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克萊爾沃的火種

「看哪,同胞們……救贖之日已經到來。」

——克萊爾沃的伯納德

1145年年初,從聖地歸來的朝聖者帶回了有關死亡與毀滅的恐怖傳聞。這些消息太令人震驚——基督徒在街上遭到屠殺,婦女淪為奴隸,一個十字軍國家徹底消失——以至於公眾不願意相信。然而到了夏天,難民潮的湧現證實了最糟糕的猜測。即使是這些年來聽聞了許多來自東方的糟糕消息的觀察者,也難以接受這一危機。

顯然,他們需要再進行一次東征,但教皇尤金三世(1145—1153年在位)不是那種能讓公眾熱血沸騰的人。他是個虔誠溫和的義大利人,入主聖彼得大教堂沒幾個月,這還是因為其他更有資格的人不願意出任的緣故。他作為教皇第一次出城就遭遇了災難。他的護送者一消失,城門就關上了,出於某種懷舊之情,羅馬共和國復辟了。人們成立了元老院,頒布了共和國憲法,選舉了一名元老院議員擔任臨時執政官。無家可歸的尤金三世只能遊盪於歐洲各國,希望它們幫助自己驅逐羅馬的新主人。這樣的人恐怕無法擔任振奮人心的領袖,讓基督教世界團結起來。

儘管如此,尤金三世還是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1145年12月,他發布了《十字軍教令》(Quantum praedecessores) ,呼籲新一輪東征,但反響平平。雖然這一代歐洲人聽著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英雄故事長大,但他們似乎沒什麼興趣加入新一輪東征。3個月後,尤金三世又做了一次嘗試,他重新頒發了詔書,還頒布了細則,希望吸引貴族參加,其中規定:債權人不得對東征者的貸款收取利息,東征者的債務也可以暫緩償還。

教皇流亡法國的事實,可能有損於他的道德權威性。如果上帝已經收回了對這位教皇的恩惠,那人們還有什麼理由聽命於他呢?伴隨著埃德薩陷落的消息,傳到歐洲的另一些謠言可能也影響了人們的積極性:東方一位名為「祭司王約翰」的偉大基督教國王已經發動了戰爭,成功瓦解了伊斯蘭教的威脅。 據說他已經征服了波斯的古都,正在向西朝著耶路撒冷進軍。儘管他信仰的是基督教的旁支景教,但他顯然會拯救十字軍國家。

不管怎麼說,這次似乎沒有什麼大人物準備參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直接拒絕了。虔誠的法國國王路易七世有些動心,但他的顧問、聖丹尼修道院院長蘇傑(Abbot Suger of St. Dennis)竭力反對。

對教皇而言,幸運的是,歐洲有這麼一個端莊威嚴、感召力十足的人物,可以讓十字軍的計畫免於流產。這個人就是克萊爾沃的伯納德。甚至早在青年時期,他就展現出了非凡的魅力。出生於法國貴族之家的他接受了一流的教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尊敬。23歲那年,他決定把畢生獻給教會。憑藉著強大的吸引力,他說服了30個親朋好友和他一起加入西多會。他在那裡迅速崛起,僅僅兩年時間就成為克萊爾沃修道院的院長,並很快得到了宗教和世俗領袖的重視。

在他熱情和堅定的領導下,西多會成了歐洲西部最流行的修道會,而伯納德本人則參與決定了歐洲大陸的各種宗教事務。他幾乎獨立解決了教會的分裂問題,對聖殿騎士團的公開支持也讓他們得到了正式的承認,成了一個宗教團體。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教皇尤金三世甚至給自己起名為「伯納多」(Bernardo)。

不過,教皇對伯納德的尊敬只是單向的。這位克萊爾沃的院長認為尤金頭腦簡單、效率低下、無可救藥。大部分時候,他都輕易忽視了這個人其實還是天主教會官方首腦這一事實。儘管如此,伯納德和教皇對東方卻有著共同的關注,當尤金請求他幫忙宣傳十字軍時,他立刻同意了。

演講地點定在了法國中部的美麗山城弗澤萊(Vézelay)。那裡有一座巨大的修道院,可以容納大量觀眾。然而,伯納德發表演說的消息傳出後,有太多人想要親耳聽到這位偉人的教誨,他們如潮水般湧向這裡,人數很快就超過了修道院的容納能力。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聽眾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他還沒有完全打消參加東征的想法,想請伯納德說服他的貴族一起加入。

任何活得夠久,還記得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人,都會覺得這種情況似曾相識。1095年,當地的大教堂里同樣容納不下那麼多人。所以伯納德這次也決定在附近的曠野搭起一個平台。1146年3月31日,在巨大的高台上,克萊爾沃的伯納德與法國國王路易七世一同出現。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場景的象徵意義——教會與國家要為了神聖的事業聯合起來,人群頓時一片肅靜。克萊爾沃的伯納德沒有讓大家失望。

