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他

奇維泰拉戰役(1053),諾曼人在此役中擊敗教皇利奧九世,迫使教皇承認奧特維爾家族對義大利南部的統治。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由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起的戰爭,旨在從伊斯蘭統治者手中奪回聖地。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Fourth Crusade,1204),威尼斯人領軍的東征,他們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埃普特河畔聖克萊爾條約》(Treaty of Saint-Clair-sur-Epte),羅洛和查理三世(「糊塗王」查理)達成的協定,並據此建立了諾曼底公國。

瓦蘭吉衛隊(Varangian Guard),拜占庭帝國的精英部隊,一般由挪威和盎格魯-撒克遜戰士所組成。

羅馬、神聖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人們為了探明歷史,往往會將其過於簡單化。因此歷史被劃分為若干容易理解的部分,分別冠以不同的名稱,彼此界線分明。無論多麼實用,這樣處理有時會產生誤導。毫不起眼的日期被描述成歷史轉折點,不同時代所冠以的名稱也並不為當時的人所承認。

如果受到國家或帝國自豪感的影響,相應的宣傳往往更加混淆視聽。中世紀時期兩個對立的帝國都自稱為真正的羅馬帝國。事實上大多數時期兩國都沒有控制羅馬,但它們都宣稱自己繼承了羅馬的正統。

這一現象源於公元3世紀。當時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決定將原來的帝國一分為二。定都義大利的西羅馬帝國於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延續至1453年,最終在土耳其的入侵和現代世界的槍炮中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位於君士坦丁堡,即古老的希臘城市拜占庭(今伊斯坦布爾),因此現代歷史學家稱其為「拜占庭帝國」或「拜占庭」。拜占庭地處完全希臘化的東部地區,這也就意味著希臘語成為帝國的第一語言,所以拜占庭有時也被稱為希臘帝國。但需要注意的是,拜占庭帝國時期,盟友和敵國都將其視為羅馬人的國家,並沒有將拜占庭和羅馬帝國進行人為區分。

公元800年聖誕節,「拜占庭」帝國迎來了中世紀的對手。教皇利奧三世(Pope Leo Ⅲ)在羅馬舉行彌撒時(出於個人的政治目的)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宣示西方帝國的重生。然而,這個帝國從未完全控制義大利,而是立足於今天的德國,橫跨德、法兩國。因此,為了簡化這一系列複雜的歷史事件,大多數歷史學家將查理曼的加冕視為神聖羅馬帝國或者德意志帝國的開端,然而如此界定已經過時。查理曼帝國很快分崩離析,他留給直系後代的權力逐漸削弱,羅馬皇帝的頭銜也隨之消失。公元962年,德意志的奧托一世(Otto I,查理曼的遠親)恢複了這一頭銜。1157年,他的繼承人腓特烈一世正式在原有頭銜之前加上「神聖」一詞。

或許正如伏爾泰所說,這個講德語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亦稱不上「帝國」(因為皇帝通過推選產生)。然而它足夠強韌,長期存在。直至19世紀,拿破崙在啟蒙運動的浪潮中消滅了帝國。

為便於區分明確,本書將東方的希臘語帝國稱為「拜占庭」,將西方的德語帝國稱為「德意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