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國鼎立 三世紀 三〇年代(二三〇—二三九年)

諸葛亮二出祁山·病逝五丈原。東吳斬酷吏呂壹。

羅馬皇帝亞歷山大擊敗波斯,不久被刺身死(二三五年)。馬克西米努斯繼位皇帝,暴虐兇殘。

曹魏·太和四年  蜀漢·建興八年  東吳·黃龍二年

1、春季,東吳帝國(首都建業〔江蘇省南京市〕)皇帝(一任大帝)孫權(本年四十九歲),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武裝部隊一萬人,深入東方大海,尋求傳說中的夷洲、亶洲(關於夷洲、亶洲是今日何地,考證文獻至多,目前較有說服力的是,夷洲指琉球,亶洲指日本),打算俘虜兩地人民,增加國力。上大將軍陸遜、首都衛戍司令(衛將軍)全琮,一齊勸阻,認為:「桓王(孫策)當初創立基業時,軍隊不滿五百人,而江東(江蘇省南部太湖流域)現有的部眾足夠使用,不應該遙遠深入渺茫世界;萬里之外,襲擊別人,風浪波濤,難以預測。而且,人民一旦改變環境,必然會因水土不服之故,生疾患病。本來打算增加國力,反而更傷害國力;本來求利,反而受損。加上那些地方的人民跟飛禽走獸一樣,得到他們,對事業毫無幫助;沒有他們,也不會使我們的部眾減少。」孫權拒不接受。

2、曹魏帝國(首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東白馬寺東〕)政務署執行官(尚書)、琅邪郡(山東省臨沂市)人諸葛誕,立法官(中書郎)南陽郡(河南省南陽市)人鄧颺等結合成一個互相抓癢的小圈圈,你讚美我,我讚美你。宣稱:散騎侍從官(散騎常侍)夏侯玄等四人是「四聰」;諸葛誕等八人是「八達」;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總立法長(中書監)劉放的兒子劉熙,立法署長(中書令)孫資的兒子孫密,文官司司長(吏部尚書)衛臻的兒子衛烈等三人,還沒有資格進入圈圈,但因為他們的老爹都是在位的當權人物,特別容納,稱為「三豫」。

代理宰相(行司徒事)董昭上書皇帝(二任明帝)曹叡(本年二十七歲),說:

「凡是擁有天下的君王,沒有不尊重樸實忠信人士,而痛恨虛偽。因為他們破壞教化,擾亂治安,傷風敗俗。最近,魏諷伏誅(參考二一九年九月)、曹偉在二〇年代處死(參考二二一年八月)。陛下前後頒布的詔書,無不深刻的斥責浮華不實,打算消滅使人咬牙切齒的邪惡勢力。可是,執法的官員,卻畏懼邪惡勢力,不敢糾舉,破壞風俗的行為,遂越來越趨嚴重。

「我暗中觀察,現代青年不再把學問當做根本,卻專門結交黨羽,樂此不疲;高級知識分子不再追求高尚的孝悌清廉境界,卻趨炎附勢,只為了攫取一點小名小利,結成黨派,你恭維我天下第一,我嘆息你懷才不遇。把詆毀當做刑殺,把褒揚當做獎賞。對歸附自己的,讚美的言論如傾盆大雨;對拒絕歸附自己的,就百般挑剔,橫肆誣衊,還互相勉勵說:『現在是什麼年頭?有什麼擔心的!只怕你人際關係不夠,朋友不多!不要憂慮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納入小圈圈,就像吃了仙丹妙藥,人家對你連說話都會細聲細調。』

「我又聽說,有人教他的家奴或賓客,冒充高級官員的屬下差役,出入宮廷,書信來往,探問機密。像這一類事情,都是法令所嚴禁,刑罰所不赦;即令是魏諷、曹偉的罪行,也不會比他們更重。」

曹叡同意董昭的看法。

二月四日,曹叡下詔:「社會風氣之樸實和華麗,隨著教育文化而改變。兵荒馬亂以來,儒家學派經典的研究工作完全荒廢。青年們的興趣和進取方法,不再受經典約束。豈不是教導不恰當,任用官員時,從不考慮他品德的緣故!現在嚴格調查,從政務署助理(郎吏)開始,學問可以通曉儒家學派一種經典,才幹可以擔任地方政府首長的,應參加國立大學教授(博士)主持的考試,考試成績優等的,錄用;其他華而不實,不務正道的人,罷黜。」於是,諸葛誕、鄧颺免職。

3、夏季,四月,曹魏帝國皇家師傅(太傅)鍾繇逝世。

4、六月十一日,曹魏帝國太皇太后卞女士逝世。

秋季,七月,卞女士安葬。

5、曹魏帝國最高指揮官(大司馬)曹真,認為蜀漢帝國(首都成都〔四川省成都市〕)不斷侵犯國境,請求出動大軍,從褒斜谷(陝西省太白縣西南褒河山谷)深入,作懲罰性的討伐;如果各將領數道同時進擊,可以獲得大勝。曹叡批准這個軍事計畫,下詔:最高統帥(大將軍)司馬懿,逆漢水而上,由西城(陝西省安康市)向西攻擊,跟曹真在漢中(陝西省漢中市)會師。其他將領,分別從子午谷(陝西省寧陝縣北)、武威(應為建威,甘肅省西和縣)同時並進。最高監察長(司空)陳群勸阻說:「當年,太祖(曹操)到陽平(陝西省勉縣西)攻擊張魯(參考二一五年七月),盡量攜帶豆子小麥,增加糧食的存量。可是,還沒有攻下張魯,糧食已感不足。而今,我們既沒有周密的準備,褒斜谷地形又非常兇險,無論進退,都十分困難。轉運輸送,敵人一定阻截抄掠,如果防止阻截抄掠,就必須多派部隊防守險要,那麼大軍戰鬥力就會減弱,不可不精密思考。」曹叡採納陳群的建議。

