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月——陰曆十三

遠野鄉一年之間的各種活動,都依照舊曆舉行。

辭歲的儀式,從十一月十五日的「立新木」 開始,一直到二月九日的「開弓箭」,中間有形形色色的活動,是一年之中活動最多的時期。

家家戶戶供奉給正月來訪的大年神的飯,叫「御靈飯」,這飯不能用普通的柴薪來烹煮。煮御靈飯時,必須到山裡砍來全新的木柴。

十一月十五日,是砍這木柴的日子。

這天砍來的木頭,在傍晚前要先豎立著。然後用新柴造弓箭,綁在木頭上,對著南方,以證明這塊木頭是神聖的,並且祈禱不會被鳥所污穢。

這就是立新木。

十二月從一日到三十日之間,幾乎每一天都有各種神佛的除歲活動。不過只有齋子才會祭祀全部的神明。

在一般人家,只慶祝下列日子:

首先五日是御田神,八日是藥師神,九日是稻荷神,十日是大黑神,十二日是山神,十四日是阿彌陀佛,十五日是若惠比壽,十七日是觀音菩薩,二十日是黃鼠狼——陸地神,二十三日是工匠之神——聖德太子,二十四日是氣仙的地藏神,二十五日是文殊菩薩,二十八日是不動明王,二十九日是御蒼前神 ,為這些神明進行除歲等活動。

而人是在三十日除歲。

十二月十日的大黑神除歲,會在神前供奉白蘿蔔葉。

傳說是這樣的:

有一次大黑神因為吃了太多年糕,就快撐死了。

母神叫他快點吃生白蘿蔔,但不巧沒有白蘿蔔。

因此大黑神四處詢問有沒有白蘿蔔,這時看見河邊有個婢女在洗白蘿蔔。大黑神請婢女給他一根,但婢女回答:

「這些白蘿蔔是主人一根一根數過才交給我的,我不能給你。」

大黑神失望極了,婢女見狀說:

「請放心,這裡還有白蘿蔔葉。」

然後折下白蘿蔔葉給大黑神。

據說大黑神因為白蘿蔔葉而保住了一命。

因為這樣的傳說,人們開始供奉白蘿蔔葉給大黑神。

十二月二十三日會煮紅豆粥,用胡枝子做成的筷子食用。

這叫作大師粥。

傳說用吃過大師粥的筷子在灰膳上習字,字就會寫得漂亮。

灰膳是撒上灰並搖晃勻平的膳台。

此外,這天還要製作家人人數的糯米糰子。

其中一顆糰子裡面會塞入錢幣。

吃到有錢幣的糰子的人會很開心,因為這表示明年將會交好運,大富大貴。

大師粥的大師指的是誰,詳情不明。傳說原本是一個有許多孩子、在暴風雪中過世的人。

正月初三叫「初不祥」,被視為凶日。

意思好像是這天不管做什麼都不會有好結果。因此遠野一帶都說不管是年初拜年,或是巡訪寺社,都要在初一和初二就結束,初三最好什麼事都不要做。

其他的年節活動與其他地方沒什麼不同。七草粥 等的做法,大致上也都一樣。在砧板上切七草時唱的歌是:

「唐土之虎、鄉下之虎,在它們到來之前,要煮什麼粥?煮七草粥。」

從前,遠野鎮上有在正月十一日買鹽的習俗。

在這天買鹽,以及買來的鹽,叫作「與作鹽」,據說每一家都會買。即使家中鹽很充足,還是會買一點。不拘多少,各家一定都會買。

從前有個叫與作的鹽販子。他沒有店面,是巡迴各村兜售鹽巴的行商。

某年正月十一日,與作到遠野來賣鹽。許多人家都買了,而買了鹽的人家都驚奇且開心。因為這天向與作買來的鹽里竟摻了黃金。不論買了多少,每一家的鹽都有黃金。

因為這件吉利的事,形成了在這天買鹽巴的習慣。

小正月是女人的除歲日。

這天也是家中各種道具過年的日子。所以借出去的東西都要收回來,全部放在家裡,並且供上年糕。

供奉給自在鉤 的年糕叫鍵鼻神餅。據說只要家裡的人在夜裡吃了這年糕,就能身強力壯。

倉庫和儲藏室的老鼠,也要為它們供上年糕。這叫作嫁子餅,各供上兩塊。

另外,也會供奉年糕給狼。

將切成一塊塊的年糕用稻草束包起來,綁在山腳下的樹枝等處。

這叫作狼餅。此外還有狐狸餅等。

小正月的活動中,有叫作「呼鴉」的。

將切成小塊的年糕放進木量斗,趁著還有天光的時候,叫孩子們拿著去喊烏鴉。

村中各處都可以聽到孩子們的歌聲:

