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華麗的魔鬼

中世紀統治者的去世往往會引發動亂,然而理查為權力繼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這位已故的公爵有2個兄弟和5個兒子,並不缺少可選擇的繼承人。長子理查三世顯然是繼位人選,並從一開始就接受培養,為繼位做好準備。其父去世時,時年30歲的理查三世深受歡迎,他已接受過戰爭的檢驗,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已有一子,可以保證下一代公爵爵位的順利傳承。他用諾曼底周邊廣袤的土地收買了叔父和兄弟們,每個人都完全滿意,接受新的安排,就此安定下來。

唯一對新處境感到不滿的是時年17歲的羅貝爾,理查三世最小的弟弟。他非常自信,精力旺盛,百分之百相信自己才是繼位人選,但只得到了諾曼底中部法萊斯的城堡及周邊的一些土地。他站在城牆上,宣稱自己有能力統治一切聽命於他的人。儘管叔父們均無意支持自己,羅貝爾仍決定反叛,沿鄉村進軍,一路破壞,直指目標。

理查三世沒有心情容忍幼弟的侮辱,他率領大軍席捲法萊斯,迫使羅貝爾倉皇逃回城堡。令羅貝爾感到恐慌的是,理查的軍隊製造出一種攻城車,有條不紊地削弱了自己的防禦。羅貝爾被迫忍辱負重,公開宣布投降,受盡懲罰後回到法萊斯,重建他最心愛的城堡。

理查戰勝了他的兄弟,為日後獲得更大的外交成就奠定了基礎。作為其崇高地位的標誌,理查與法王年幼的女兒訂婚。但婚禮尚在籌備中,年輕的公爵竟染病身亡。人們很快便懷疑這是一起毒殺事件,並將矛頭指向羅貝爾——他的野心眾所周知,他的行為幾乎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因此,哥哥屍骨未寒,羅貝爾便將理查的兒子驅逐出皇宮,自己登上公爵之位,以求自保。

這一事件(不那麼公平地說)使這位新公爵獲得了「惡魔」羅貝爾的綽號。中世紀社會因其多次被惡疾擊垮而聲名狼藉,其中不少疾病的暴發毫無徵兆。但對中世紀而言,突然死亡是最可怕的命運之一。突然死亡意味著人們沒有時間準備、懺悔或舉辦儀式,死者將毫無準備地面對可怕的「末日審判」 。如此死亡非常可怕,因此「願你毫無徵兆地死去!」成為中世紀最惡毒的咒罵。如果高層領袖意外死亡,人們定會懷疑此事絕非自然而然地發生。相應的解讀往往取決於此人受歡迎的程度:腐敗或邪惡的統治者一定是遭到神的懲罰,而被看好的統治者則無一例外是中毒身亡。

依照常理,羅貝爾是理查死亡的最大受益者,或許他希望其兄死亡,但如果這樣,中毒身亡的說法很難成為無懈可擊的解釋。他奪取公爵之位的做法可以被視作罪行,同樣也可以歸因於個人野心和實用主義理念,如此看來,他採取迅速有力的行動無疑避免了更多的殺戮與流血事件。此外,儘管個人名譽明顯受損,毒殺的傳言也伴隨他的餘生,但似乎沒人覺得羅貝爾掌權有什麼問題,甚至連與世無爭的理查三世之子尼古拉也不例外。後來一位諾曼史學家用溫和的口吻概括了這一事件:「羅貝爾因襲繼承了爵位。」

然而,獲得權力是一回事,統治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羅貝爾曾不失時機地對貴族煽風點火,對抗理查,如今他自己則要為這些叛逆的貴族而頭疼。未經許可而建造的城堡紛紛拔地而起,教會土地遭到沒收。而羅貝爾則忙於懲罰當年沒有支持自己的人,從一開始便無暇旁顧。他的叔父是魯昂大主教,當年沒有支持羅貝爾的第一次反叛,如今報復的時候到了。羅貝爾走進叔父的領地,罔顧其不斷的抗議,毫不客氣地將他逐出諾曼底,並沒收了他的財產。如此輕而易舉的成功鼓舞了羅貝爾,他將下一個目標指向自己的堂兄弟巴約主教,於是又一個倒霉的親戚遭到流放。

沒收教會財產的行為無法不引起羅馬教皇的注意,被羅貝爾流放的大主教也來到羅馬,請求對諾曼底實施封鎖。公爵的行為令矛盾進一步激化:他無視教士的抗議,將他們一一驅逐。關於教士遭遇的消息不斷地傳入羅馬。教皇終於採取行動,將羅貝爾逐出教會。

公爵無法參與聖事,其原罪也得不到寬恕。如果在審判後死亡,他將不能安葬於聖土之下,註定將暴屍荒野、骨骸腐爛,無法享受教會的祈福。所有的封建領主將不再有義務效忠於他。貴族不再需要服從他的命令,因為他是遭到驅逐的公爵。庇護他的人將面臨被教會譴責的風險。

審判的可怕消息傳到羅貝爾耳中時,這位公爵身在法萊斯,住在自己最喜愛的城堡中。然而此時的他根本無心過多關注此事。因為他剛剛遇見一位特別的女子海萊維(Herlève)。