曹真再上書,要求從子午谷進擊。陳群再陳述軍事行動的缺點和軍費的龐大負擔。曹叡把陳群的奏章交給曹真參考,曹真不理會陳群的奏章,遂即出動。

6、八月五日,曹魏帝曹叡向東視察。

八月十九日,抵達許昌(河南省許昌市東)。

7、蜀漢帝國丞相諸葛亮(本年五十歲),得到曹魏兵團入侵消息,把大軍集結在成固(陝西省城固縣)赤坂(陝西省洋縣),嚴陣以待(曹魏兵團逆漢水而上跟從子午谷南下,一定在城固會師),另徵召李嚴率二萬人前來漢中(陝西省漢中市)增援;向蜀漢帝(二任)劉禪(本年二十四歲)推薦李嚴的兒子李豐,當江州(巴郡郡政府所在縣·重慶市)司令官(江州都督),辦理後勤供應(李嚴本是江州都督,既率軍北上,遺缺命他兒子接任)。

就在這時候,大雨不停,連降三十餘日,棧道完全斷絕,曹魏帝國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太尉)華歆上書說:「陛下神聖的品德,上比姬誦(周王朝二任王)、姬釗(周王朝三任王),但願以專心治理國家為第一優先,其次再考慮征戰。國家建立在人民基礎之上,而人民必須穿得暖、吃得飽。如果能使中國(曹魏)沒有饑寒的災難,人民沒有遊離的心理,則兩個盜匪集團(東吳跟蜀漢)的粉碎,可以馬上看到。」曹叡回答說:「盜匪集團仗恃山川險要,我的父親(曹丕)和祖父(曹操)曾經勞苦討伐,還不能削平,我怎麼敢自命不凡,肯定可以把他們消除?只是各位將領認為,如果不試探一下,敵人不可能自己倒斃,所以展示軍力,看看有沒有可乘之機。如果時候仍沒有到,姬發都曾經中途班師(前十二世紀七〇年代,周部落酋長姬發,打算向商王朝末任帝子受辛總攻,在孟津〔河南省孟津縣東〕舉行結盟會議,參加的有八百個封國國君,都認為可以採取軍事行動,姬發說:「時機還沒有成熟,天命還不是時候。」即行撤退)。這是歷史的鏡子,我不會忘記應該做什麼。」

宮廷供應部長(少府)楊阜上書說:「從前,姬發(周王朝一任王)渡黃河北伐子受辛(紂)的時候,有白色鯉魚跳進姬發乘坐的御船。君王和臣僚的臉色,全都變得蒼白。那本是一個祥瑞的兆頭,他們還心懷憂慮恐懼;何況面對真正的天象變異,能不戰慄?現在?東吳、蜀漢都還沒有平定,上天卻屢顯奇象,各軍剛剛出發,便大雨不停,被隔絕在窮山惡水之中,已有多日,轉運糧秣,肩挑背負,沉重勞苦,費用日漸增加;一旦接濟中斷,便完全違背當初的計畫。古書說:『有利便攻,有難就退,是最大的軍事智慧。』(《左傳》〈前五九七年〉)憑空使大軍困處在山谷之間,前進毫無所獲,後退又無決心,不像是王者之師。」

散騎侍從官(散騎常侍)王肅也上書說:「古人有言:『千里轉運糧秣,士兵們一定陷於飢餓;等候砍來的柴煮飯,臨睡時還不能吃飽。』這還是平原上軍事行動的後果;何況深入險地,開山辟路,艱苦程度,高出百倍。而今,又加上淫雨不止,山道崎嶇,又陡又滑,部眾困在一起,有力難施,因道路太遠之故,糧秣供應不上,這是軍事行動最大的禁忌。聽說曹真出動已經半月,子午谷才走一半,開山鑿路,全部由戰士負擔,盜匪(蜀漢)兵團坐在那裡,安逸的等待我們疲勞的部眾,更是軍事行動最怕遭遇到的危境。談到前代,姬發(周王朝一任王)討伐子受辛(商王朝末任帝),大軍已出函谷關(河南省新安縣),中途仍然折返;談到近代,武帝、文帝南征孫權,雖到達長江,卻不強渡(參考二二五年十月),豈不是上順天意,下順時機,知道如何變通?全國人民都相信:陛下會因大雨困苦讓他們休息;等到日後再次出擊,再使他們效命。人民樂意於冒險犯難,才會不顧死亡,全力以赴。」王肅是王朗的兒子(王朗,參考二〇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