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愛爾蘭海域的維京王國

「釣名之人,無賢士焉。」

——《「強者」格雷惕爾薩迦》

丹麥區始終沒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這點也許是阿爾弗雷德人生成就中的最大亮點。阿爾弗雷德去世時,丹麥區幾乎佔據了半個英格蘭王國。約克成了丹麥區內最重要的城市。這座城市的選址與發展與維京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羅馬帝國的第九軍團在烏茲河(Ouse)和福斯河(Foss)的交匯處修建了一座要塞,起名為艾波羅肯(Eboracum)。 然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卻把此據點遷到了內陸地區,改名艾弗威克(Eoforwīc)或曰「野豬鎮」。這個地方成了一個小型的權力中心,直到後來被維京人征服。維京人將其重新遷回了河流沿岸,建成了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維京人稱其為約維克(Jorvīc)或曰約克,城市的名字自此固定下來。11世紀時,約克的人口達到了1萬,差不多佔了整個丹麥區人口的六分之一。

約克在維京人的統治之下迅速發展。約克地處維京人建立的北部貿易走廊的西端,成了向愛爾蘭及俄羅斯出口食品、金屬製品等物品的主要集散中心。來自東方的香草、玻璃、絲綢、銀器及其他精緻物品也從這裡流轉。

望著位於愛爾蘭海對面的英格蘭,愛爾蘭島上的維京人無法抵制其閃閃發光的財富的誘惑,猶如飛蛾撲火般不斷向其衝去。但是所有掠奪財富的嘗試,特別是對英格蘭的大舉入侵,均以失敗告終,這似乎證明維京人當初選擇在愛爾蘭定居下來是個錯誤的決斷。愛爾蘭島上的維京人面臨著嚴重的兵力短缺問題,因為自冰島於870年被發現以來,大量的維京人遷往了北方。入侵英格蘭的行動始終徒勞無獲,他們無法承受為此繼續損失兵力的壓力。維京軍隊兵力不足的問題最終暴露無遺,902年,一位至尊王將他們趕出了都柏林。然而,愛爾蘭人的勝利是短暫的。914年,「無骨者」伊瓦爾的孫子「獨眼人」西特里克率軍駛入都柏林的港口,擊敗了至尊王的軍隊。戰敗的愛爾蘭人做出了讓步,允許維京人重新佔據他們之前的領地。

「獨眼人」西特里克為人務實而殘酷, 他並不打算佔領愛爾蘭,而是計畫把都柏林同約克連接起來,控制這條利潤豐厚的貿易通道。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由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沿海地區組成的王國。這種想法體現了維京人與生俱來的獨特世界觀。他們通過海洋而非陸地認識世界。他們希望把各個交通要道完美地連接起來。沼澤和森林阻斷了都柏林與愛爾蘭內陸的聯繫,而奔寧山脈(Pennine mountains)則割裂了不列顛的北部區域。然而,這些區域可以通過海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跨越愛爾蘭海的王國。而維京人又非常善於在海上航行。

他遇到的唯一抵抗來自於愛爾蘭。918年,若干小國的國王組成聯軍,試圖將西特里克逐出都柏林,但是被其大敗。第二年,他們再次嘗試,結果引發了更加嚴重的後果。這也許是愛爾蘭人在反抗維京人的鬥爭中敗得最慘的戰役,「獨眼人」西特里克碾碎了聯軍,殺掉了好幾個國王。

這場勝利保證了維京人對都柏林的掌控,也加強了維京人在愛爾蘭的統治地位。側翼地區穩定後,「獨眼人」西特里克在他表兄弟的陪同下,離開了都柏林,收復了約克。「無骨者」伊瓦爾的家族總是把約克視為他們的遺產,這種感覺在約克得到了回應。西特里克被奉為國王,在接下來的6年時間裡,他有條不紊地擴大了維京人統治下的諾森布里亞的範圍和影響。

到926年時,西特里克似乎已經實現了他的理想。都柏林和約克成了一個王國的兩個中心,這個王國地跨愛爾蘭海,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可思議。西特里克成了令英國人民頗感頭疼的人物,英王埃塞爾斯坦為了賄賂他讓他離開,甚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然而,「獨眼人」西特里克於第二年逝世,他的地跨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王國也隨之覆滅。

接下來的20年里,約克經歷了數代維京國王的統治,每個國王都試圖擊退埃塞爾斯坦,重新收回西特里克曾經征服的地域。「獨眼人」西特里克的兒子奧拉夫·西特里克遜(Olaf Sitri)曾經差點就實現了這個目標,他於941年征服了約克,並滿懷雄心地發動了一場戰爭,試圖將整個丹麥區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如果他能說服北部的丹麥人與他共同完成此項大業,那麼英格蘭將會被分裂成兩個對立的王國。

