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海南島戰役:成功的島嶼進攻戰 6、親歷者說「海南防衛作戰計畫」

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解放軍連續兩批4次偷渡均獲成功,極大地震撼了海南島上的國民黨軍。薛岳在震驚之餘,深感海南防衛岌岌可危,為了「亡羊補牢」,他一方面調兵遣將,跟蹤追擊我軍先遣登島部隊,企圖趁我立足未穩之際加以包圍殲滅,另一方面,繼續加緊高壓統治,剷除異己,震懾人心,藉以維持其搖搖欲墜的反動政權。

然而,此時的海南島內人心惶惶,士氣不振,但薛岳還是決心與解放軍對抗到底。他判斷我軍在4月份必定大舉登陸,因而迅速地將原駐瓊南的第252、第256師等部及海空軍大部調至海峽正面增防,並通令全軍於每日黃昏起至拂曉後一律全副武裝備戰,海防部隊則一律進入陣地,指揮官一律進入指揮位置。與此同時,薛岳還極盡各種欺騙宣傳之能事,在士兵中宣傳什麼「共軍的俘虜政策變了,凡是逃到海南島被活捉的,都要當做頑固分子,抽筋剝皮,一律處死」。4月初的白沙門之戰後,他為了安定人心,宣揚「戰績」,到處張貼「慶祝白沙門大捷,殲滅共軍一千餘名」的標語,把自己的士兵摻雜在被俘的解放軍戰士中,滿載十餘輛大卡車,強迫他們在海口市巡街示眾,並致電台灣向蔣介石報功,請派輪來海南接運戰俘赴台。在誇耀「伯陵防線固若金湯」的同時,大肆宣揚「即行渡海反攻大陸」。

實際上,薛岳的虛張聲勢純屬自欺欺人,在強大的人民解放軍面前,他的任何措施與手段都顯得捉襟見肘,回天乏術。

據林薈材回憶,薛岳等人當時的真實處境是:「解放軍四次渡海試探,在敵前登陸成功後,海南的解放已如箭在弦,引滿即發。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防總參謀長李揚敬和海南特區行政長陳濟棠,都慌了手腳,為解放軍的多次登陸成功,大傷腦筋,認為不處處設防,就處處有可乘之隙,若處處設防,又處處有薄弱之患。最後,一方面向蔣介石求援,一方面被迫硬著頭皮,不顧兵家之忌,採取了直接防禦的決策,以防衛為應變的主要任務,處處設防,處處薄弱,以致後來被解放軍一擊即潰。」

林薈材是當初「海南防衛作戰計畫」的制訂者之一,他認為作為海南國民黨軍主帥,薛岳不僅在戰略決策上進退維谷,在具體的兵力部署上也是一誤再誤。

他的剖析可謂一針見血:「按照防衛作戰計畫的判斷,解放軍大軍渡海登陸的地點,應在澄邁、臨高兩縣沿海地區,原應部署戰鬥力較健全的第23兵團的第32軍於該地區;文昌、儋縣兩地區,因渡海航程過長,不便於大軍渡海後的活動,防衛計畫中始終認為是助攻方面,僅部署些防衛警戒部隊,監視其偷渡,控制機動兵團於定安、澄邁間地區,以為策應。」

「但薛岳在兵力部署上,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第23兵團劉安祺的掣肘,不聽調動;另一方面,又因瓊崖縱隊在大軍渡海前曾先後拔掉或痛擊蔣軍的文昌、瓊山兩地區的許多沿海據點,暴戾無能的薛岳,受到迷惑,便誤認解放大軍的主攻有指向瓊山、文昌的模樣,結果,卻把戰鬥力健全的第32軍部署於東路文昌、瓊東、加積、榆林之線,把殘破的第二流部隊,部署在首當其衝的澄邁、臨高地區的防衛線上,後來,防線被突破之初,又錯誤地把第32軍分割使用,拖垮了該軍的第252師,卻任令該軍的第266師閑置於文昌地區不用,給解放大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充分暴露了統帥的笨拙無能。」(林薈材:《蔣軍在海南島的最後掙扎及其覆滅》,載《廣東文史資料》第17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文史資料科研委員會1964年12月版,第48~50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