烏鴉來呵

給你紅豆年糕吃

快來呵

鴉群就會不知從何處飛來。

那景象就好像烏鴉也知道這一天,等著聽到呼喚一樣。

小正月會掛上「八稻草人」 。

這是一種驅魔儀式,叫作封窗。

將嫩栗枝裁成五寸長,穿上切成小塊的年糕、魚、昆布,等等,再插在房屋的入口或窗戶等處。

小正月也會做一種叫「拖海鼠」的活動。

用繩索綁住馬鞋( 譯註:以稻草、皮革或和紙製成,保護馬蹄的鞋子)拖曳,在房屋周圍還有屋內緩步前進,並一邊大喊:

「海鼠大王駕到,田鼠大王換領土!」

這是驅逐田鼠的咒法。

小正月的活動里,「稼鳥」 活動是最為粗暴的。

這是模仿雞的活動。

不是各家舉辦,而是整個地區的活動,因此需要全村討論決定。依照商議結果,每戶派出一名年輕人,依聚落編成總共二三十名的小組。

年輕人肩部綁上用稻草做成的蓑衣「奇態」 ,頭戴白色斗笠,各個手持棒子。棒子前端或中間綁上稻草段。

各組人馬打扮成這種模樣,攻入村中的富裕人家,索求年糕。而且不會在自己的聚落行動,一定要攻打別村。同時他們還會另設迎擊小隊防備,以埋伏其他村子的稼鳥。

稼鳥首先攻向鄰村的代表性富家,所有的人一起在屋檐下彎腰,模仿雞的動作,然後將帶來的五升大量斗擲入屋子裡。

規矩中,被擲入量斗的人家,必須裝滿年糕後再端出來。但這時要用鐮刀割下量斗一角再歸還。這叫作「割量斗」。

不過稼鳥無法輕易得到拿出來的年糕。

因為遭攻打的富家所在的村子年輕人,會用淺盆裝水潑稼鳥的頭,不讓他們得逞。

以潑水為信號,打鬥開始。

就這樣不斷地重複,賺取年糕 。

此外,當不同聚落的稼鳥在街上狹路相逢,也會發生打鬥。

碰上的時候,雙方要先彎腰模仿雞的動作,然後再開打。打贏的話,就可以搶走輸的一方得到的全部年糕。

聽說現在因為警察會管制,所以沒有過去那麼熱鬧了。

同樣在小正月這天,會進行打果樹的活動,祈求結果豐收。在遠野地方,把這稱為「持切」 。

首先,一個人用斧頭敲打院子里的樹榦,說:

「不結好果子,就把你砍掉。」

另一個人則應答:「我一定會結出好果子,請高抬貴手。」

立瓠的儀式,是在栗樹枝插上削細的胡桃嫩枝,綁上馬鞋等弔掛起來。

這是用來祈禱當年的瓠瓜和南瓜豐收的。

這也是小正月的活動之一。

小正月到了向晚時分,當夕陽將雪景染得一片艷紅時,家家戶戶就會開始進行「彌六郎」 儀式。

該戶家長拿著裝了豆殼、蕎麥殼等的量斗,一邊撒,一邊從玄關到大門口往返三次。

這時要高聲唱著:

彌六郎飛來了,金錢財寶也飛來了。

是有馬的大人嗎?還是有牛的大人?

豆殼熱騰騰,蕎麥殼也熱騰騰。

據說「彌六郎」指的是一個叫遠野彌六郎的諸侯。這名諸侯被命令更換領地,從八戶遷到遠野時,當地人民為了慶祝新主公到任,舉行儀式,遂流傳下來。

小正月的夜晚,人們會在葫蘆里放小刀,一邊「咔啦咔啦」地搖著,一邊訪問各家。這叫作「斫納莫米」或「斫火斑」 。

斫 是方言,剝下的意思。

一整年都坐在火爐邊烤火,懶得工作的人,兩邊的小腿會烘烤出紫色的火斑來。他們就是要找上門來,用小刀剝下這些懶鬼的證明。

人們來到門口,喚道:

「斫火斑,斫火斑。」

屋內的人就會應說:

「看,斫納莫米來了。」

然後要女兒們端出年糕賠罪懺悔。家裡有寶貝女兒的人家,會更恭敬地賠罪。因為有時候斫納莫米會特別盯上那樣的女孩,斫她們的皮。

小正月的活動非常多,除了與福神有關的儀式及斫納莫米以外,還有插秧、播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