英格蘭人的噩夢似乎即將成為現實。面對愛爾蘭—挪威帝國的入侵,諾森布里亞的人民宣誓效忠於奧拉夫。然而,埃德蒙抵達時,他們又宣誓效忠於埃德蒙。奧拉夫被迫撤退,英軍緊隨其後,不斷追擊,直至約克。奧拉夫最終認輸,提出和談。奧拉夫接受英王作為其最高領主,同意埃德蒙作為其教父,為其施洗。

奧拉夫也許嘗試過再次起兵,但是944年,他遭到了約克人的驅逐,被迫逃到了都柏林。不幸的是,就在那年,愛爾蘭至尊王率軍洗劫了都柏林,奧拉夫勉強才控制住局面。都柏林遭到嚴重打擊,維京人對於約克的掌控也隨之鬆動,英國人趁機控制了這座城市。

愛爾蘭的維京人進入了一段相對敗落的時期,其他地區的維京人開始把目光投向約克,打起了這座城市的主意。其中最具野心的當屬來自挪威的「血斧王」埃里克,他是挪威的首位國王「金髮王」哈拉爾的兒子,這位國王至少有20個兒子。根據後來的記載,埃里克從小就體現出了他作為維京人的天賦。12歲那年,他離開了挪威,開始了自己的冒險之旅,並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在法國至俄羅斯北部的濱海地區不斷掠奪。

這些英勇行為為他贏得了父親的鐘愛,他的父親決定把王位傳給他。這項決定引起了哈拉爾其他十幾個兒子的不滿,他們同埃里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埃里克用斧頭砍殺了其中兩個公開表示抗議的兄弟,藉此平息了這種不滿。另外兩個兄弟召集軍隊,企圖廢黜埃里克,但是同樣遭到了殘忍鎮壓,並遭遇了和之前兩個兄弟同樣的命運。埃里克成了挪威國王,並因為其用斧頭砍殺了自己的兄弟而被稱為「血斧王」。不出所料,他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他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表現出無比的殘忍,在他統治自己的王國時也表現出了這種殘忍。愈演愈烈的專制統治讓他失去了民眾和王公貴族的支持。他的統治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之後埃里克就被他最小的弟弟「善良王」哈康趕出了挪威。

埃里克似乎重新干起了他最擅長的勾當——掠奪,並在掠奪北部地區時,聽說約克人趕走了自己的國王。英格蘭人的統治引起了丹麥人的不滿,利用這種不滿,埃里克成功在約克加冕稱王。

他很快便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新任英格蘭國王伊德雷德(Eadred)驍勇善戰,並不打算讓另一個維京人在約克建立起自己的勢力,所以伊德雷德便開始挑唆蘇格蘭人襲擊諾森布里亞。與此同時,英國的統治範圍向北擴張,埃德雷德藉此威脅諾森布里亞的居民,稱如果他們不驅逐埃里克,將會受到嚴重的懲罰。丹麥人再次拒絕聚集在一位斯堪的納維亞君主的麾下,埃里克被逐出了英格蘭。

這為奧拉夫·西特里克遜重回都柏林掃清了道路,但是他很快就浪費了所有的善意,僅僅在3年之後,便被自己的臣民趕回了愛爾蘭。到此時為止,政權的不斷更替削弱了維京人在北部地區的統治根基,西特里克統一約克和都柏林的夢想也就此終結。約克郡的丹麥人也許仍然會沿襲丹麥的名字,遵守丹麥的法律繼續生活下去,但是他們再也不認為自己是丹麥人。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已經接受了基督教,並在陸地上定居了下來。他們不再把來自挪威或者愛爾蘭的冒險家視為親人,而是即便不會把他們視為徹底的敵人,也會視其為可能帶來破壞的力量。他們更加傾向於在威塞克斯的基督教國王統治之下,過起自己的穩定生活,而非在北部海上國王的統治下,過那種戰亂紛繁的人生。這種思想上的轉變標誌著丹麥區首次真正地融入英王國。

從根本上而言,斯堪的納維亞王國的傾覆是不可避免的。第一代維京人也許太過躁動,無法成為好的管理者,但是他們的後代無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無論是伊瓦爾還是古特侖都曾將土地分給自己的士兵,模仿盎格魯–撒克遜國王的統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維京人接受了英國人的宗教、風俗,甚至學會了英國人的農業生產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維京人本該最終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度,如同曾經的諾曼底。

這些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阿爾弗雷德和他的兩個繼任者實在是太過精明,他們允許丹麥區內的維京人繼續保持傳統,自己則不斷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英格蘭。最終,古挪威語和風俗日漸式微,無法繼續維繫其原有的斯堪的納維亞特徵。一旦丹麥區內的維京人意識到與來自北方的移民相比,他們與南部的鄰居有著更多的共同之處,那麼這個地區最終將被英格蘭國王所吞噬。至於具體何時,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