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克朗塔夫之戰

「許多人曾因自大而走向滅亡。」

——《「強者」格雷惕爾薩迦》

位於愛爾蘭海對岸的都柏林王國也在搖搖欲墜。從某些方面而言,試圖征服和控制約克的頻繁舉動已經耗盡了愛爾蘭維京人的力量。原本可以用來征服愛爾蘭的力量,為了建立水上帝國的幻想而犧牲,現在都柏林將為此付出代價。

奧拉夫·西特里克遜被逐出約克後,曾試圖在愛爾蘭壯大自己的力量,但是遭到了勢力日漸強盛的至尊王梅爾·塞克納爾的激烈抵抗。梅爾·塞克納爾是米斯(Meath)的國王,該地與都柏林的西部接壤。980年,已經年過六十的奧拉夫決定消除這個威脅。他從蘇格蘭的濱海地區和赫布里底群島招募維京軍人,迫使愛爾蘭人向他屈服。兩軍在塔拉山附近相遇,該地是至尊王最初的勢力陣地。

維京人遭遇了入侵愛爾蘭以來的最大挫敗,終結了都柏林作為愛爾蘭島權力中心的地位。 奧拉夫的長子和他的繼任者遭到殺戮,維京人被打得潰不成軍。大獲全勝的愛爾蘭人佔領了都柏林,逼迫其市民繳納豐厚的貢金。奧拉夫——或許主動退位,或許被迫放權——在這樣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時刻來到了艾奧納修道院,成了一名普通的修士,並在此度過了餘生。從此之後,愛爾蘭島上的維京人成了附屬的群體,被彼此相互鬥爭的國王當作爭權奪利的盟友,但是再也無法對愛爾蘭原住民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在與維京人的長期鬥爭中,梅爾國王成了最大的贏家。米斯王國崛起,成了主要的王國,他也牢牢地鎖定了至尊王的位置。米斯王國的唯一對手是遠在西南地區的芒斯特王國。它的國王是布里安·博魯,此人頗具雄心壯志,曾把愛爾蘭西部的維京人全部驅逐,並因此而贏得聲譽。

布里安是名新貴,他是一位來自落後王國的二代君主,但是他已經顯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布里安是老國王12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幼年時期在維京人的一次襲擊中倖存下來,後來在芒斯特的一所修道院中接受教育,並在這裡學會了彈奏豎琴。他死後,為了紀念他,豎琴被定為愛爾蘭的象徵。他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拉丁語和希臘語。他將尤里烏斯·愷撒的生平熟諳於心,因為他被這位偉大將軍的才能所震撼。愷撒不僅總能戰勝自己的敵人,而且有著記憶作戰計畫的良好習慣,從而避免了作戰計畫被敵人攔截的可能。

繼承王位後,他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利用維京人的戰術與維京人作戰。他經常讓被俘的維京人在前引路,派兵突襲內陸地區。海戰與陸戰相結合,利用這種不同尋常的作戰方式,布里安逐漸建立了自己對整個西南地區的掌控。997年,這項非凡的成就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至尊王梅爾·塞克納爾被迫與他共享王權。梅爾將繼續保持至尊王的頭銜,但是布里安將獨立管理南部地區。不管怎樣,愛爾蘭如今有了兩位至尊王。

無論這個新的聯盟有多麼脆弱,它使愛爾蘭境內抵抗維京人的主要勢力實現了首次聯合。999年,愛爾蘭歷史上最後一位維京偉人,「白鬍子」西特里克在倫斯特(Leinster)發起了反抗布里安統治的起義。兩位至尊王聯合作戰,將叛軍困在了一個狹窄的山谷內,屠殺了大部分叛軍。都柏林再次被佔領,西特里克向布里安宣誓效忠,藉此才保住了自己的王位。

這場勝利激化了聯盟之間的關係,因而更像是一場失敗。與一個突然崛起的新貴分享政權,已令梅爾備感屈辱。然而,布里安·博魯在第二年做出了更加過分的舉動:貶黜梅爾,獨稱至尊王。這種舉動引發了一系列陰謀,這些陰謀即便從整個愛爾蘭歷史來看,也算得上是錯綜複雜。平步青雲的布里安·博魯最終被這些陰謀所擊敗。

都柏林的「白鬍子」西特里克最早提出了這項計畫 ,梅爾·塞克納爾在暗中秘密協助,他當時仍在為從至尊王的位置上被貶黜下來而憤憤不平。1005年,布里安赤裸裸的野心使得其他愛爾蘭領主感到憂慮,並加入了他們的謀劃。那年,博魯曾前往位於阿馬的聖帕特里克的墳墓朝聖,並在祭壇上留下了20盎司黃金。然後,他命人把自己的名字簽在教堂的記錄簿上,用的是Imperator S的頭銜,即蘇格蘭皇帝。他的野心就此展露無遺:把各個分裂割據的部落聚合成一個獨立的國家,置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

