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最後的東征

「全身心事奉耶穌,用你全部的力量愛他。」

——路易九世對兒子的告誡

遙想當年,十字軍國家只要遭遇威脅,東征軍便會氣勢洶洶地前來解圍。而如今,最古老的十字軍國家之一已經覆滅,卻幾乎沒有在歐洲激起一絲漣漪。歐洲人對局勢已經越來越不抱希望,畢竟這幾代人的時間裡,十字軍國家都處於崩潰的邊緣。距離本土更近的地方還有更加迫切的事情值得他們關注。總之,人們已經把對於東征所剩不多的精力挪去了他處。西班牙的再征服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波羅的海北部也有一些異教徒需要對付。

實際上,唯一還在意十字軍國家的君王是法國的路易九世。此時的他雖然已經年過五旬,身體日益虛弱,但拯救聖地的偉大理想卻未曾被時間磨滅。當他宣布自己打算再次東征時,上層貴族都驚駭萬分。這個時候再計畫如此規模的遠征,顯得愚蠢至極。路易是一位模範國王,以為人津津樂道的正義感統治著王國。法國現在局勢穩定,政府運轉高效,經濟蒸蒸日上。為什麼要押上這一切,去參與一場風險極高、幾乎沒有任何收益的賭博?年輕的國王希望通過高尚的東征來證明自己的信仰與勇氣,尚且情有可原,但路易九世已經盡過了自己的責任。他沒有必要拋開耗費多年心血打造的國家,只為了一次愚勇的遠征。

官員們盡了最大努力來勸阻。他們反對路易的計畫,不斷懇求他別去。然而國王的意志並未隨著年歲增長而弱化。他不僅立刻開始了籌備工作,還強迫百般不情願的弟弟安茹的查理陪他一起出征。

查理的履歷令人印象深刻。他哥哥無比虔誠,而他則無比精明,機敏地從普羅旺斯的一個小貴族逐漸成為歐洲最顯赫的大人物之一。他最大的機遇出現在1262年。腓特烈二世逝世後,眾多覬覦西西里王位的候選人展開了爭奪。教皇希望把王位授予路易,但路易拒絕了,於是他轉而詢問查理。查理抓住這個機會,花了4年時間有條不紊地開展鬥爭,於1266年消滅了所有反對派,加冕為西西里國王。

查理不願意配合哥哥,因為除了天生看不上東征這種做法之外,他還盯上了其他的目標。突尼西亞的酋長國積貧積弱,距離西西里又很近。在地中海的另一端,拜占庭帝國剛剛於1261年奪回君士坦丁堡,正適合征伐。如果他能有足夠的時間籌備,成為皇帝指日可待,屆時,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當上歐洲的領軍人物。

然而,查理目前還不是皇帝,而且西西里國王的地位不如他哥哥的法國國王,這令他尤為難堪。所以他只能咬緊牙關,配合路易參加東征。至少查理不是唯一被迫加入的君主。西班牙阿拉貢王國的海梅一世(James Ⅰ on)和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Henry Ⅲ)都沒有參加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在路易的勸說下,他們答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270年盛夏,路易九世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東征。這一次,他的準備甚至比20多年前更加細緻和出色。艦隊整齊地開到了撒丁島(Sardinia),計畫與其他國王的隊伍會合。然而,島上卻沒有其他人。他的弟弟還在做著最後的準備,西班牙的艦隊在中途沉沒,而亨利三世正式宣布退出,儘管他承諾讓兒子愛德華替父出征。

東征遭遇了挫折,但也不算嚴重。畢竟這是路易的東征,無論有沒有幫手,他都要取得成功。唯一出乎意料的是他選擇的目標。

包括埃及蘇丹拜巴爾在內,所有人都認為路易會再次進攻杜姆亞特,但他卻意外地選擇了突尼西亞。這顯然是受他弟弟查理的影響。在東征避無可避的情況下,查理決定因勢利導。突尼西亞離西西里很近,據說當地的埃米爾對轉變信仰抱著開放的態度。查理對這裡垂涎已久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它既可以保衛西西里的側翼,又可以幫助他主導地中海西部地區。他對路易表示,征服突尼西亞可以為進攻埃及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能打擊穆斯林的士氣。路易被說服了。

不管這個計畫有什麼優勢,至少它起初開展得很順利。法國軍隊在酷熱的7月中旬成功登陸,並打垮了前來阻止的軍隊。他們秩序井然地沿著海岸線進軍,並在古城迦太基(Carthage)的郊外駐紮了下來。

然而,盛夏不是個在北非用兵的好時節。在滾滾熱浪、漫天蚊蟲和不潔水源的多重影響下,痢疾開始在軍中蔓延,嚴重削弱了士兵的戰鬥力。面對不斷惡化的形勢,路易九世決定等待查理的援軍,據說他們已經在趕來的途中了。

