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蒙恬是華夏歷史名人,他奉命完成了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三項艱巨的軍事工程,對維護秦疆域、百姓的安寧及反擊匈奴貢獻巨大。在他三十幾年的生涯中,有十一年與戍邊軍民緊緊相依,在寧夏兵溝渾懷障駐守,這裡已成為蒙恬的第二故鄉;他為促進當時寧夏地區的農業發展,利用黃河青銅峽段水位落差,興修水利,開渠灌溉,為開闢西北邊疆、開闢寧夏奠定了基礎。蒙恬是維護祖國統一、開發建設寧夏的第一人,也是寧夏歷史名人。

從2002年起,我與寧夏兵溝旅遊區的建設者們,在做好景區開發建設工作的基礎上,便側重挖掘兵溝厚重的歷史文化,研究並探討秦朝名將蒙恬及秦朝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並對寧夏兵溝渾懷障、秦名將蒙恬及周圍延綿不斷的秦、漢歷史有了探究的衝動,總想聽聽那深埋在黃沙厚土下面的故事,想用文字將這段輝煌的歷史演進過程記述下來。8年來,這成為我努力的方向,期間推出了《千古兵溝》一書,是我們一個時期工作的結果。2008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提出了寧夏九大主流文化,其中邊塞軍旅文化正是指開邊大將蒙恬,並將其列入近年來文學創作的重點工程之一。為挖掘並塑造蒙恬這個歷史人物,努力將其搬上銀幕,這更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作為寧夏人,自小便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感情。為傳承寧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填補寧夏先秦文學創作的空白,豐富寧夏的歷史名人,為寧夏「小省辦大文化」的宏偉藍圖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同時也為了讓人們能夠了解開邊大將蒙恬,遂有了撰寫長篇歷史小說《開邊大將蒙恬》的強烈願望。

2009年冬天一個雪後的黃昏,《開邊大將蒙恬》初稿終於完成,望著面前這摞厚厚的書稿,我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蒙恬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保國安民的一生,卻又是短暫的一生;他含冤飲恨而死的那一刻就像流星一閃轟然而逝,久久回蕩在我腦中,這個千古英雄的一生就這樣走向終結。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帶著一種崇敬、敦厚的信念,我對書稿進行細細推敲,數易其稿,現終於付梓。

寫一部專門講述蒙恬將軍的歷史小說,把握歷史大背景、把握人物的性格與心理活動尤為重要,而這一切離不開他當時所處的時代。當時大秦帝國北方經常受到匈奴的掠奪,對秦政權構成威脅;而受秦始皇信任的蒙恬,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北定匈奴」的重任,這給了心懷忠君愛國思想的蒙恬以極大的施展空間。蒙恬是秦朝名將,有關蒙恬的作品又極少,這成為我創作的原因之一。為了更好地完成本書的創作,使漫射於字裡行間的歷史故事及對人性的分析與渲染,更符合現代人的視角與口味,我到過山東省蒙陰縣蒙恬故里,來到陝西省綏德縣蒙恬墓前,我跑遍了蒙恬生前所有活動過的地方,尋找有關蒙恬一生的蛛絲馬跡,力求真實、準確、多角度地再現歷史上的有「個性」的蒙恬;我不停地奔波於書店,在網上查閱與蒙恬有關的資料,真可謂千辛萬苦。說老實話,寫歷史小說是很難把握的,如果「大話歷史」或只是對歷史的簡單描述,而沒有相應的故事情節進行串聯不行。這其中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述歷史及故事情節的取捨上要把握尺度、恰到好處。自從來到兵溝後,蒙恬的影子便深深地刻於我的心中,更是常常出現於我的夢境之中,彷彿是一種心靈上的契合,有時,半夜醒來,夢中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春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他多次聆聽我的創作思路,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在編寫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並親自為本書作序,令人感動;感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為此書的出版給予的支持,馬若飛先生不惜花費休息時間,對書稿的編排結構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及寶貴的修改意見。還要感謝那些關注此書的創作並直接或間接為本書的寫作與出版作出奉獻的同事和朋友們。在這裡,一併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在兵溝的開發建設期間,我結識了遠志,他對蒙恬也是有著相同的心跡,於是我們合力寫下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希望能通過此書給大家提供一個了解歷史、了解蒙恬的渠道。儘管我們花費了不少心血,但由於水平有限,書中的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和讀者指正。

馮增秀

2010年9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