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沉默了一陣,大臣們開始議來論去。無忌板著面孔不說話,殿內又沉默下來。李治自覺沒趣,又很惱火,遲疑了一氣,退了朝。韓瑗和來濟敢於頂撞當今天子,鬧得不歡而散。事實明擺著,他們是站在無忌一邊的「元老派」,或者更現實的說,是「反武集團」的得力幹將。他們都是響噹噹的「清要官」,又有無忌作後台,因此才敢這樣放肆。

「清要官」在官場中特別受重視,是一種值得驕傲的本錢。隋末至唐初,李唐王朝在打江山和鞏固政權時,本人的能力和實力比家庭出身顯得重要些。武士鸌和李筋等人由平民發跡,並取得了高官,就是證例。可是,到了貞觀中期,門閥貴族制度又重新抬頭了。要想混跡官場,謀取好的職務,獲得高爵位,家庭出身則成丫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當時的在職官員中,出現了清、濁即要職、閑職的區別。

「清要官」大體有兩層含義:一是出身豪門貴族;二是本人行公道與直道之政,不貪贓枉法,品格高尚,才幹又相當傑出的官員。在年輕官吏中,屬於「清要官」的有:起居郎,侍候皇帝左右,記錄其言行,從六品上;殿中侍御史,掌管宮中節儀及宮內的生活,從七品下;監察御史,巡迴視察各地,考評地方官吏,正八品上,等等。擔任這些職務,仕途有保障,前途有希望。門閥貴族間,為使自己的子弟取得這樣的職務,也要進行一番激烈的競爭。韓瑗,京兆府人,世世代代都是長安名門。他年輕時在李世民貞觀朝擔任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其父韓仲良死後,他繼承了父親的潁川縣公的爵位。李治永徽三年,升黃門侍郎;四年,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擠身宰相班列;六年,遷侍中,成為首席宰相。此時他的年紀才四十九歲。其妻系長孫無忌的表妹,姻親之間關係密切,相互照應,榮辱與共,同舟共濟。來濟,江都揚州人,其父來護兒乃隋朝左翊衛大將軍,封榮國公。隋末天下大亂,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宮廷政變,來護兒被誅殺,家庭離散,年幼的來濟飽經了顛沛流離之苦。而他苦中苦苦求學,長大成人,貞觀初年考中進士。十七年,發生了太子承乾謀逆未遂事件,李世民很痛苦,很尷尬,思想陷入了惶惑徘徊。他歪著腦袋,詢問侍從官員:「該怎麼處置承乾?」沒有人敢答對。通事舍人來濟說:「陛下得以仍是慈父,太子得以終其天年,當屬最好的結局。」

其思辯和口才受到李世民的賞識,擢升中書舍人。永徽二年升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國史監修。四年,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列班相位。五年,又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六年,四十六歲的來濟,便取代柳奭擔任了中書令。他的才氣及經歷與許敬宗頗相似,而遭遇卻幸運多了,出身門第無疑是他得志的一個重要因素。唐代的元老重臣,一般指三師和三公。所謂三師,即指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是太尉、司徒和司空。他們的官位最高,正一品。三師多贈與德高望重的老臣為榮譽銜,三公多為親王或文武勛臣的加官,都沒有具體職掌和專屬的衙門。其權力因人而異,或舉足輕重,或形同虛設,或者根本不過問朝政,或者對朝政無不過問。具體管理政務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和隸屬尚書省的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朝廷班子,還有秘書、殿中、內侍三省,與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合稱六省;以及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一台御史台,五監少府監、將作監、國子監、都水監、軍器監等。軍事機構有:南衙十六衛,統領禁衛兵,宿衛京師及宮廷。每衛約一萬人,各置大將軍一人,正三品,將軍二人,從三品。其下有長史,錄事參軍及倉、兵、騎、胄鎧等曹參軍事。其中統領府兵的十二衛是:左右衛、左右驍騎、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不領府兵的四衛是: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北衙十軍,一般稱禁軍,其中四衛是: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置內府翊衛。六軍有:左右神威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不置內府翊衛。以上十軍,各置大將軍一人,正三品,屬官有統軍、將軍、長史、錄事參軍及倉、兵、胄等曹參軍事。全國十道共設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為地方徵兵府,即外府,隸屬十六衛及東宮六率,長官稱做折衝都尉,副職名叫左右果毅都尉。東宮六率擔負東宮的侍衛、警衛、夜巡和諸門守衛,以及太子近身侍衛。內府貴族徵兵府包括親衛府、勛衛一府、勛衛二府、翊衛一府、翊衛二府,長官為中郎將,副職叫做左右郎將。尚書省是朝廷最高政令執行機關。凡中書省所出詔敕及批准章奏,經門下省過覆後,皆交本省頒下執行。九寺五監發往州府的符移關牒,亦需經本省下達發布。唐人說:「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

