子,態度靄然,說話和緩婉轉。他要求周轍回安西四鎮的守軍,又要求割讓屬於周朝領土的西突厥汗國十姓部落的管轄地區,即東部五防區五咄陸和西部五防區五弩失畢。郭元振心裡一激靈,反問道:「四鎮百姓,十姓部眾,跟吐蕃王國種族不同,你們請周朝撤軍,豈不是有心吞併?」

「假使我們貪圖疆土,便會在邊界製造災難,向東攻擊甘州和涼州,又怎麼會願意經營萬里之外的一點小利?」

論欽陵措詞圓滑,柔中帶剛,剛中有柔。二人各有見地,達不成一致,吐蕃又派使節隨郭元振來到周朝。周朝官員議來論去,不能作出決定。

武則天單獨召見了郭元振。郭元振從分析人手,陳述了自己的見解:「論欽陵的要求顯然過分,但這正是利害轉變的重要契機,我們最好拖延時間,不使論陵欽對和議絕望,才是上策。」

「如何回答呢?」武則天集中注意力,聽得很耐心。

「安西四鎮、突厥十姓,都是吐蕃渴望佔領的土地。而青海湖、吐谷渾故地,即青海一帶,則是國家的重要疆土。現在應該這樣回答吐蕃:四鎮、十姓的土地,對我們而言,沒有用處,所以只派軍駐守,以鎮撫西域各國,分散你們的兵力,使你們不能集中所有軍馬東侵。今後你們果真無意向東擴張,就把吐谷渾汗國各部落,以及青海湖地帶歸還,則西突厥西部就劃給你們。」

「好,就這麼應付他,這樣既可以擊破論欽陵的和平攻勢,而又不至於鬧翻。」

「倘若論欽陵犯一個錯誤,責任便罩到了他的頭上。」

「主要的還是在於安西四鎮、突厥十姓部落,歸附為時已久,要是不了解他們的感情向背,不分析事情的利害得失,因為遙遠就拋棄他們,無疑會傷害各國對我們的向心力,不是統馭歸附國家和部落的良策。」

「陛下天縱英明。」

郭元振佩服得五體投地,「只要把論欽陵拖垮,吐蕃就會走向衰落。」

「愛卿不必奉承,朕是順著你的思路深化的,同時根據吐蕃的國情和論欽陵以柔克剛的算計,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軟法子拖住他,直到拖死他為止。」

「陛下,下一步該怎麼辦?」

「再辛苦一趟,你再隨他的使節出使吐蕃。慢慢地跟他談,嘴皮子多動一動,這樣說過來,那樣說過去,時間拖得愈久愈好,順便了解一下他們的內部情況,有針對性地對付,效果會更佳。」

「臣一定遵循陛下的聖諭,儘力執行。」

郭元振奉命出使吐蕃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廣泛接觸了社會各界人士,還拜見了吐蕃贊普棄都松器弩悉弄,然後才返回朝廷,進宮面奏武則天。

「吐蕃不斷出征,民已疲憊,希望和解。論欽陵為了掌握軍權,不肯接受。如果我們每年都派出使節跟他議和,談判條件,讓論欽陵拒絕不從,用此法離間他跟贊普的關係,激起民眾的怨恨。」

「妙!」武則天讚賞說,「我們的離間之計用活了,論欽陵想大規模動員百姓投入戰爭,就產生了困難。吐蕃上下猜忌,必然爆發內亂。」

郭元振的計謀和武則天的判斷都極準確。吐蕃贊普器弩悉弄繼承王位時,年僅八歲,論欽陵在朝執政,幾位弟弟分別領兵在外鎮守各地,其中論贊婆駐守東方疆土,給中國帶來災難達三十多年。器弩悉弄長大成人後,秘密與大臣論岩謀劃處死他們。吐蕃王族稱為論,宦族稱為尚,論與尚構成了吐蕃的統治階層。自然,王族宦族之間,王族內部,宦族舊臣新臣之間,矛盾在所難免。聖歷二年春,論欽陵離開京師,前往各地視察,器弩悉弄便假稱出去打獵,集結都城軍馬,逮捕並殺死論欽陵的親屬、黨羽二千餘人,然後派使者召喚論欽陵兄弟。論欽陵不接受召令,起兵反抗。二十八歲的贊普正處於成熟季節,御駕親征,戰敗論欽陵,迫使他自殺身亡。論贊婆陷人困境,帶著殘餘部眾一千餘人向周朝投降。

武則天喜從天降,即派郭振元、河源大使蒙令卿率騎卒前往迎接,任命論贊婆當特進,封歸德王。論欽陵的兒子弓仁,也領著所管轄的吐谷渾七千帳歸降。

武則天任命他當左玉鈴衛將軍,封酒泉郡公。並重用論贊婆和弓仁鎮守邊關。祿東贊祖孫三代當大相,四十多年,吐蕃總的呈上升趨勢。他們有功於國,也有害於國。由於專擅國政,削弱贊普的權力,連年用兵,違反民眾的意願,在國內逐漸陷於孤立,最後果如武則天和郭元振所算計的那樣,全家慘遭殺逐,吐蕃也因而一時不振,停止了對外擴張。萬歲登封元年三月十六日,新明堂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縱橫三百尺,規模略小於被火燒毀的明堂。屋頂豎立鍍金的鐵鑄鳳凰,高二丈,稍後被大風吹倒。另造表面有浮雕火焰的「鐦火珠」替代,由群龍把它高高捧起。

武則天給它起了個富於想像力的名字一通天宮。大赦天下。改年號為萬歲通天。一年之內,用了三個號,由天冊萬歲改元萬歲登封,由萬歲登封又改元萬歲通天。可是「萬歲」二字並不順心遂意,外患頻頻。改元萬歲通天不久,朝廷便收到了東北傳來的告急文書。營州遼寧朝陽縣契丹部落、松漠都督李盡忠,與歸誠州羈糜州刺史孫萬榮,聚眾起兵,攻陷了營州。契丹是東北地區佔據遼河上游的東胡民族之一,是蒙古族與秣鞮的混血種,自晉朝以來逐漸強大,唐高袓朝,其中一部族的酋長孫敖曹歸順大唐。太宗朝,窟可酋長歸順,賜姓李。從此,契丹的屬地分為八部,分別成為唐朝的州,由各部酋長擔任剌史。高宗朝,李窟可去世,其孫李盡忠繼任松漠都督。

武則天登基時,委任趙文翗為營州都督。趙文翗專權任性,剛愎自用,視契丹人為野蠻人,對擔任州刺史的酋長也視同奴僕一樣虐待。他一手製造種族歧視,一手橫徵暴斂,釀成了一場民族糾紛。李盡忠是孫萬榮的妹夫,都住在營州城附近。契丹部落發生災荒,趙文翗不肯救濟。二人忍無可忍,聯合發動兵變。李盡忠自稱「天上可汗」,任命內兄孫萬榮當將軍。契丹人遠近來投,十天便聚集數萬之眾。李盡忠據守營州,命孫萬榮當前鋒,從營州攻向植州北京市密雲縣奪取土地。大軍所到之處,全部攻克,包圍了植州。

武則天派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柞,和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員將領,率軍討伐。秋季,再派春官尚書梁王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