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夏文化長河裡一朵美麗的浪花

楊春光

寧夏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國明代以前,一直處於北方邊塞的前沿。秦漢以來,歷代中央王朝在此開邊戍邊,移民屯墾,始終不絕,留下了厚重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澱,形成了中華文明中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寧夏歷史文化。黨的十七大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後,寧夏文化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通過挖掘、整理、提煉,逐步形成了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紅色經典文化、以「兩山一河」為代表的大漠黃河生態文化、古人類遺址和古生物化石遺址文化、邊塞軍旅文化、民風民俗文化、西夏遺存文化、以改革開放為主線的成果文化等九大文化。在寧夏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文學、美術、歌舞、戲曲等作品如同長河波瀾,層層推進,紛呈異彩,有些在國內外得到廣泛關注。由此,寧夏有沒有文化、有哪些文化、怎樣建設和發展寧夏文化,多年來困擾人們的這些問題得到了較好的回答和佐證。

《開邊大將蒙恬》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圍繞秦大將蒙恬以河為塞、北逐匈奴、開邊戍邊的歷史線索,用現代人的視角盡述蒙恬一生的沉浮,展示了一幅秦朝時期中國北方的歷史畫卷。本書的兩位作者都不是專業作家。馮增秀是寧夏兵溝文化旅遊公司的總經理,是從行政崗位轉行從事文化旅遊開發的。2001年以前,兵溝及附近的秦漢墓還荒蕪一片,增秀同志則以富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極大的熱情,歷經千辛萬苦,承擔了投資風險,對兵溝與秦漢墓進行投資開發,無怨無悔。現在兵溝旅遊區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成為寧夏又一處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增秀同志熱愛歷史文化,尤其對秦漢文化和兵溝的歷史很有研究,發表了一些較有見地的文章,是一位難得的文化商人。遠志是平羅縣陶樂鎮的一位農民,鍾愛文學,筆耕不輟,發表作品很多。增秀和遠志志同道合,共同投身於兵溝文化旅遊事業的開發建設,源於他們對文化的熱愛。

蒙恬是山東蒙陰人,三代在秦為官,為秦統一中國作出巨大貢獻,他是中國歷史上很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震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這一時期,蒙恬的功業達到了他人生的高峰。同時,蒙恬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至秦始皇死,胡亥以陰謀手段逼死公子扶蘇,自立為二世後,又遣使陽周,威逼蒙恬。面對使者,「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葯自殺。」蒙恬的悲劇命運,在封建王朝是歷史的必然。但其開邊戍邊的功業和忠勇信義的品質,猶如歷史天空中耀眼的明星,永遠閃耀。從文學的角度看,蒙恬所做的事情,驚天動地、流傳千古,但又命運坎坷,具有很高的創作價值。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我在《寧夏文化的源與流探析》一書中曾講過:「秦朝大將蒙恬為寧夏開邊第一人,他與公子扶蘇驅逐匈奴,收復河南地,在寧夏北部修築防禦工事,屯墾戍邊。」可以說,正是由於蒙恬開邊,寧夏才正式納入中央版圖。蒙恬以河為塞、北逐匈奴的歷史事件,就是寧夏邊塞軍旅文化的源頭。這部小說創作的意義,就在於既溯源而上,找尋寧夏歷史文化的源頭,填補了寧夏沒有反映秦漢時期文學作品的空白,又立足現實,增加寧夏文化的厚度,為寧夏邊塞軍旅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據考證,蒙恬戍邊的軍事指揮所「渾懷障」,就修建在今寧夏北部沿黃河一線。因此,圍繞蒙恬開邊戍邊的故事進行文化挖掘,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2002年,增秀同志在兵溝秦漢墓群附近開發修建了「渾懷障」,又與遠志同志合作,歷時數年創作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這是到目前為止寧夏第一部反映秦朝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文學作品。儘管這部小說在駕馭題材、塑造人物、故事情節、語言運用等方面還略存不足,但作者選取重要歷史人物、擷取重大歷史事件、反映古代歷史風貌、挖掘相關歷史文化的勇氣令人欽佩。

寧夏文化,源遠流長;寧夏文化,博大雄渾。適逢盛世,文化必將更加繁榮。發掘、整理、弘揚寧夏文化,是這個時代熱愛寧夏文化的人們自覺的責任。「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開邊大將蒙恬》猶如寧夏文化長河裡一朵美麗的浪花,追逐著寧夏文化大時代的潮流,歡騰跳躍,順流而來。我衷心祝願這部作品能夠得到讀者的厚愛,也衷心希望作者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系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10年5月15日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