羅貝爾在城堡上散步時發現了她,一個皮匠的女兒。據說當時她正在幫父親幹活,赤腳站在正在染色的衣服上,拉起自己的衣服,以免弄髒。當她發現公爵正在注視自己,便羞澀地將裙子拉高了些,用自己的美腿引誘羅貝爾。公爵被迷得神魂顛倒,命令一名手下悄悄地將她帶來,經由後門暗中領到自己的房間。然而,海萊維聲稱自己要麼光明正大地走前門,要麼就不來。痴迷的公爵順從了,海萊維身著最漂亮的衣服,騎著白馬得意揚揚地進入城堡。如果海萊維要做公爵的情婦,那麼她就得是唯一的一個,而且這一點要眾人皆知。9個月後她給羅貝爾生下一子,興奮的新爸爸按照第二代諾曼底公爵的名字,給孩子取名威廉。

社會地位的天壤之別,決定了羅貝爾和海萊維不可能結婚。羅貝爾很快發現,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只得把她嫁給別人並斷絕往來。一個世紀之前,情婦不是問題,但他的父親和祖父推動教會改革,改變了諾曼底的道德觀念。然而,更嚴重的問題是被逐出教會。日復一日,他的道德靈魂越發危險,即使是魯莽的公爵也無法一直不以為意。羅貝爾收起自己的傲慢,召回他的大主教叔父,歸還了其財產和土地。

此舉是羅貝爾統治時期的巨大轉折。正如莎士比亞筆下年輕的哈爾王子,他的魯莽時期已成為過去,他決定像真正的公爵那樣做。他把海萊維嫁出去,歸還了教會的財產,並迫使目無法律的大商人效仿自己。他親自出資捐贈大教堂,尤其是費康的教堂,並給予保護。

貴族拒絕任何形式的中央集權,但羅貝爾利用有力的外交政策剝奪了他們的勢力。佛蘭德斯領主被其子流放,羅貝爾趁亂入侵這一鄰邦,表面上恢複了領主的地位,實際上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第二年布列塔尼威脅聖米歇爾,於是羅貝爾運用同樣的策略迫使布列塔尼的領主公開承認其附庸地位。公元1033年,年輕的法王亨利一世在宮廷政變中遭到流放,這給了羅貝爾一個擴張諾曼底的黃金時機。亨利逃到最強大的支持者所在地費康,要求公爵施以援手。羅貝爾迅速動員部隊,橫掃千軍,直逼巴黎。他擊潰了叛軍,將亨利送回王座。

這一年羅貝爾不僅展示了決定大陸王位的能力,還獲得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良機。公爵和盎格魯-撒克遜皇室關係緊密;羅貝爾的姨母愛瑪嫁給了英王,而愛瑪的兩個兒子阿爾弗雷德和愛德華年紀稍長於他。理查二世公爵統治期間,一個名為克努特的維京人霸佔了王國,將三位皇室成員流放至諾曼底。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倖存的愛瑪返回英格蘭,嫁給克努特,拋棄了兩個兒子。他們只能自生自滅。

羅貝爾公爵的父親處事謹慎,對英格蘭侄子的命運不太關心,但羅貝爾與之年齡更近,同情這位表哥的境遇。出於自己特有的洞察力,他將兄長愛德華稱為「英格蘭國王」,並向克努特提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要求:支付他們的撫養費。克努特一笑置之——他可不會給威脅自己王位的敵人提供食宿,於是羅貝爾向英格蘭派出艦隊,以此繼續威脅他。

第一次進攻與其說小心謹慎,倒不如說非常特別。公元1033年,諾曼底的艦隊出發,但陷入暴風雨,迅速偏離航向,結果在布列塔尼中部的法國海岸登陸。諾曼人當然不會錯失這個機會,羅貝爾率軍登陸,迅速突襲了鄰邦的領土。

公元1034年冬,25歲的羅貝爾已成為法國最有權勢的領主。他聚集眾多封臣,統治鄰邦,脅迫一位國王,並將另一位國王送上王座——對於一個魯莽的幼子而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處在權力的巔峰,看起來即將成為諾曼底最強大的公爵之一。隨後,羅貝爾在聖誕節宣布了令人震驚的消息:指定8歲的私生子威廉為王位繼承人,同時自己即將奔赴耶路撒冷。

公眾震驚之餘,傳言不可避免地傳開,大家竊竊私語,說他出於內疚而前往耶路撒冷,這也戲劇性地證明他的確毒殺了兄長。無論如何,不管是出於內疚、冒險或是身心俱疲,羅貝爾決定出發。去往這個目的地某種程度上比朝聖的想法更加驚人。羅馬或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postela)更受歡迎,相比之下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要穿過敵對者的地區,不僅開銷更高,而且危險得多。然而,公元1027年,拜占庭皇帝與耶路撒冷的法蒂瑪統治者達成協議,保證通往基督教聖地的朝聖之路暢通無阻。因此,前往聖地的人數激增,眾多虔誠的信徒希望在耶穌受難千年紀念日之際及時抵達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