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58

58

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歡知道和談論卓越人物的卑鄙無恥,但這不是我的愛好。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一些概念——「人生而平等」,「公平競爭」,「天賦人權」等等。所以要接受「一些人必將受到另一些人的粗暴對待」是很難的事。每個人都要爭得自己的權力,為自己受到的傷害和不公待遇而吶喊,揭露一些人的真面目,把他們拉下聖人和卓越者的寶座,在愛情關係上同樣如此。薩特和波娃共同的情人比安卡·朗布蘭寫了《被勾引姑娘的回憶》,塞林格的情人喬伊斯·梅納德寫了《At

Home

In

The

World》,講述她們被天才勾引和被天才殘酷傷害的經歷。比安卡和喬伊斯的指責是基於這樣一點,有著卓越才能的人應該是道德的完善者,這真是天真之極的幻想。她們是天才道路上必然的犧牲品,她們肯定要受到傷害,這是因為她們沒有相同的精神力量、頭腦智力與之匹配,而不是因為天才沒有更完善的道德。我知道很多人不會同意這個觀點,要承認這一點就必須承認這樣一個前提——人和人生而不平等,一些人的價值遠遠大於另一些人。避免被傷害的唯一辦法,就是這另一些人堅持不被那些更有價值的人吸引,而滿足於過著他們平凡的生活。

我看到電視里一個優秀青年為了一個同學利用父親的權力獲得他想要的職位而感到不公,可他絲毫沒想過他不費吹灰之力,生來就擁有美貌、才能也是一種不公,而他的同學僅僅有一個好父親。我們在生物學上都知道物競天擇,而對於人類自己卻想出一些「公平競爭」之類的花招迷惑弱者,以便名正言順地把他們淘汰出局。如果你承認這樣做的正確性,就必須承認比安卡和喬伊斯理應受到傷害。當然,同情是另一回事,我們當然可以同情她們,就像我們在街邊向乞丐施捨一點自己可有可無的零錢。

這足以解釋我在街邊給乞丐零錢時為什麼會感到難堪,因為我認可了世界的不公,我佔了別人沒有佔到的便宜。

徐晨有一次對我說:「你認為這個世界不好,可它自成一體,你甚至想不出一個比現在更好的世界。」

我可不這樣想,不公,肯定不是一種好秩序,不公的世界肯定不是一個好世界。真正好的世界,應該人人美貌聰明,健康富有,熱情只增不減,愛情永恆不變,連運氣也都要毫無二致,這樣才談得上公平……

「但這是不成立的,違反了基本的邏輯關係。」他說。

當然,這樣的世界不存在,人類齊心協力一起努力也不可能存在。大家常常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我要說:「我們只有一個壞的世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