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次日,李孝逸和劉審禮各領一支人馬,依照李敬玄指示的線路往西走。走了兩天,沒有遇到敵軍。迎面吹來的西北風滾過白茫茫的山嶺,旋轉嘯叫著。臨近黃昏時分,天空一黑一亮,出現了飛雪的樣子。劉審禮下令選擇地方紮營,埋鍋造飯。飯剛煮熟,升起的炊煙讓吐蕃人發現了。敵軍從山背後偸襲過來,俯衝而下,向紮營壕所展開了猛烈的攻擊。唐軍猝不及防,被打得抱頭鼠竄。劉審禮倒是很沉著,把敗軍召集攏來,選擇山頭進行抵抗。同時急遣身旁的副將回頭稟報李敬玄前來接應。李敬玄驚慌得渾身發怵,不敢前去救援,反而命令劉審禮邊打邊退,遵照既定方略把敵軍引過來。劉審禮兵敗被俘,李敬玄喪魂失魄,更加慌了手腳。他忙中無計,狼狽後撤,屯兵承風嶺青海樂都縣西南三百里,挖掘泥溝,企圖阻擋追兵。論欽陵親提大軍掩殺過來,佔據高崗,居高臨下向唐軍施加壓力。

左領軍員外編製外將軍黑齒常之見吐蕃勢如泰山壓頂,急紅了眼。他急中生智,以大無畏的冒險精神,在夜色掩護下,率敢死隊五百人悄悄爬上山崗,襲擊吐蕃軍營。吐蕃將領跋地設沒有設防,被黑齒常之劫了營寨,跋地設不明唐軍虛實,連夜逃遁。黑齒常之放火燒了敵人的營帳,舉著火把帶領五百敢死士卒,大造聲勢,殺進殺出,嚇得吐蕃軍退走了。李敬玄親自步出軍營,握著黑齒常之的手,把他迎進中軍帳,並具本向朝廷申報了黑齒常之的功勞。然後收集殘餘兵卒,返回了鄯州青海樂都縣。李治和武則天收到李敬玄的奏摺,嘉獎黑齒常之的特殊功勛,擢升他為左武衛將軍,充任河源軍副使。劉審禮的兒子們得到父親兵敗被俘的消息,用繩索捆綁自己,來到皇宮門前請願,乞請赴吐蕃贖回父親。

武則天被他們的衷情所打動,准許劉審禮的次子劉易從去吐蕃探望。劉易從抵達吐蕃,劉審禮已病故,劉易從日夜悲號,哭聲不斷。吐蕃人產生了同情心,交還了他父親的遺體。劉易從赤著雙腳步行,把父親的遺體背了下來。李敬玄西征時,監察御史婁師德響應招募勇士的號召,投筆從軍,干出了一番事業。他在貞觀末年便中了進士,上元初,累補監察御史。此時年近四十,還是一個正八品下的小官,自覺無聊,但不自暴自棄。西征失敗,他毛遂自薦收集失散的敗卒,重新恢複了軍力,朝廷於是派他出使吐蕃。吐蕃大將論贊婆久聞其名,親自到赤嶺青海共和縣東迎接他。婁師德不失禮樂之邦的風範,既不以泱泱大國使節的神氣炫耀國威,也不低聲下氣去討好對方,而是採取不卑不亢的溫和態度,好像走親戚一樣,首先借天皇天后的名義詢問文成公主的起居情況,然後申述唐朝和吐蕃本系郎舅關係,應該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友好和平,於兩國都有利。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將軍心中有數,你們是得了實惠的。可是,人心不足,進而提出更高的要求,並找借口製造邊界糾紛,統一羌人居住區域後,又侵佔了西域的大片土地,不斷向東北擴展,破壞了兩國的結盟,傷害了親友的情誼」

「從長遠的眼光看,確實不會有好結果。」

論贊婆受了啟發,語氣變誠實了。

「就目前而言,也於雙方不利。」

婁師德繼續剖析道,「興師動眾,打來打去,不管勝負,都是得不償失。」

「可是,有些方面你們也做過了頭。比如說,上元二年論吐渾彌出使貴國,請求和解,並願意跟吐谷渾恢複和睦,卻遭到了大唐天子的拒絕。」

「常言道,上半夜替自己想,下半夜還得替別人想想。你們把吐谷渾的國土都佔領了,還有什麼和睦可言。貴國要是退出西域,不再侵擾邊界,唐蕃自然就和解了。」

「過去的事,我無法答覆。至於兩國就此罷戰,互不侵犯,我倒是可以作主。」

「將軍是大相尊業多布最看重的次子,宰相論欽陵的弟弟,說話自然是有分量的,算數的。」

雙方高興地結束了會談,論贊婆還執意留下婁師德住了幾天。此後數年之久,吐蕃都沒有侵擾唐廷邊境。婁師德因此提升為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下,充當河源軍司馬,兼管屯田事宜。四夷屢擾邊塞,天皇天后對吐蕃尤其深感憂慮,於是召集身邊的大臣議論對策。有的建議跟吐蕃和親,使百姓得到安息有的提議嚴加戒備防衛,等到國庫與民間都富足時再行討伐有的則主張馬上興師,打下對方的囂張氣焰。搖唇鼓舌,唾沬橫飛,高談闊論,各抒己見,無法統一。李治不耐煩了,賜了一頓酒宴,讓他們散去。太學生魏元忠得知此事,上了一道「親啟密奏」,針對現實狀況條陳抵禦吐蕃的計策,見解獨到,切實可行,頗有價值。