和在克勒芒一樣,這一次的演說詞也沒有寫在紙上。然而,它產生的效果卻被敬畏地記錄在案。人群聚精會神地聽著伯納德慷慨陳詞,當伯納德號召人們佩上十字標記時,回應響徹天際。「上帝的旨意!」的咆哮,彷彿是克勒芒吶喊的回聲。路易七世與美麗的妻子阿基坦的埃莉諾跪倒在高台上,立下了東征的誓言。人們呼喊著、蜂擁著,要把十字縫在自己的衣服上。修道士們準備的大批布料很快告罄。伯納德見狀脫下了自己的教服撕成布條,為群眾提供材料。

在鄉下,影響甚至更加驚人。伯納德在法國東部進行了巡迴演說,並委任助理幫忙傳播消息。他的說法與烏爾班二世有一些細微的不同。因為耶路撒冷目前仍然在基督徒手中,所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解放耶路撒冷的動機已經不再適用了。伯納德把重點放在了拯救聖地這件事情本身的重要性上。東征是一次救贖,一個行使上帝職責而滌凈罪孽的機會。在伯納德令人難忘的描述中,它是因為這一代人足夠幸運,才有機會贏得的「不朽徽章」。這次東征不僅是一次全副武裝的朝聖,也是在用長劍來捍衛自己的信仰。

法國人民對此深信不疑。弗澤萊的演講結束後幾天,伯納德寫了一封沾沾自喜、言過其實的信件,向尤金三世通報了自己的成功。他吹噓道:「你下令了,我遵從了。我發表演說後,十字軍戰士很快就多得無窮無盡。鄉村和城鎮如今已經空無一人。」

儘管伯納德如此誇口,但他很清楚自己正在拿聲譽當作賭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已經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確保它不要變成一場鬧劇就成了他的責任。他特別注意避免煽動對猶太人的仇恨。他把猶太人稱作「《聖經》的活文字」,因為他們的流離失所提醒了基督徒耶穌所受的苦難,並小心翼翼地強調不要迫害他們。伯納德表示「在基督徒君主的統治下,他們處境艱難」,與基督徒類似,他們等待著被解救。

然而,迫害又一次發生了。一個名叫雷杜夫(Radulf)的西多會修士進入了德意志佈道,呼籲人們對付猶太人。從多個方面來看,這種行為都令人惱怒。教皇尤金三世特地禁止了在德意志宣揚東征,因為他需要德意志國王幫忙,重新掌控羅馬。憤怒的伯納德向萊茵蘭寫了多封書信,勒令那裡的人停止攻擊猶太人,但這一次他的要求被忽略了。直到伯納德親自來到德意志,公開抨擊雷杜夫,才終於恢複了秩序。

這位魅力十足的院長出現在神聖羅馬帝國,或許阻止了對猶太人的迫害,但卻讓東征的熱情席捲了全國。伯納德很清楚教皇不希望德意志組織十字軍,但也不打算半途而廢。既然德意志人民群起響應,那他就要正確地引導他們。

讓德意志人參加一場漫長、危險的聖地遠征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神聖羅馬帝國,任何想要擴張基督教勢力的人都可以去看看東部國境,那裡有大量的異教徒部落等待著他們去感化。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德意志的大部分領導人認為,這比千里迢迢去恐嚇穆斯林重要得多。不過儘管障礙重重,伯納德還是照常取得了成功。

對康拉德三世而言,這完全稱不上好消息。由於教皇尚未給他加冕,康拉德三世理論上還只是德意志國王,這既有些尷尬,也存在著政治上的危險性,因為這影響了他在國內的公信力。作為補救,康拉德曾許諾尤金三世幫他奪回羅馬,作為加冕禮的答謝。他現在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國內貴族們因為東征的言論而分心。

他的第一直覺是忽視伯納德。1146年秋天,當熱情的修道士請求與國王一敘時,康拉德以時機不太合適為由拒絕了。但伯納德不是這麼容易被打發的人,而且德意志的神職人員都請求他不要放棄。終於,康拉德不情願地答應在聖誕節接見他。

國王毫無抵抗之力。伯納德把自己的口才發揮到了極致,令在場的許多人感動落淚。在講話的最後,伯納德詳盡地列出了國王的諸多願望——富強繁榮的王國、美麗的妻子、財富與享樂,並怒目盯著康拉德大喝道:你需要耶穌基督賜予你這一切,才願意為他而戰嗎?可憐的康拉德崩潰了,他抽泣地說:「我做好了事奉耶穌的準備。」

當1147年年初伯納德返回克萊爾沃的時候,他有理由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兩支由真正的國王率領的軍隊已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