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政權 二、約法

據說,趙匡胤同意稱帝,是講了條件的。

條件講在「擁逼南行」之時。當時趙匡胤勒住了馬,對兵變將士說:你們貪圖富貴,硬要立我為天子。那好,我有號令,能聽從嗎?如不能,就地解散,我們各奔前程。

兵變將士一齊下馬說:唯命是從。

於是趙匡胤約法三章:小皇帝和老太后是我舊主,不得驚犯;眾王公和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辱;朝廷府庫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遵命者賞,違法者斬,做得到嗎?

眾將士異口同聲:諾!

趙匡胤這才「勉為其難」地當了皇帝。

這當然是事先就設計好了的劇情和台詞,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此前那些篡奪政權的野心家,往往許諾進城之後放縱士兵掠奪,以此誘使軍人參加政變。趙匡胤卻反其道而行之。這就不但雄辯地證明了陳橋兵變是他主謀,也證明此人並非一般的軍閥,而是有著深謀遠慮的政治家。至少他明白一點:奪天下可以靠武力,保政權卻要得人心。

宋能延續三百多年,並非沒有道理。

已經無法知曉,趙匡胤什麼時候思考了這些問題。但可以肯定,這絕非他一時興起。因為他不僅在政變之時對部下嚴加約束,更在即位之後對自己無法預測是賢是愚、是仁是暴的子孫後代,立下了嚴厲的祖宗家法。

那是一個神秘兮兮的故事。據說,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密室里,立了一塊四尺寬、七八尺高的石碑。所有的新皇帝即位,都要在稟告列祖列宗之 後,進入密室誦讀碑文。隨同新皇帝走到碑前的,只能是一個不識字的小宦官,其他人則必須遠遠地肅立恭候。新皇帝跪下來默誦完畢,便牢記在心並身體力行。如有違反,據說就會天打五雷轟。

太祖之後北宋的八位皇帝,應該都履行過這種宗教儀式般的手續;而那塊石碑的神秘面紗,則由於金兵攻陷宋都啟封密室而被揭開。原來上面鐫刻的,也是約法三章:

一、保全柴氏子孫(即後周皇族);

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三、不加農田之賦。

碑,現在已經找不到了。碑文,後人也記載不一。就連有沒有這塊碑,也都成問題。但,趙匡胤「祖宗家法」的真實性,應該無可置疑。因為北宋的皇帝都基本上做到了保全柴氏子孫和不殺士大夫兩條,太祖有此家法更是兩宋朝野的共識。因此即便有皇帝想殺人,也會受到抵制。

比如宋神宗。

宋神宗趙頊,北宋第六任皇帝,為宋英宗長子。神宗年間王安石當權,推行「熙寧變法」,即下卷中華史重點討論的「王安石變法」。

神宗就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那個皇帝,由於年輕氣盛而難免衝動。有次因為陝西用兵不利,要殺一個小官。不過他也知道這件事並不容易,所以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就特地向宰相問起:朕昨天批示要殺的人,執行了沒有?

宰相答:正要上奏。

神宗說:怎麼,有疑點嗎?

宰相答:祖宗家法不殺士人,臣不願陛下破戒。

神宗沉默良久,然後說:那就臉上刺字,流放。

這時,站在旁邊的中書侍郎章惇(讀如敦)說話了。

章惇說:那還不如殺了他。

神宗問:什麼意思?

章惇答:士可殺不可辱。

神宗聲色俱厲:讓朕快意的事,一件都做不得嗎?

章惇面不改色:如此快意,不做也好。

神宗只好把一口氣咽進肚子里。

難怪太祖會說:你們以為當皇帝容易呀?

其實,沒有哪個統治者是觀音菩薩,也沒有哪個統治者不喜歡隨心所欲。能夠像宋太祖和他的繼承者那樣,為了長遠利益而剋制自己,在那個時代就算很不錯了。

不妨再舉一例。

有一次,太祖皇帝在園子里用彈弓打麻雀,一個名叫張靄的監察官員卻緊急求見。原本興緻勃勃的太祖,只好放下彈弓接見了他。然而此人說了半天,全都是雞毛蒜皮。於是皇帝勃然大怒:你說的事有那麼急嗎?

張靄說:總比打麻雀急一點。

太祖氣得發抖,拿起斧柄就敲落了張靄兩顆牙齒。

張靄卻慢慢彎下身子,撿起牙齒放在袖中。

太祖冷笑:怎麼著,拿去做證據控告朕嗎?

張靄答:告是告不了,但史官會記錄在案。

太祖只好賠禮道歉。

顯然,太祖趙匡胤脾氣並不好,自尊心也強,更不認為臣僚可以跟皇帝平等。但是他有追求,希望長治久安;也有敬畏,害怕留下罵名。所以,他比其他軍閥頭子克制。

如果不剋制呢?就變成五代之後第六代了。

因此,太祖皇帝能剋制就剋制,他的臣僚比如趙普也能堅持就堅持。有一次,趙普推薦一個人任某職。申請報告交上去,太祖不批。第二天,又交同一份報告,又不批。到第三天,推薦如故,氣得皇帝將奏摺撕碎,扔到了地上。

趙普卻面不改色,一片片撿起來。

過了幾天,撕碎的奏摺被粘貼完整再次送達御前。

太祖也只好沒了脾氣。

又一次,還是為了任命,皇帝跟宰相頂起來。

太祖說:朕就不批,你能把我怎麼樣?

趙普說:有罪當罰,有功該賞,古今如此。何況刑罰也罷獎賞也好,乃是天下之刑賞,不是陛下一個人的,怎麼能以個人好惡來決定貶責和升遷呢?

太祖大怒,站起來就走。

趙普則不緊不慢亦步亦趨跟著走。太祖走進宮裡,趙普就站在門口,一站就是半天。太祖又只好沒了脾氣。他派人從宮中傳出話來:朕准了,照宰相的意見辦。

此事在歷史上一直傳為美談,其實卻恰恰證明,帝王就是帝王,大宋也不是什麼法治國家,趙匡胤的祖宗家法更不具有「憲章」的性質,反倒是專制的鐵證。因為這故事和那約法的潛在前提是:皇權無限制。皇帝真要殺人,或者硬不批准某項任命,天下人也奈何他不得,只能忍著。

趙匡胤,只不過碰巧選擇了開明專制。

同樣碰巧的是,他也有人情味。

說起來趙匡胤也是性情中人。他當了皇帝以後,仍常常到臣僚家裡串門。去得多的是趙普家,以至於趙普退朝之後都不敢換衣服。某夜漫天大雪,太祖居然也推門而入。始料未及的趙普剛剛換了便衣,狼狽不堪,皇帝卻毫不在意地大喊「嫂子烤肉來吃」,結果是君臣相談甚歡。

這樣人性化的管理,當然很得人心。

不過如此隨意,有時也會讓臣僚緊張。又一次,太祖突然來到趙普家,只見屋檐下放了許多罈罈罐罐,都是吳越王從杭州送來的。太祖說:海貨可是好東西,打開看看。

打開一看,全是金子。

趙普跪下來磕頭:臣實不知情,否則就奏聞陛下了。

太祖卻哈哈大笑:無妨,儘管拿去用。那些傢伙,還真以為國家大事都是你們這些書生在做主呢!

這才是一語道破天機。

事實上,無論趙宋皇帝怎樣善待宰相和大臣,都不意味著他們會割讓皇權。恰恰相反,先集地方之權於中央,再集中央之權於皇帝,才是他們真正要做的事;而要實現這一政治改革的目標,又首先要限制和分割宰相之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