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渡江戰役:宣告蔣家王朝的滅亡 3、渡江時間的確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

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專門找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等人研究了渡江作戰問題,初步定下了4月10日為發起渡江的時間。

3月下旬的渡江會議初步確定的基本內容是:

第2、第三野戰軍全部於4月15日開始渡江。二野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35萬人為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張際春、李達指揮,在湖口至樅陽之間渡江;

三野之7、9兵團為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樅陽以東至金河口之間渡江;

三野之8、10兵團為東突擊集團,由粟裕、張震指揮,在金河口至江陰之間渡江。

三野4個兵團共15個軍65萬人(加上四野的第12兵團部隊,我投入渡江戰役的兵力達120餘萬大軍)。

渡江成功後,中、東兩路統歸粟裕指揮。

這樣部署,其關鍵在於中、東兩路渡江後迅速東西對進,對南京、鎮江、蕪湖地區的大量守敵進行鉗形合圍。會議還強調,也要考慮到敵人固守江防,或在我渡江收縮集結兵力時以攻擊我一路的可能,所以必須作好發生嚴重戰鬥的準備。

4月1日,鄧小平、陳毅率新組成的精幹指揮部去合肥東南瑤崗村。各突擊集團指揮部也分赴桐城、無為、泰州。但是,渡江的日期,以及對南京政府的態度卻頗費斟酌,這些問題,在指揮中樞的陳毅是有責任多作考慮的。

不久之後,由於在北平舉行的和平談判有進展,國民黨有簽字的可能,如能簽字,則戰鬥渡江可成為和平渡江,意義很大。但毛澤東估計渡江時間必將因此而推遲半個月至一個月,擬將鄧小平、陳毅等人組成的總前委擬定的4月15日推遲到4月底至5月初。為此,毛澤東電詢總前委:這樣推遲,有何不利?

渡江時機,這正是鄧小平、陳毅著重要掌握好的主要環節之一。他們立即搜集各方意見,並親自做調查。意見都相當嚴峻:

二野:長江水勢4月末5月初將加速上漲,南風大起,雨多流急浪大。且目前糧食已成困難。

三野:4月下旬起開始雨季,江水日漲,現有船隻三分之二為內河船,江中行駛困難,雨季稻田放水,部隊展開不易。糧草也已困難。

總前委本身調查的結果是:5月的水比7、8月還大,兩岸湖區均被淹,長江水面極寬,渡江將發生極大困難。現百萬大軍擁擠江邊,過久推遲,將不得不後撤以就糧草。至於簽字之事,亦應設想敵人翻臉。

於是,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向毛澤東建議,先打過江,然後爭取和平接收。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堅持政治鬥爭必需,又充分考慮渡江客觀情況之下,於4月15日電示總前委:

「依談判情況,我軍須決定推遲一星期渡江,即由15日渡江推遲22日渡江。」假定政治上有必要,還須準備再推遲7天時間。

毛澤東在電文中還特別指示鄧小平、陳毅:

「你們下達推遲渡江的命令時,不要說是為了談判,而要說是為了友軍尚未完成渡江準備工作,以免鬆懈士氣。」

鄧小平和陳毅卻有不同看法。他們以總前委名義給兩個野戰軍和各兵團黨委作了指示。完全不迴避「為了談判」,而是正面說清楚渡江與談判的關係。這是一篇充分相信幹部並致力提高覺悟的好文章。確是鄧小平、陳毅的風格。

鄧小平、陳毅的電文於4月12日下達並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

毛澤東充分尊重鄧小平、陳毅的意見,於4月14日復示說:

「總前委4月12日指示電甚好。請二野、三野照此指示向師以上幹部著重說明推遲渡江時間的理由,加強戰鬥準備工作,並多籌糧草油鹽。」

此後,關於渡江時間,又經過多次反覆商量,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終於在4月18日9時作出了決定:

「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於4月20日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