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戰爭寓言 英雄神話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八大奇蹟之一,長城作為一種歷史文化意義深遠。

由於長城的特殊內質,漫漫千年歷史時空,提起萬里長城,人們先想到的是秦始皇。歷史是厚重的,修築萬里長城,蒙恬是忠實的執行者。英雄是壯烈的,蒙恬的一生,創造了好幾個歷史第一:

第一次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第一次將黃河水開閘疏導、修渠延百里,用於農業灌溉,開發了寧夏平原。

第一次修築貫穿南北的直道,寬三十至五十米,長達一千八百里;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繫,被譽為兩千多年前的「高速公路」。

第一次實行移民戍邊政策,為各民族間的交往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生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只識彎弓月」。人們回眸這一段歷史時,在增廣見聞、領略中國政治真諦的同時,看到了一群叱吒風雲人物的真實命運。人類歷史,有壯歌,有悲歡,有燦爛,也有浩劫,從記述蒙恬、蒙毅兄弟倆含冤受死和趙高矯詔冤殺扶蘇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蒙恬的冤屈也是千古第一。在林林總總的歷史冤案中,蒙恬的冤屈同其他冤案一樣有其歷史必然性。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年間的某日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位將相死得最冤?」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大家羅列出一些人名來,太宗搖搖頭,說出了心底的話:「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蒙恬祖籍齊國,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皆為秦名將。蒙恬少時學獄法,後為獄官。始皇二十六年,他被封為將軍、拜為內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寵愛。秦統一六國之際,匈奴乘機南下,佔據河南地。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次年收復河南地,擊退匈奴七百餘里,屯兵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蒙恬從榆中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燕、趙、秦數千餘里舊長城,並修筑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秦朝北方漫長的防禦線。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第五次外出巡視時卒於沙丘,隨之改變了一大批人的命運,包括蒙恬將軍。始皇帝沙丘之死及隨後的「沙丘之謀」,要對付的人物是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政治權謀就是這樣,當權利慾望達到極至、即將要崩潰時,沒有誰能躲得過歷史的浩劫或政治的漩渦。後胡亥繼位,蒙恬為奸佞小人所誣陷,被迫自殺。

蒙恬本是將門之後,功高蓋世,忠君報國的思想深入血液、骨髓。手裡有三十萬大軍和十多萬勞役,頭腦冷靜的他始終沒有謀反之心。心念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忘幾代蒙氏先祖忠君報國之遺訓,忠君重諾。生即如此,死亦如何!司馬遷曰: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蒙恬的聲音: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歷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寧被屈殺,不為貳臣,這是蒙恬的秉性。在開邊大將蒙恬的身上,在當時中華第一勇士蒙恬的血統里,人們看到了他的錚錚鐵骨、熱血男兒、沙場豪情;他的名字令我們心潮澎湃,他的壯烈,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秦朝戰將如雲,大將蒙恬作戰勇敢,出奇制勝,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功績卓著,才能、謀略當是無與倫比,深得秦始皇器重。蒙恬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忠君儒雅的性格,決定了蒙恬最終的選擇,同時也註定了後來的歷史。

……蒙恬知道大牢在什麼地方,自己昂首闊步朝大牢走去。陽周大牢里,戎馬一生的蒙恬想了很多、很多,甚至想到很小的時候,祖父總是望子成龍心切,過早地就給他們兄弟倆傳授軍事知識,逼他們練武,教他們兵法戰術……祖父一再教導他們要學本領,忠君報國。蒙恬的一生都生活在忠實地執行每一道命令當中,兢兢業業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其結果是始皇帝放心地將三十萬大軍交給他長達十個年頭。這份殊榮是任何一個秦大將都不曾得到過的。

那是一個可以追憶但不可以超越的時代,於是,一個個故事,帶著歲月印痕,一樁樁一件件出現在眼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