這意味著愛爾蘭境內的其他所有領主都將被降級。布里安在接下來的十年內穩步推行自己的計畫,迫使許多附屬王國的領主加入了西特里克的聯盟。1014年,西特里克認為聯盟已經足夠強大,足以公開反抗至尊王。為了壯大叛軍的力量,他還找來了維京人作為聯盟。這些維京人有的是來自馬恩島由布羅迪伯爵率領的軍隊,有的是來自冰島的僱傭兵,甚至還有來自奧克尼的著名的「勇士」西格德(Sigurd the Stout)。西格德還帶來了令人畏懼的奧丁的烏鴉旗。

然而,這支聲勢浩大的聯軍從來沒有真正地展開過行動。面對布里安·博魯召集的規模龐大的軍隊,西特里克感到坐卧不安,於是他悄悄地撤出了聯軍。梅爾和他做出同樣的選擇,決定先置身事外,然後根據戰場形勢,隨機應變。

即便發動這場起義的兩個主要策劃人選擇了退出,剩餘的聯軍依然決定繼續這場反抗。依據計畫,大軍在都柏林集結。這令西特里克有點尷尬,因為他現在的角色是忠誠於布里安的附屬國王。1014年4月23日早上,兩軍在都柏林西部的克朗塔夫平原相遇。

克朗塔夫戰役於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如期爆發,被認為是愛爾蘭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抵禦維京人入侵的鬥爭已經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這場戰役通常被視為其中最具決定意義的歷史事件,標誌著愛爾蘭基督徒在對陣維京異教徒的戰役中取得了偉大勝利。布里安·博魯,這位愛爾蘭歷史上的凡俗偉人,被世人所讚頌。他統一了國家,趕走了來自北方的侵略者,實現了愛爾蘭的獨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克朗塔夫戰役並不是為了驅逐維京侵略者,而是為了決定誰將成為愛爾蘭的至尊王。事實上,都柏林境內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土生土長的愛爾蘭人之間並無太大區別。「白鬍子」西特里克可能是凱爾特人 ,而非維京人,而且與布里安一樣,也是個基督徒。他修建了都柏林境內的第一座大教堂,鑄造了印有十字架的貨幣,還曾至少兩次前往羅馬朝聖。他也許曾與馬恩島的布羅迪等維京異教徒聯盟,請求他們出兵援助自己,但是布里安也做過同樣的事情。布羅迪的弟弟奧斯帕克(Ospak)和其他幾支維京軍團也曾為至尊王而戰。此外,布里安·博魯當時已經年過八十,因此他本人並沒有直接參戰。他退到了克朗塔夫的一座小山丘上,在那裡祈禱,把領軍作戰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穆查德(Murchad)。

中世紀的戰爭是年輕人之間的較量。兩支軍隊勢均力敵,組成了兩排長長的人牆,士兵手持盾牌,高舉長矛,肩並肩站在一起。兩支防線朝著彼此的方向不停衝撞,不知哪邊會率先取得突破。這種作戰方式令人疲憊不堪,兩邊的士兵舉著盾牌相互推進,同時還要與敵人正面廝殺,或者試圖繞過盾牌底部,從下面刺死敵軍。

這場殘忍的戰爭持續了整整一天,兩邊的防線都發生了彎曲,但都沒有被突破。聯軍的人數更多,因而戰爭前期取得了優勢,擊退了布里安的軍隊。但是在接下來殘忍的肉搏戰中,他們又被擊敗,被迫退到了一座橫跨利斐河的小橋上。

布里安的兩個孫子戰死沙場,但是馬恩島的布羅迪被他們打得落荒而逃,極大地削弱了聯軍的力量。對於聯軍而言,幸運的是,「勇士」西格德揮舞烏鴉旗,把他們又召集回來,至少維京人是這樣繪聲繪色描述的。這種舉動十分英勇,因為維京人相信無論是誰,只要手持烏鴉旗,就能獲得勝利,但是持旗者要為此付出生命代價。

布里安的兒子穆查德與西格德交戰的場面,可以說是所有的挪威傳奇中最為精彩的。這位王子,鑒於他父親的年紀,當時至少也已經年過六十,兩手各持一把利劍,騎著一匹白馬,如同一位從愛爾蘭的早期傳說中走出來的英雄人物。他先一劍挑掉了西格德的頭盔,然後一劍割破了他的喉嚨,乾淨利落地將他解決。西格德一個手下一劍捅在了穆查德的腹部,拽出了他的腸子。但是穆查德在臨死之前,拽掉了這個維京人的盔甲,並在他的胸部連刺了三劍。

和中世紀的所有戰爭一樣,結局來得迅速而慘烈。在西格德倒下的同時,聯軍的盾牆也被擊潰,被博魯的軍隊橫掃。有的士兵在試圖轉身逃亡時被砍殺,有的在試圖渡過利斐河時溺死在河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參戰士兵被殺害,維京人在這次戰役中損失的人數超過他們之前在愛爾蘭參與過的任何一場戰役。所有被俘虜的維京僱傭兵皆被處死。都柏林得以幸免於難,因為西特里克在戰爭開始之前就頗有預見性地退出了聯盟。

但是布里安方面的損失同樣慘重。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