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熾熱的天氣和糟糕的衛生環境導致感染的人數迅速增加。士兵們大批死去,查理卻沒有出現的跡象。路易九世的長子和繼承人腓力也因病倒下。而在腓力卧床不起的時候,路易的另一個兒子約翰病逝了。這讓路易大受打擊,約翰誕生於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他的死亡似乎是上帝不悅的標誌。路易感覺自己又一次遭受了神的審判,而結果依舊是不合格。

幾天後,路易也病了。沒過多久情況就變得很明顯:他再無可能痊癒了。8月24日,他強打精神,要求穿上悔罪者的白色長袍,卧於灰燼之中。是夜,他陷入了致命的高燒狀態,並在第二天清晨永遠合上了雙眼。「耶路撒冷!」是他彌留時說的最後一個詞。路易在突尼西亞總共只待了35天。

在那天下午抵達的查理髮現哥哥已死,軍隊一片混亂。於是他做了最合理的決定,及時止損,與埃米爾展開了會談,並以他慣有的風格訂立了一份絕佳的和約。以十字軍撤退為條件,查理從突尼西亞的埃米爾那裡敲詐了一大筆錢,西西里王國還獲得了貿易上的諸多特權。

得知和約細節的士兵們非常憤怒。查理沒有參加任何戰鬥,卻像禿鷲一樣搶走了勝利果實。軍隊里可能沒多少人有路易九世那樣堅定的決心,但他們同樣關注十字軍國家的安危。已故的國王深受愛戴——死後沒到30年,他就被封為聖徒——而查理為了金錢,背叛了路易的崇高理想,令人難以接受。

更令人憤怒的是,如果查理可以再等幾周,十字軍最初的目標或許依然能夠實現很大一部分。在查理簽訂和約之後不久,英格蘭王儲「長腿愛德華」就率領一小支軍隊抵達了突尼西亞。這位將來有著「蘇格蘭人之錘」稱號的殘酷王子是一名優秀的戰士。即使法國軍隊的實力有所削弱,在愛德華的帶領下也可能取得更多戰果。然而此刻,他們在突尼西亞已經沒什麼可以做的了。

愛德華沒有立刻返回英格蘭,而是乘船去了阿卡,想看看還能為十字軍國家做些什麼。他發現耶路撒冷王國已經危在旦夕。拜巴爾一得知東征的目標是突尼西亞而不是埃及,就對十字軍國家展開了新一輪進攻。當年3月,他奪取了醫院騎士團的敘利亞武士堡(Krak des Chevaliers)。這座堡壘號稱「卡在穆斯林喉嚨中的骨頭」,其堅固程度在中世紀恐怕罕有對手。近兩個世紀的無數次宗教戰爭中,它始終屹立不倒。

十字軍國家的某位國王曾在13世紀初表示,敘利亞武士堡是基督徒存活於黎凡特地區的「關鍵」。它的陷落被雙方視為終局的開始。愛德華立刻意識到只有大規模的東徵才有機會力挽狂瀾,但他還是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王子帶來的士兵數還不足一千,不可能與拜巴爾正面交鋒,於是他煽動蒙古人加劇了對敘利亞的劫掠。

策略很成功,拜巴爾不得不騰出手來防備,並與基督徒簽訂了10年的和約。此舉解決不了十字軍國家面臨的危險,但至少起到了續命的作用。在那些毫無希望的日子裡,這樣一份出乎意料的和約也被視為一場偉大的勝利。帶著自己的300名騎士,愛德華返回了英格蘭,發現父親已經逝世,自己成了國王。

隨著愛德華的離開,十字軍的時代也接近了尾聲。人們感覺十字軍國家的陷落已是板上釘釘,再也沒有了施以援手的熱情。路易九世的東征是籌備最周密、資金最充裕的兩次。作為領導者,他經驗豐富、勇猛善戰、俠肝義膽,全心全意為了解放耶路撒冷而奮鬥。即使如此,兩次東征卻都遭遇了恥辱的失敗。如果連聖路易都不能成功,其他人還有什麼希望?

路易極度的虔誠掩蓋了東征精神多年來的衰退。人們已經疲憊了。在8次主要的東征之外,還有無數次針對西班牙、波羅的海和法國異教徒的小規模東征。 隨著東征的政治意味逐漸加深,各國越來越難在其理念上達成共識。威尼斯劫持了一次東征,腓特烈二世也是如此,安茹的查理則利用東征為自己的西西里謀取了利益。教皇也逐漸傾向於號召東征來打擊政敵,這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總之,十字軍國家的命運已經註定。教皇最後試圖勸說安茹的查理購買耶路撒冷的王位,希望他能因此提供援助。然而查理連自己現有的領地都管不好。他把西西里看作提供資金支持其他軍事行動的私有財產,以至於當地居民終於忍無可忍。1282年,被稱為「西西里晚禱」(Sicilian Vespers)的起義爆發,把查理驅逐出島,他的宏偉規劃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