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渡江戰役:宣告蔣家王朝的滅亡 4、渡江作戰任務的具體部署

黨中央、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賦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總的任務是,如果南京政府不願意達成國內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就應打過長江去,搗毀國民黨的老巢——解放南京,解放上海、杭州、武漢等大城市和蘇南、皖南、浙江廣大地區,然後乘勝向東南各省進軍,進而解放全中國。

為保證這一任務的完成,毛澤東命令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繼續具體組織指揮二野和三野主力以及四野的先遣兵團即第12兵團、江漢軍區,桐柏軍區,鄂豫軍區等3個軍區作戰。要求以上部隊按照總前委的統一部署,協同作戰。

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坐鎮合肥司令部,根據黨中央、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結合敵人的江防特點和兵力部署,擬定了《京滬抗戰役實施綱要》。《綱要》對我軍參戰部隊的具體作戰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為了保證戰役計畫的實現,總前委決定將兩大野戰軍劃分為3個作戰集團,即西集團、中集團和東集團。

西集團由二野3個兵團和四野第12兵團組成,共35萬餘人;中集團由三野第7、第9兩個兵團和榴彈炮兵第2、第4團及第1團1個營,還有騎兵團組成,共30餘萬人;東集團由三野第8、第10兩個兵團和榴彈炮兵第5、第6團以及蘇北軍區3個警衛旅、海防縱隊、坦克團、炮兵預備隊等組成,共35萬人(這3個作戰集團又稱西路大軍、中路大軍、東路大軍。)

3路大軍的具體部署大致如下:

西集團由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在湖口和棕陽鎮之間渡江。

第3兵團在棕陽鎮至安慶以東地段渡江,第5兵團在安慶以西至望江段渡江,第4兵團在望江至湖口段渡江。

3個兵團渡江以後,要以勇猛果敢的行動,消滅沿江之敵。得手後,第3兵團首先消滅殷家匯的敵人,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向歙縣挺進,截斷徽杭公路,並沿徽杭公路東進杭州。第5兵團渡江後快速沿景德鎮、婺源前進,佔領衢縣江山段鐵路。要求該兵團搶在第3兵團之前完成此任務,以保證截斷敵人的退路。第4兵團渡江後,則迅速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的任務,監視蕪湖的敵人,並準備進攻和佔領南京。

東集團,由粟裕和張震率領三野司令部,直接指揮渡江作戰。渡江地段為黃港至口岸之間和三江營至京口之間。在發起渡江作戰的同時,命令一部兵力積極佯攻兩浦敵人吸引南京之敵,以保證渡江作戰成功。

渡江後,留一部分兵力殲滅沿江之敵,力求站穩腳跟,調整態勢,鞏固陣地和後方聯絡線,然後擴大戰果。主力則對敵人作有後方的迅速推進,控制寧滬鐵路,會同中集團合圍南京、鎮江和蕪湖的敵人。

中集團,由譚震林組織指揮,在裕溪口至姚溝段和姚溝至棕陽鎮段實行渡江作戰。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蕪湖和和縣地段上進行佯渡,牽制和迷惑蕪湖的敵人。

渡江後,留一部分兵力配合西集團消滅當面之敵,主力則迅速東進截斷寧杭公路,會同東集團完成對敵人主力的包圍。

東集團和中集團從南京的兩側實行渡江。渡江以後,兩個集團對敵人實行鉗形包圍態勢,力求從東西兩個方面,向中心壓縮,把敵人包圍在廣德、長興以北地區,並奪取南京。此著勝利以後,再向上海、浙江、福建進軍,協同西集團消滅向縱深逃竄之敵。

四野的第12兵團和江漢、桐柏、鄂豫軍區部隊20餘萬人,一部分兵力進佔浠水、薪春、黃梅等敵白崇禧集團的防區,鉗制九江方面的敵人,保證西集團渡江作戰的右翼安全;另一部分兵力進佔武漢的外圍據點花園、孝感、黃陂,造成進攻和奪取武漢的態勢並準備在武漢至九江之間地段渡江南進。

以上從湖口至張黃港地段,敵我總兵力的對比為1:2.2,在強渡地段八圩港(江陰)至口岸(揚中)地段,敵我兵力對比為1:3。這樣,我軍在主要攻擊方向上的兵力,相當於敵人的2倍至3倍。在整個渡江作戰中,我軍參戰主力部隊為120餘萬人。這個數字是出乎敵人意料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