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蘭州戰役:迎來了大西北的解放 2、毛澤東和彭德懷也看上了平涼

西北的平涼,位於甘肅省的東部「蜂腰」處和六盤山麓,居涇河上游,屬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深壑峭壁,關山險要,人煙稀少,氣候多變,是東瞰關中,西通新疆,控扼西陲的要衝。因其具有「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的獨特地理位置,「關中安定,繫於此也」。因此,平涼歷史上又稱安定。

毛澤東和彭德懷早就看上了平涼,決定把打擊青寧二馬的戰役地點就選在平涼地區。因為,平涼作為扼制甘肅、寧夏兩省的咽喉要地,我軍如能佔領,即可形成直搗蘭州、銀川之勢。但是,攻打平涼對第一野戰軍來說,也有不利的地方,這就是遠離後方,供應較為困難;而二馬後有蘭州、銀川為依託,補給相當方便。加之,青寧二馬尚未受到嚴重打擊,必將憑藉平涼一帶的天險拚死抵抗。

於是,7月19日,第一野戰軍在寶雞虢鎮以北的文廣村一座破舊寺廟的大殿里,召開了軍以上幹部會議,總結扶郿戰役經驗,確定下一戰役目標。彭德懷主持了這次會議,會議認為,青寧二馬正在準備平涼決戰,這是第一野戰軍聚殲青寧二馬主力的一個極好機會。彭德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扶郿戰役是我們同胡、馬集團決戰的第一個回合,而第二個回合就是平涼戰役。

扶郿戰役後,胡宗南雖然還有十多萬兵力,但分散於東起秦嶺之東江口、佛坪,西至徽縣、成縣、武都地區,南至安康、漢中等地,已成驚弓之鳥,短期內沒有進攻關中的能力。青寧二馬退守隴東地區後,如繼續退卻將失去甘肅、寧夏之咽喉平涼,這就會造成我大軍直搗蘭州、銀川之勢,因此,估計青寧二馬在未受我軍殲滅性打擊的情況下,將會在平涼六盤山一帶依天險抵抗。

彭德懷還強調指出,西北雨季將近,隴縣南北山高路險,人煙稀少,這就要求我們的戰役行動應盡量提早,推遲則困難更多。

會議決定,乘胡、馬彼此遠離之機,進行平涼戰役(隴東追擊戰)。採取「牽胡打馬」的作戰方針,於平涼、涇川地區殲滅二馬主力,為而後進軍蘭州,解放大西北開闢道路。接著,作了具體的作戰部署:除第18兵團(欠62軍)取積極防禦姿態,位於西安(2個師)寶雞(4個師)線鉗制胡宗南部外,集中第1、第2、第19兵團和第62軍共10個軍的優勢兵力,分為三路向平涼攻擊前進。

經過幾天緊張的準備,彭德懷指揮第19、第1、第2兵團的30萬大軍開始西進,向青寧二馬的部隊迅猛地壓了過去。

然而由於青寧二馬之間產生不和,分別棄平涼城後撤。因此,第一野戰軍未經作戰便收復平涼城,平涼戰役計畫流產了。

隨後,彭德懷立即修改原來的作戰方案,將追擊聚殲青寧二馬主力改為分割二馬,各個擊破。

7月27日,彭德懷、張宗遜、閻揆要在給第19兵團的電報中指出:「根據現在態勢,寧馬似背靠固原,青海馬繼援背靠蘭州,於平涼與我決戰企圖似改為節節抗擊,遲滯我軍前進。」因此,第一野戰軍決心繼續執行追擊任務,並各個殲滅青寧二馬。同時命令:

——第19兵團向涇川、平涼攻擊前進,占平涼後向固原、海原方向發展,追殲寧馬;

——第1兵團於7月28日「由隴縣經固關鎮、馬鹿鎮向張家川攻擊前進」,消滅青馬騎兵第14旅、騎兵第8旅,並準備殲擊由靜寧、通渭方向可能來援之敵,得手後,「出秦安、天水,準備進佔隴西」;

——第2兵團一部肅清上官鎮之敵後,尾第1兵團沿張家川向龍山鎮、蓮花鎮攻擊前進,協同第1兵團殲滅上述之敵,準備出通渭、馬營鎮。

命令下達之後,3個兵團猶如3支利箭,迅速射向正在後撤的青寧二馬。

在追擊青寧二馬的征途中,第一野戰軍各部隊備歷艱險。第1兵團向陝甘邊境西行,沿途層山連綿,凈是峰谷起伏、望不見頭的大黑山,令人看來心寒。群山層層疊疊,聳峭的石壁直插雲天,山道崎嶇,很難行走。時值雨季,西北高原氣候瞬息萬變,經常遇到狂風暴雨。部隊常在荒山梢林中的濕地上坐著過夜。

經過20多天的西進追擊作戰,第一野戰軍除先後解放縣城20餘座,橫掃沿途敵零散部隊和地方武裝外,並在固關等地殲滅青寧二馬主力一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