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神宗趙頊序

我知道,高級知識分子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發生的事情,用以砥礪品德。所以他們才心理健康,神采四射,每天向前進步。《書經》說:「君王應該不斷學習,時刻不停地全神貫注。」《詩經》、《書經》、《春秋》,每部書都在說明得失的軌跡,保護無偏無私的正規法則,使後世從記載中得到教訓和警惕。西漢王朝司馬遷,整理皇家祖廟石室里的書籍和皇家庫房金櫃里的文件,再根據《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廣為收集,精密選擇,網羅歷史上的故事佚聞,再加以考正,筆觸奔騰於上下數千年之間。最早起於黃帝王朝第一任君王姬軒轅(前二六九八年)最晚至於劉徹(西漢王朝七任帝)發現麒麟(前一二二年。共二千五百七十六年)。內容分成「紀」、「表」、「世家」、「書」、「傳」五個單元,遂成為定型,後世史學家跳不出他所創立的模式。司馬遷主要的優點,在於是非判斷,都不違背聖人的標準,讚揚和譴責,也都十分中肯。毫無疑義的,他是一位優良的史學家。

我父親(宋王朝五任帝趙宗實)一向重視古籍,留意圖冊,雖然每天處理千萬國家事務,但一有空暇,仍沉湎閱讀。曾經委託龍圖閣常設皇家文學侍從官(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研究歷代君王和官員們的事績,就近向秘閣御用圖書館,搜集資料,由政府供應全部經費。起自公元前四〇三年,訖於公元後九五九年。司馬光的意思是,周王朝日益凌替,皇族衰弱,法令規章和軍事行動,都操在封國國君之手。十三任王(平王)姬宜臼把首都自鎬京(陝西省西安市西)東遷到洛陽,齊、楚、秦、晉,諸封國才開始強大。姜小白、姬重耳,先後成為霸主,但仍尊重周王朝的國王,用以號令天下。可是,到了三十八任國王(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封國的高級官員(陪臣)韓、趙、魏三家,當封國國君(諸侯),周王朝雖未滅亡,綱紀卻已全毀。司馬光決定從發生這一件事的那一年開始,也正是古人著書立說,從某一事件起筆的原意。至於書中引用聖君賢相們討論國家大事和治理之道的精闢言論,道德的或刑罰的善惡制度,神明的和人世的之間的關係,吉祥的和災難的根源,威信盛衰的基礎,行政措施利與害的影響,將領們的戰略,官吏們的施政方案,嚴格的分析它們是邪惡?還是公正?是長久之計?還是只顧眼前?不僅於此而已,連詞藻美麗的文章,含理至深的議論,也都一一收集。歷經十六個王朝,凡二百九十四卷。把它展開在明窗淨几之上,立刻可以瞭然古今的演變歷程。廣博而扼要,簡潔而不遺漏。更是一種典章制度的總匯、文章詞藻的選輯。荀況曾說過:「你如果想看聖人的做人行事,應該在後代的英明君王身上尋找。」像西漢王朝的劉恆(五任帝)、劉詢(十任帝),唐王朝的李世民(二任帝),都是孔丘所說的,無可挑剔的人物。其他的英明君王,或有誠摯的愛心,或有忠孝的感召,或者知人善任,或者勤儉謹慎,也都得到聖賢們的部分優點。孟軻說:「我對於姬發(周王朝一任王)、姬誦(周王朝二任王),只讚揚他們兩三件事而已。」至於有的荒謬狂悖,我們可從他看到前車之鑒。有的惡毒奸詐,可從其中得到反省和啟示。《詩經》說:「商王朝子孫,應以夏王朝的覆亡,作為借鏡,不必遠求。」所以,我特地為這部書取名《資治通鑒》,顯示我的盼望。

治平四年(一〇六七年)十月初,皇上召大臣講課,我奉到聖旨,宣讀《資治通鑒》。該月九日,臣司馬光第一次進讀,皇上把御制的序文,當面賜下,吩咐「等全書完成時加進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