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漳廈金戰役:渡海登陸作戰的序曲 10、葉飛談金門失利的教訓及原因

金門戰役失利,是「解放戰爭以來的重大損失」。解放軍兩批登陸部隊(3個多團9000餘人)6000人英勇犧牲,3000人被俘。國民黨軍傷亡7000餘人。蔣經國戰時由台北飛往金門「勞軍」,也不禁哀嘆戰場印象:「俯瞰全島,觸目凄涼」,「遍地屍體,血肉模糊」。(《蔣經國自述》,第298頁)

三野在檢討失利原因時指出:此次金門戰役失利,「不是由於敵人的強大或頑強,而是由於指導思想上(重廈不重金)、(輕敵急躁),缺乏細緻的組織工作與技術上的充分準備,受氣候變化及地理條件的影響,後續部隊不能繼續渡海登陸,以致眾寡懸殊,而有此慘痛結果」。(《第三野戰軍政治部關於金門戰役失利後的政治工作指示》)

具體來說,主要原因有:

第一,準備工作失策。

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回憶說:「事後表明金門尚未解放之時,我即將兵團部移駐廈門,這是一個失策,因為這影響了解放金門的準備工作。」之所以發生這種失策,「這是因為輕視了金門,認為金門沒有什麼工事。」(《葉飛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598頁)

第二,麻痹輕敵。由於進軍福建作戰十分順利,以及攻擊廈門的勝利,從而主觀上產生輕敵麻痹的思想情緒。

第三,缺少渡海登陸的經驗。對由大陸作戰向海上作戰的轉變,以及渡海作戰的困難認識不足,缺少渡海登陸的經驗,只「以3個半團9000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3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

第四,缺乏作戰的統一指揮。毛澤東認為,參加金門作戰的「是3個不同建制的團,又無一個統一的指揮官,由3個團長各自為戰。」(《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

金門戰役失利的教訓是極為沉痛的,它再次證明了毛澤東、朱德的名言:「戰略上要鄙視敵人,戰鬥上則要小心謹慎」,「弱敵當做強敵打」。

葉飛在總結這一戰役失利的教訓時談到:

第一,是船隻不夠,只能一次運載3個團,而這麼少的這樣寶貴船隻又在第一批登陸後擱淺在海灘上,全部喪失,以致後續第二梯隊完全無法登陸。

第二,就是違背了渡海登陸作戰的規律。渡海登陸作戰,無論你兵力多大,首先要奪取和鞏固登陸灘頭陣地,然後才可以向縱深發展……28軍登陸,首先奪取了金門古寧頭灘頭陣地,這是對的;但是,第一梯隊登陸部隊沒有立即構築工事,鞏固灘頭陣地,後續第二梯隊尚未到達,只以一個營兵力控制古寧頭,就向縱深發展,又犯了違背渡海登陸作戰的規律,犯了兵家大忌。

第三,第一梯隊3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統一指揮。從宏觀上看,攻金門失利的教訓在於,在現代戰爭的條件下,沒有制海權、制空權,要實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是非常困難的。(《葉飛回憶錄》,第606~608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