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廣東戰役:解放戰爭史上極其重要的篇章 1、蔣軍防守廣東的部署

1949年初,蔣介石任命薛岳為廣東省政府主席,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國民黨政府南遷廣州。

7、8月間,解放軍第4、第二野戰軍布陣湘、贛,第三野戰軍南下福建,廣州岌岌可危。8月23日,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召集兩廣軍政首腦余漢謀、薛岳、陳濟棠、白崇禧等人,商討對策,並將余漢謀的廣州綏靖公署改稱華南軍政長官公署,賦予余漢謀統一指揮廣東境內陸、海、空軍的權力,要求他與白崇禧主力配合,「鞏固粵北,確保廣州」。

這時,廣東全境計有國民黨正規軍劉安琪第21兵團(轄第32、第50軍)、沈發藻第13兵團(轄第23、海軍第4軍區、5個保安師、5個縱隊、虎門要塞司令部、海南警備司令部、廣州衛戍司令部、廣州保警部隊、稅警部隊、鹽護部隊、交警部隊等特種兵及地方部隊4萬餘人。這些部隊,看起來數目不少,但吃飯的多,管用的少,而且劉安琪、胡璉等蔣系中央軍,余漢謀是指揮不動的。於是,余漢謀首先把他自己的舊部布置在湛江、肇慶、海南等地,第70軍)、胡璉第12兵團(轄第10、第18軍)及第39、第62、第63、第64、第109軍共11個軍31個師,12.5萬人。另有空軍第1軍、以圖萬不得已時,退至湛江,以海南為基地,雷州半島為外圍,坐觀時局,據守待變。

9月7日,蔣介石由重慶電示參謀總長顧祝同,重申他的守粵方針:「應集中現有駐粵兵力,保衛廣州革命根據地,為目前剿共軍事革命戰略之最高指導原則,如有餘力,則可擴大範圍,以期保衛華南,萬不可再蹈保衛長江全線,而放棄京滬重地,以致江防部隊,幾遭全部被殲之覆轍。」蔣介石強調:「對現駐粵中之第50、第39、第63、第109軍之建制,切莫再分割使用,以免陷於被動,為匪各個擊破,今後一切部署,均應准此原則實施,切莫舉棋不定,俾確保革命基地。」(《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5部,《戡亂》第6冊,《戡亂後期》(上冊),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版,第357頁)

根據這一指令,余漢謀又作了一些調整。至9月底,廣東國民黨軍布防的具體情況是:第39、第63軍於樂昌、曲江、南雄一帶組成第一道防線;第23、第50軍和第70軍於英德、翁源一帶組成第二道防線;第32軍和第109軍於廣州外圍的花縣、從化、河源、增城、博羅、惠陽一帶組成第三道防線;第10軍和第18軍布防於潮汕,相機增援廣州;第62軍和第64軍布防於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保護後撤道路;其餘各特種兵及地方部隊均駐防於轄區。余漢謀的打算是,爭取穩住粵漢鐵路的廣州至曲江(今韶關市)一線,控制由湖南、江西入粵的交通要道,阻止解放軍進軍廣東,如果一旦頂不住,則撤往雷州半島、海南島或廣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