武則天喜歡這種切中時弊的議論,邊看邊念道:「治理國家,關鍵在於文治武功。而今講文的只注意言辭激昂和文章華麗,不涉及籌劃治國大計講武的只以騎馬射箭為重,看不到計謀策咯。如此,對國家的治亂,有什麼裨益!陸機撰寫《辨亡論》,總結孫吳興亡的原因,卻避免不了自己在河撟的慘敗。楚國大將養由基一箭射穿七層鎧甲,也不能拯救鄢陵之戰楚軍的敗潰。」

「這例子舉得好,恰如其分。」

李治稱讚說。

「耐心聽,讓我往下念。奏章上引用古語說,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所以選將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如今朝廷用人,一般都錄用將門子弟及殉國烈士的家人,偏偏他們都是庸才,怎麼能擔當軍事重任!」

「他也未免有些偏頗,看事太絕對化。」

「例舉的古代將領倒是當真不假。魏元忠說,李左車、陳湯、呂蒙、孟觀,都出身平賤,卻建立了奇功,恰恰不是將門之後。」

「後面還寫了些什麼?」

李治站起身來,邊聽邊來回踱動。

武則天坐著沒動,一字一句地念著:「賞功罰罪,是國家軍政上最重要的大事。有功不獎賞,有罪不懲罰,雖堯、舜再生也不能使國家得到治理。民間一致抨擊說:近來征伐,只有獎賞的空話,沒有獎賞的事實。只因一些官吏,目光短淺,沒有見識,只吝嗇獎賞所花費的錢財,忽視了將士不捨命作戰損失有多大。黔首地位卑徽,但不可欺騙。豈有虛懸獎賞條例,指望他們奮勇立功呢!」

「賞罰不兌現,三軍不用命,古今一理。此事當引起重視。」

武則天沒有答話,只顧讀奏本:「自從蘇定方征討遼東,李筋攻破平壤,賞賜就不再實行,功臣得不到升遷,沒有聽說因此斬一名掌管記功頒賞的台郎,殺一個令史,向立功者道歉贖罪的。大非川之敗,薛仁貴、郭待封等不用重刑立即處決,假使早就嚴懲,其他將帥後來豈敢失利呀臣恐平定吐蕃,並非短期內可望實現。」

「還有,出師打仗,仰仗馬力。臣請廢除民間養馬的禁令,使百姓都可以養馬。如果官軍大規模行動,即委託州縣用官錢加價購買,則馬就全都成為國家所有了。胡虜仗恃馬力逞強,我們若准許民間買馬飼養,實在是抵消他們的力量,有利中國。」

「讓民間養馬,值得考慮。」

李治停止了踱步。

「魏元忠的條陳清晰,有價值,不如召見他一下。」

武則天就便在宣政殿召見了魏元忠。魏元忠談吐自然,有些見解頗合武則天的心意。

武則天任命他當秘書省正字,正九品下,朝會隨同百官上殿朝見天帝天后。雖然宮階很低,魏元忠總算踏上了仕途,沒有白費數載寒窗之苦。魏元忠,宋州宋城河南商丘南人,負籍京都人太學,累年不調不以為意,用功諳習設險用兵之道。他品學兼優,然而過了不惑之年,依舊得不到薦舉任用,怏怏不樂,滿腹牢騷,決計豁出去,兜肚倒出心裡話,想不到正中天后的下懷。唐朝的官宦制度,官辦的學府計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六部,由國子監總管。國子監與太學主要修習儒學,是教人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學府。學習內容有《孝經》《禮記》《論語》《孟子》《尚書》《公羊》《穀梁》《周易》《詩經》《左氏春秋》,以及《道德經》和《莊子》等等。國子監的學生,限於三品以上的大臣的子弟,限額三百名。太學生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名額五百名。四門學是次一等的學府,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有資格就讀,亦限五百名。律學主攻法律,限額五十名。書學專習文學與書法,限額三十名,算學學習算術,限額三十名。都要求八品以上的官員的子弟。

由此可見,九品以下的官吏和庶民的子弟,沒有資格進國立學府,只能讀私塾,或者請家庭教師。官僚子弟能進什麼官辦學府學習,由其父兄的官階決定。還有一點,國學庠生不等於人人都有官做,它僅僅是致仕的一塊跳板。魏元忠闖人官場之後,雖然仕途坎坷,但他不畏權勢,敢怒敢言,敢想敢幹,屢遭暗害,卻絕處逢生,活躍於政壇上,干出了一番事業。

武則天惜才,常委以重任,不斷受打擊,又不斷升遷,最終位列相班,垂名於世。這一時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