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匈奴崛起 公元前二世紀 三〇年代(前一七〇—前一六一年)

西漢·文帝前元十年

1、冬季,西漢王朝(首都長安〔陝西省西安市〕)皇帝(五任文帝)文帝劉恆(本年三十三歲)前往甘泉(甘泉宮,陝西省淳化縣西北)。

2、劉恆的舅父薄昭,殺害政府使節。劉恆不忍心處決,遂派高級官員(公卿)陪他飲酒,暗示他自裁,薄昭不肯。劉恆再派文武百官前往痛哭弔喪,薄昭無可奈何,只好自殺。

司馬光曰:

唐王朝宰相李德裕(參考八四九年十二月)認為:「劉恆誅殺薄昭,斷然處置,賢明當然賢明,但在禮教上,卻不太妥當。嬴罃送姬重耳,興起見舅父如見娘親的傷感(秦國九任國君穆公嬴任好,娶晉國十九任國君獻公姬詭諸的女兒秦姬〔名不詳〕為妻,生子嬴罃,秦姬不久逝世。姬重耳是秦姬的兄弟。公元前七世紀,晉國內亂,姬重耳出奔。前六三六年,嬴任好送姬重耳回晉國就任國君〔二十四任文公〕,嬴罃當時還是太子,送舅父到渭水之南,思娘親不能見,見了舅父,如見親娘。前六二一年,嬴罃繼位國君〔十任康公〕,作《渭南》詩,載《詩經·秦風》),何況薄太后仍然健在,只有這麼一個弟弟,斷然處置,怎能安慰娘親的心?」我以為不然。蓋法律是天下人民的公器,英明的執法者,親疏如一,任何困擾都不能阻止,人民才不敢有所仗恃而去犯法。薄昭雖然一向被人讚揚為忠厚長者,可是甥兒身為皇帝,不給他遴選賢明的師傅,卻教他掌握兵權,以致驕傲不可一世,對他的長官都敢冒犯。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竟格殺中央政府使節。他所以敢如此妄為,當然是有所仗恃。如果赦免無罪,那跟劉驁(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劉欣(西漢王朝十三任哀帝),有什麼差異?曹丕(曹魏帝國一任文帝)曾稱讚劉恆的美德,卻把誅殺薄昭這件事除外,他說:「舅父皇親之家,應該用奉養的方法報恩,不應該交給他們權柄。有了權柄之後,就很容易犯法。一旦犯法,又不得不作處理。」抨擊劉恆對薄昭不知道防範於未然,這段話抓到問題核心。所以,要安慰娘親的心,恐怕在最初開始時,就要慎重。

西漢·文帝前元十一年

1、冬季,十一月,西漢王朝(首都長安〔陝西省西安市〕)皇帝(五任文帝)劉恆(本年三十四歲)巡視代國(首府晉陽〔山西省太原市〕)。

春季,正月,劉恆自代國返回首都長安。

2、夏季,六月,梁(懷)王(首府定陶〔山東省定陶縣〕)劉揖逝世,沒有兒子。

梁王師傅賈誼再上書劉恆,說:

「陛下迄今還沒有制定封國政策,而情勢已一天比一天緊張。目前封國的親王,不過第二代,最多不過第三代,已經驕橫傲慢,不能剋制,如果他們再用心擴張,力量就更強大,中央政府的法令,恐怕不會再受尊重。陛下當做屏障的,和皇太子(劉啟)唯一仗恃的,不過淮陽國(首府陳縣〔河南省淮陽縣〕)跟代國(淮陽王劉武、代王劉參,都是劉恆的兒子、劉啟的弟弟)。代國北方跟強大的匈奴汗國接壤,能夠保住自己,就心滿意足了。而淮陽國比起其他土地廣大的封國,好像臉上一顆黑痣而已,只能引誘別人并吞它,它卻沒有力量對別人構成威脅。

「而今,權在陛下之手,使兒子的封國(淮陽國、代國)成為誘人并吞的魚餌,不能算是高明的謀略。因此,我建議:把淮南國(首府壽春〔安微省壽縣〕)全部劃歸淮陽國。再給梁王劉揖選定繼承人,然後,把淮陽國東部及北部兩三個重要城鎮,連同東郡(河南省濮陽市西南)一併劃給梁國。陛下如果認為不恰當,那麼,我再建議,把代王劉參調到睢陽(河南省商丘縣)當梁王(梁國首府原在定陶,此處建議連首府也搬家)。梁國(首府睢陽)國土,南起新郪(安徽省太和縣北),北到黃河。淮陽國國土,包括陳縣(河南省淮陽縣),南到長江。萬一某個強大封國心懷異念,也必被這種形勢嚇阻。

「梁國(首府睢陽〔河南省商丘縣〕)足以拒抗齊國(首府臨淄〔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跟趙國(首府邯鄲〔河北省邯鄲市〕),淮陽國足以禁制吳國(首府廣陵〔江蘇省揚州市〕)、楚國(首府彭城〔江蘇省徐州市〕),陛下就可以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睡大覺,再不必憂慮山東(崤山以東)出什麼事。終陛下之身及太子(劉啟)之身,至少兩代可獲得平安。