故有「會府」之稱。其總辦公署稱都省,又名都堂,下分左右二司,左司管吏、戶、禮三部,右司管兵、刑、工三部。每部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分掌全國的行政事務。因為李世民在髙祖武德年間曾任尚書令,此職遂闕而不置,以示對其尊崇之意,而以左、右僕射為長官,地位與門下省的侍中相等。另外還有左、右丞分判省內事務。六部皆置尚書、侍郞,諸司置郎中、員外郎等。中書、門下兩省的衙門,設在皇城內的南部。中書省為最髙制令決策機關,攀草擬詔敕,簽署後經門下省過覆,交由尚書省頒下執行。朝廷各職司部門及地方州府進呈奏表,亦由本省遞呈皇帝,並參議得失,草擬批答。高宗李治以後,宰相辦公廳即政事堂後稱「中書門下」自門下省遷至本省。該省設中書令二人,中書侍郎二人是副職。屬官中有:中書舍人六人,掌進奏及參議章表、草擬制策詔書右補闕、右拾遺各二人,主諷諫;還有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起居舍人、通事舍人等若干員。集賢書院及史館亦隸屬中書省。門下省在三省中居承上啟下的地位,掌封駁制敕章表。中書省所擬詔令文書,需經本省過覆,交尚書省頒下執行,查有不妥者則封還中書省重擬。臣下章表亦由本省審驗,交中書省進呈皇帝,查有不妥者亦可駁回修改。其長官有侍中二人,門下侍郎二人為副手。屬官有給事中四人,掌審覆制敕,駁正違失;左補闞、左拾遺各二人,掌諷諫;還有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起居郎等若干入。弘文館亦隸肩此省。門下省與皇帝最接近,侍中與侍郎有權將皇帝的聖旨送回覆議,甚至駁回。這既是職權,又是職責。貞觀初年,門下省對聖旨一律通過、照辦,從未提出過異議或者駁回。李世民很不滿意,嚴肅地申誡道:「你們這種不負責的作法,等於放棄了本身的職司。假使只要你們通過我的旨令,那就不必啟用賢能之才,只用幾名低級官吏即可以了。」

由於他的強調,加大了門下省的責任與權利。朝廷的要職,大都由出身豪門貴族的人擔任,朝政也相應由他們把持。這個階層的官僚,在太尉長孫無忌的旗幟下聚集起來,形成了反對廢掉王皇后而改立武昭儀為後的強硬勢力。以無忌為首的豪門貴族勢力當道,武則天寸步難行。她從剖析形勢人手總結了經驗教訓,決計擺脫躊躇滿志的「清要官」,從出身門第不高的「濁官」中發現和培植人才,形成自己的力量,與「清要官」集團抗衡,進而展開反擊。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平日為無忌派所不屑一顧、遭歧視、受排斥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冒出來了。這時候,擁護武則天的人還沒有形成氣候,反對武則天的人其勢洶洶,似乎銳不可擋。攻擊和毀謗她的疏本雪片似的飛來,甘露殿的御案上擺著一摞又一摞如此大同小異的奏摺。李治連看都不願意再看了,也看不下去了。他滿臉愁雲,焦躁地踱來跋去。武則天倒頗有耐心,坐在御案跟前,一本一本地翻閱。她拿起一份奏章念道:「皇后是天下婦女的儀範,善惡由她發端,所以說嫫母輔佐黃帝,妲己傾覆殷朝。」詩經中說:「赫赫宗周,褒姒滅之。臣閱讀古史,每每感嘆興亡,沒想到當今聖明之世,也會出現不正常的現象。」

念著念著,不覺噗哧一下笑出聲來了。李治停住腳步,怔怔地望著她:「笑什麼?有什麼好笑的?他們在罵你。」

「罵臣妾倒無所謂,」武則天放下摺子,「可笑的是他們膽大包天,居然把矛頭指向了皇上。」

「朕是商紂王、周幽王,他們又敢怎麼樣?」李治紫漲了麵皮,賽如被野獸咬噬一般地暴怒起來。武則天竊喜果然把他激怒了,一邊舉起大拇指叫「好」,一邊起身走到李治身旁,給他打氣:「皇上高倨九五之尊,天下是李家的天下,他們不過一群奴才而已,竟敢狂犬吠日,如此無禮,無法無天。」

「明日上朝,朕可要好好訓斥他們一頓,誰再敢把朕比做夏桀、紂王、幽王,朕可要開殺戒啦。」

「如果他們只貶責臣妾呢?」聰明的武則天貼到李治的肩頭,趁勢又把話題轉回到自己的身上。

「那也不行。」

鼓起了勇氣的李治,像保護神那樣一手攬著武則天的腰肢,「你忠心輔主,一心一意維護朕。沒有你,朕不知哪一天會被他們吃掉。」

他用手朝御案上一拂,奏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