「今天全國所以一派昇平氣象,只不過正好各封國親王年紀還小。可是,幾年之後,陛下就會親眼看到出現什麼現象。秦王國日夜不休,苦心經營,企圖剷除六國。陛下擁有絕對權力,控制天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隨意裁定,卻袖手不管,去釀成新的六國之禍,不能說是智慧。即令及陛下之身,沒有變化,但你已種下禍根。形勢如此明顯,如不決定對策,萬一陛下死亡,將給娘親(薄太后)、弱子(劉啟),留下動亂,不能說是仁慈。」

劉恆這次採納賈誼的建議,改封淮陽王劉武當梁王(首府睢陽),國土北到泰山(山東省泰安市北),西到高陽(河南省杞縣西南高陽鎮),轄區內有四十餘個大城。

年余之後,賈誼逝世,年三十三歲。

3、劉恆改封城陽王(首府莒縣〔山東省莒縣〕)劉喜(劉章之子)當淮南王(首府壽春)。

4、匈奴汗國(王庭設蒙古國哈爾和林市)攻擊狄道(甘肅省臨洮縣)。

當時,匈奴不斷沿著邊境,發動攻擊。太子內宅管理官(太子家令)、潁川(河南省禹州市)人晁(音cháo〔潮〕)錯,上書劉恆,就軍事措施,提出建議:

「《兵法》說:『只有戰無不勝的將領,沒有戰無不勝的人民。』所以,保持邊境安全,建立奇功大名,在於有優秀的將領,不可不謹慎選擇。

「我又聽說,戰場上交鋒,最緊急的要務有三:一、佔領有利的地形。二、擁有受過嚴格訓練的戰士。三、武器銳利。《兵法》:步兵、騎兵、戰車部隊、弓箭部隊、長槍短矛、寶劍鐵盾,在合適的地形上,才能發揮威力。地形不合適,十個人打不過一個人。部隊平常沒有訓練,戰士沒有養成服從的慣性;營帳粗糙,解散或集合,一片混亂;勝利進攻時,唯恐落後;戰敗撤退時,唯恐跑得不快。前隊已投入戰場,後隊卻一盤散沙。指揮大軍的鳴金(後退)擊鼓(前進)號令,完全失去意義,這是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緣故,一百個人打不過十個人。武器不精良,跟赤手空拳,沒有差異。盔甲不精良,跟光著脊樑,沒有差異。弓箭射不遠,跟短刀相同。射不中目標,跟沒有射相同。射中而不能造成殺傷,跟沒有箭頭相同。這是將領疏忽的過失,五個人打不過一個人。

「所以《兵法》說:『武器不精良,是把戰士雙手交給敵人。戰士不能作戰,是把將領雙手交給敵人。將領不盡到他的責任,是把統帥雙手交給敵人。君王選錯了將領,是把國家雙手交給敵人。這四項——武器鋒利、戰士優秀、將領盡責、君王選將,是軍事行動最重要的關鍵。』我又聽說,大小不同、形勢不同、強弱不同、因應不同、高山平地不同、準備警戒不同。自我剋制,侍奉強國,是小國的自處之道。聯合小國攻擊大國,是對抗局面。用蠻夷攻擊蠻夷,是中原王朝傳統政策。

「匈奴汗國的地理狀況和戰鬥方法,跟中原並不一樣。翻山越嶺、跨河跳澗,中原戰馬不如匈奴。險道危徑上,一面賓士、一面射箭,中原騎兵不如匈奴。狂風暴雨下,挨飢忍渴,仍艱苦纏鬥,中原部隊不如匈奴,這都是匈奴的優點。但是換到平原之上,戰車突襲,騎兵賓士出擊,匈奴兵團人數再多,也可以摧折。強弓長槍,都可以在遠距離造成傷害,匈奴的弓箭部隊,不能抵擋。我們戰士身穿堅固盔甲,使用各種武器,一旦相接,由騎兵掠陣,戰士五人一伍,十人一組,共進共退,匈奴的主力部隊,不能抵擋。神射手埋伏陣後,驟然發動,萬箭集中目標,匈奴那種獸皮做的甲胄,木頭做的盾牌,不能抵擋。下馬步戰,刀槍劍戟,短兵衝殺,肉體相搏,匈奴的步兵,不能抵擋,這是中國的優點。

「由此觀察,匈奴擅長的有三項,中國擅長的有五項。陛下如果動員十萬人兵力,對付只不過幾萬人的匈奴兵團,以比例計算,是用十擊一的戰術。雖然,軍事是一種兇惡。戰爭是一種危險。誰大誰小,誰強誰弱,決定於一眨眼之間。用人的生死來爭奪勝利,一旦跌倒,不能復起,後悔已來不及。

「帝王處理國家事務,必須有萬全的考慮。現在胡人(泛指北方少數民族)、義渠(泛指西方少數民族)、蠻夷(泛指東方南方少數民族),歸順朝廷的已有數千人,他們的生活習慣跟匈奴相同,如果發給他們盔甲、棉衣、強弓、利箭,再撥付給邊塞的戰馬,遴選一位了解他們生活習慣,深得他們信服的將領,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之下,組成外籍兵團。險阻地區,派他們出擊:平原地區,則由原有的戰車部隊跟弓箭部隊出擊。兩軍互相聲援,各用各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